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鵬友來開會

中國股市10月13日低開高走,次日為何高開低走?大盤還漲得動嗎?該如何看待後市?該如何維護良好股市生態?
我們在《今天,中國股市舉行「入城式」》一文中說,過去近35年間,中國股市長期遭到蓄意破壞,內部也多次發生治理問題,這是其「牛短熊長」,長期盤桓在國際競爭外圍的兩大主因。中國股市「入城」,佔據了資源優勢位置,但這並非終點,治理好股市還有不少困難。
無論IPO定價問題、大股東減持問題,還是一部分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系統化造假問題,無論高頻量化交易割韭菜問題,還是公私募基金坐莊問題,都不單單是內部問題,而是內外力量相互結合、相互配合的表現。再比如,前期,把外資編制的中國股市指數捧上天,安排即時播報「北向資金」增減,以此誘導其他投資者跟隨操作;由外國媒體率先發布中國政策信息、經濟數據等等。還有人阻止媒體揭露上市公司違法犯罪活動,同時縱容部分媒體為上市公司做「美顏宣傳」「整容宣傳」,嚴重損害市場信息環境、信用環境。
對於外部破壞行動,一部分人認識不到,一部分人半信半疑,一部分人認識到了但刻意掩飾,一部分人敢怒而不敢言,而一部分人採取各種方式配合外部勢力。後者希望保留和延續外部破壞活動,因為這可以掩飾他們的貪腐行徑。這正是治理難度所在。
從2017年組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到2023年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我國金融體系的集中統一管理終於到位,「做強中國金融體系」這篇大文章終於成為可能。令人遺憾的是,易會滿之流再次欺上瞞下,混淆是非,對「股市治理生態」進行破壞。這說明,金融系統作為「經濟重地」、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領域,長期受到滲透。
黨中央決定設立科創板並實施註冊制,核心目的是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實現市場化定價和市場化競爭,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效能,維護市場「三公」原則。低質量發行、造假髮行、高價套取他人利益、製造虛假交易量,與註冊制本意毫無關係。一些人在監管工作中夾雜私貨,破壞股市治理生態,並混淆視聽,令人憤慨。

2024年「新國九條」(《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以來,股市治理生態逐步改變,但阻力仍然不少。中央匯金公司作為準平準基金,何時出手、如何出手必然被人盯住,必然成為一些人試圖套取的肥肉。一些人仍試圖把中國股市的指揮權拱手讓人。
我們需要明確:中國股市聽誰的號令?中國股市情報研判由誰主導?動輒拿華爾街、聯儲局、美國媒體來指揮中國股市,這種做法必須叫停。最近,一些專家漸次活躍,散佈如下觀點:「散戶還沒有入場,這是散戶理性的表現」「中國股市沒有業績支撐,所以必然下跌,漲不上去」「前期上漲是由於投資者預期美元降息,不是由於中國經濟好轉」「內需代替不了外需,外需下降了中國經濟就不會好」等等。這些說法極為片面。
因此,我們說中國股市「進城」了,並不等於萬事大吉了。宜將剩勇追窮寇,繼續按照「新國九條」的要求,依法從嚴監管,堅持市場化原則和做法,推進以我為主的對外開放。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還要在「新國九條」基礎上繼續完善治理體系。
中國股市「進城」之後,治理思想的核心是:獨立自主的市場化。即監管必須獨立、公平、有效,市場指揮棒是中國資本而不能是外國資本。

2010年,我專門寫了《外國投行操縱中國股市的主要策略》一文,發在新浪網上:



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