10月13日,鋰電池板塊依舊延續上週的下跌態勢,但幅度已大幅收窄。截至今日收盤,鋰電池板塊微跌0.83%,其中幾隻個股表現亮眼,贛鋒鋰業(002460.SZ)漲幅達9.1%,億緯鋰能(300014.SZ)反彈後漲幅達3.72%。
前一週,節後最後一個交易日(10月10日),鋰電池板塊暴跌5.87%,超400只概念股中近9成下跌,主力資金淨流出超15億元。其中,利元亨(688499.SH)、先導智能(300450.SZ)、億緯鋰能(300014.SZ)、天宏鋰電(873152.BJ)等8家上市公司跌幅超過10%,超50家個股跌逾5%。
消息面上,10月9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佈2025年第58號公告,決定自2025年11月8日起,對鋰電池、正極材料、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從行業的基本面上來看,此次暴跌並非偶然。2025年以來,鋰電池行業正面臨產能過剩、價格戰、技術迭代等多重挑戰。
產能過剩價格戰持續內卷
全球鋰電產能在2020-2025年間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3年全球鋰電池產能達3100GWh,是需求的3.1倍;2025年產能預計增至5700GWh,而需求約1700GWh,產能利用率可能降至35%左右。
雖從市場角度來看,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的需求持續增加,但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進行的低價競爭,還導致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我國動力和其它電池合計產量為139.6GWh,環比增長4.4%,同比增長45%。1-8月,我國動力和其他電池累計產量為970.7GWh,累計同比增長43%。
然而需求量的增速卻沒有匹配上。尤其是作為鋰電池應用最重要的新能源車領域,增速明顯放緩。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5年1-6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552.4萬輛,滲透率為50.4%,2024年全年為47.6%,而這一數字放在2023年僅為31.6%。滲透率趨於飽和,市場競爭從增量轉為存量,競爭也將愈演愈烈。
固態電池發展增加懸念
由於新能源汽車對續航和成本的極致追求推動電池技術快速升級,而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其技術突破加速對傳統鋰電池行業形成衝擊。
本月初,中科院物理所黃學傑團隊聯合多所機構,開發出 「碘離子界面調控技術」,解決了固態電池商業化的關鍵瓶頸。原型電池循環穩定性顯著提升,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為了搶佔固態電池市場的先機,傳統鋰電池企業在穩住基本盤的同時,紛紛進行戰略的調整。而固態電池的多技術路線,讓企業在研發的投入上付出巨大代價,同時在成本控制、人才儲備上也需要更高投入。截至目前,超過10家中國上市車企、電池企業、設備供應企業披露了固態電池的開發進展或量產時間。
寧德時代(300750.SZ)已將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擴充至超1000人,主攻硫化物路線,近期已進入20Ah樣品試製階段,計劃於2027年實現小批量生產。
比亞迪(002594.SZ)計劃2027年小批量生產硫化物全固態電池,並在2030年將其應用於主流電動車型。
隨着首款搭載半固態電池的智己L6在今年5月上市,市場對新技術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傳統車企的步伐也更加積極。長安汽車(000625.SZ)發佈金鐘罩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Wh/kg,支持1500km續航里程,計劃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寶馬、奔馳等車企已開啓全固態電池路測。
在技術拐點來臨之際,無論是電池企業還是整車企業,均紛紛開始了全新的佈局,尤其海外企業也試圖在新技術上尋找追趕的機會。對鋰電行業本身來說,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能否掌握關鍵的技術節點以及打通相關的產業鏈路,將成為這一週期的關鍵。
直面新週期陣痛方能抓住未來機遇
在過去五年,新能源車企發展勢頭迅猛,鋰電作為上游行業也經歷了快速發展,主要的新能源電池企業營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經歷了2022-2023年高速增長後,2024年相關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回落明顯。
在產能過剩、價格戰和技術迭代的多重壓力下,行業整合將加速,中小企業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新的競爭點或將逐步分散至固態電池、全球化佈局、儲能市場以及資源回收等方面。
雖然鋰電池行業短期內面臨多重挑戰,但長期來看,新週期的形勢已初見端倪。
10月11日至今,中信建投證券研究連續發文,稱持續看多鋰電板塊,看好鋰電行業基本面。中信建投認為,鋰電行業當前時刻催化多,此次鋰電板塊大跌,實際是中性預期的政策甚至對海外產業和電池都是利好下的大跌。
其依據是,排產旺季材料和儲能電池供不應求價格不斷提升,2026年需求越發明朗,鋰電Q3(第三季度)基本同環比明顯增長。
另從中金髮布的研報來看,2025年產業鏈新增供給釋放放緩,疊加儲能需求仍有增量,各環節供需關係邊際改善。預計2025年全球鋰電需求達1873GWh。儘管未直接使用「買入」或「增持」等評級術語,但傳遞了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