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與博通合作推動其股價飆升11%,並被曝正與Arm洽談設計AI服務器CPU,再次引發Arm股價暴漲超11%。這不僅彰顯了OpenAI在芯片領域的野心,也凸顯了軟銀作為其大股東在背後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一系列深度合作預示着「AI聯盟」的形成,但同時也伴隨着巨大的資本挑戰。
OpenAI「股市點金手」的頭銜算是穩了——凡與之合作,股價便應聲而漲。
隔夜,OpenAI與博通公司簽署多年期協議,計劃部署10千兆瓦的AI數據中心容量。博通股價聞風而動。
在與博通的合作被披露後,OpenAI的另一項關鍵佈局浮出水面——與軟銀旗下的半導體設計巨頭Arm進行深入洽談。10月13日,據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稱,OpenAI正與Arm商討,計劃在其與OpenAI共同設計的AI服務器芯片中採用Arm設計的中央處理器(CPU)。
更進一步,Arm希望OpenAI也能在搭配英偉達和AMD的AI芯片時,考慮使用Arm的CPU。而後,Arm股價飆漲超11%,盤後延續漲勢上揚超6%。
值得注意的是,軟銀作為OpenAI最大的股東之一,持有Arm近90%的股份。軟銀不僅已向OpenAI投資數十億美元,並承諾追加數百億美元的資本,以支持其數據中心建設計劃。
此外,據媒體獲悉的一份文件顯示,軟銀還承諾從今年開始每年向OpenAI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AI技術,其中部分技術將用於幫助Arm縮短新芯片的開發時間。這表明,OpenAI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正在為軟銀及其關聯公司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使軟銀成為OpenAI宏偉計劃背後的重要推手和受益者。
而這也並非OpenAI首次展現其「股市點金手」的魔力。OpenAI此前與芯片設計公司AMD此類合作時,AMD曾三日大漲43%。
再加上OpenAI與甲骨文、英偉達等巨頭的合作,一個緊密的「AI聯盟」似乎已然成型。
深入芯片腹地:與博通、Arm分工協作
OpenAI的芯片戰略體現了明確的分工。與博通的合作專注於AI芯片本身,該芯片專門用於「推理」——即運行已經開發完成的AI模型。而與Arm的洽談則聚焦於為AI服務器芯片配套的CPU。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所有AI芯片都需要與CPU協同工作,Arm為OpenAI設計的CPU旨在承擔比當前配合英偉達芯片的CPU更多的計算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Arm而言,直接開發CPU是一項新業務,此前該公司主要銷售芯片設計藍圖。據一位知情人士稱,這項與OpenAI的潛在合作可能為Arm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收入。目前,OpenAI尚未公開披露其與Arm的合作。
供應鏈博弈:挑戰英偉達與爭取臺積電
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曾表示,OpenAI希望到2033年建成250吉瓦(GW)的新計算能力,這按當前標準將耗資超過10萬億美元。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OpenAI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並尋求減少對單一GPU供應商的依賴。
OpenAI與博通的合作,正是為了生產專門用於AI推理的芯片,預計最早將於明年底投入使用,目標是為10吉瓦的數據中心容量提供芯片支持,這大約是OpenAI目前使用容量的五倍。
OpenAI總裁Greg Brockman指出,OpenAI與博通在芯片項目上已合作18個月,這一定製芯片的構想源於幾年前OpenAI在與多家芯片初創公司溝通時,發現它們「沒有聽取我們的意見」,導致OpenAI決定自主研發。
然而,芯片的生產離不開晶圓代工廠。OpenAI與博通合作設計的芯片將由臺積電(TSMC)製造,臺積電也是英偉達和AMD等公司大部分AI芯片的製造商。
為了確保產能,Altman近期已會見臺積電高管,敦促其釋放更多產能。臺積電高管去年曾表示,如果OpenAI能承諾大量訂單,他們願意擴大芯片生產。
「點金手」背後的資本風險
OpenAI的這些大手筆交易,總計將涉及足夠的芯片來支撐26吉瓦的數據中心容量。據The Information估計,按照目前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成本,這筆容量的建設費用將超過1萬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寫道,彭博專欄作家Matt Levine形象地指出,OpenAI的孖展策略是一種「世界級的金融工程」。他認為,OpenAI通過這種鉅額採購,將供應商的命運與自身深度綁定,從而形成一種「錢的問題會自己解決」的機制。
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博通5000億美元,那是博通的問題。如果你欠每家大型科技公司數千億美元,那是他們的問題。他們肯定會找到解決辦法的!或者你會。錢的問題會自己解決的。
儘管OpenAI今年將產生約130億美元的收入,但預計到2029年將燒掉1150億美元現金。高盛分析指出,若計入未來重大資本承諾,OpenAI在2026年的總資金需求將高達1140億美元,其中75%將依賴外部股權和債務孖展。這種模式下,OpenAI對外部資本的依賴程度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