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晶泰控股是全球稀缺的AI輔助創新藥研發公司,公司AI能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AI模型用於創新藥(小分子、大分子、多肽、mRNA等領域)及材料(消費品材料及化工新材料)研發,通過超過200個垂直領域的AI模型對海量生物醫學、化學數據進行高效挖掘,對蛋白結構及分子性質實現精準預測,以及對藥化反應的反應條件及反應路徑進行智能規劃和結果預測,其研發效率較經驗篩選的傳統模式實現顯著提升,大幅縮短了藥物早期研發週期。二是人工智能自主實驗平臺,涵蓋常見80%以上藥化實驗反應,通過7*24小時的工作,高通量的獲得高質量數據的同時,實現實驗過程的自動化,實驗準確率及數據累積效率遠超於傳統人工。
業界領先的AI能力,數據+算法驅動藥物研發新範式。晶泰控股的AI模型能力圍繞藥物發現、材料研發與實驗室數智化三大核心領域構建,以實驗數據持續優化垂類AI模型,實現靶點發現、分子設計、分子合成、抗體生成、抗體篩選、虛擬篩選等臨牀前創新藥研發全流程提速:公司打造覆蓋分子生成、活性預測、反應優化的智能自主實驗平臺,生成大量數據,用於持續迭代各項垂類AI模型。公司目前累積了超過200個AI模型,如ID4Inno™小分子藥物發現平臺(28天內可完成非共價GPX4抑制劑發現)、Xtalfold大分子藥物AI平臺、PepiX™多肽研發平臺、Xtalgazer®藥物固態研發平臺(晶泰曾助力輝瑞口服新冠藥晶型預測,助力其提早半年上市)、XFEP自由能微擾平臺、文獻智能分析軟件PatSight平臺(將專利分析整理工作由數天縮短為1小時),可實現從靶點發現到臨牀前候選藥物的全流程研發提速。
自動化實驗室與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自動化達到新水平。一方面自主研發的各類自動化設備,覆蓋從投料、合成、樣品前處理、樣品後處理、分析等反應步驟,搭配AGV自動巡航小車實現物料高效流轉,可實現固液加樣、反應合成、結晶、檢測等全流程自動化操作;從AI模型輸出實驗設計方案,到機器人7×24小時高通量執行實驗,再到實驗數據自動化採集與治理,公司得以積累大量優質數據集和實驗驗證結論,發起傳統實驗效率的跨越式革命。另一方面,通過數智化實驗室管理系統,包含科研記錄本、智能調度、數智孿生駕駛艙等,實現實驗全流程可視化監控與資源優化。
AI製藥大規模BD落地,里程碑式事件確認技術競爭優勢。2025年8月5日,晶泰科技發佈公告,宣佈與DoveTree Medicines(以下簡稱: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59.9億美元)的管線合作簽約,並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約4億港元(5100萬美元)。此次合作創下了人工智能新藥研發(AIDD)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根據協議條款,晶泰控股與DoveTree就多款處於臨牀前階段的大分子及小分子創新藥資產達成合作,並將針對一系列DoveTree指定的靶點進行新藥研發,除首付款外,晶泰控股還有權獲得約3.85億港元(4900萬美元)的進一步付款,以及金額達約462億港元(58.9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此前,公司還和禮來、輝瑞、默克、優時比、強生等分別建立了合作關係。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公司作為前沿科技賽道的先行者,具備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製藥的雙重創新概念,從中長期看,其先進的產業模式有望推動行業的技術迭代,具備廣闊的成長空間。我們預計公司2025-2027年營業收入7.81/10.93/14.96億元,同比增長193%/40%/37%;歸母淨利潤為-0.43/-0.03/1.00億元,2027對應當前股價PE分別為465.62倍。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新技術、新領域發展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加劇;行業需求增長不及預期;跨市場估值風險。
目錄
投資聚焦
晶泰控股作為全球稀缺的AI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藥物研發創新企業,核心價值在於以前沿技術打破傳統藥物研發的效率瓶頸,構建「人工智能+自主實驗平臺」的一體化研發體系,具體來看:
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多場景落地效果出衆。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以「AI+機器人引領化學變革」為核心,2025H1業務收入實現高速增長,從2024年上半年的4178萬元增長95.9%至2025年上半年的8186萬元;具體來看,在化學反應環節,建立覆蓋常見反應類型的可合成性預測與反應條件推薦AI模型,將反應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累計積累2600萬條化學反應數據;在分離和純化環節,構建面向條件篩選的反應條件推薦及產率預測模型,高壓分離算法已在客戶項目中部署應用並取得良好效果;在具身智能方面,公司研發的新一代模塊化機器人搭載專利柔性夾持裝置的靈動勺,成功模擬人手操作,解決微量粉末精確分裝、傳統方案適應性差、減少昂貴原料浪費等行業三大痛點。
多個垂類AI模型實現協同突破。公司在大分子、分子膠、多肽&蛋白研發等技術平臺,及具身智能、Multi-Agent系統領域協同突破,構建多維度創新生態:大分子平臺XtalFold®推出Ultra模式,將抗原-抗體複合物結構預測準確率提升約10個百分點,賦能抗原設計、雙抗設計等場景;分子膠平臺啓動研發,圍繞DMTA閉環構建數字化流程,優化量子物理基礎的XFEP算法,開發藥效關係新模型;全球領先的PepiX™平臺融合生成式AI、自動化合成與高通量篩選,加速多肽&蛋白藥物研發及功能肽、美妝成分發現;未來化學領域建成數智化+自動化材料平臺,覆蓋實驗全流程並與多家領軍企業簽單;具身智能突破體現在新一代模塊化機器人系統,整合視覺感知與AI技術攻克化學研究難題;Multi-Agent系統逐步部署化學合成全流程,依託高性能數據平臺支持千億化學空間預測,推動自主試驗執行。
技術能力深獲下游客戶認可,展業進程持續加速。2025年8月5日,晶泰控股宣佈與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59.9億美元)的管線合作簽約,並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約4億港元(5100萬美元)。雙方針對多款臨牀前階段的大分子、小分子創新藥資產合作,圍繞DoveTree指定靶點開展新藥研發。此外,公司還和全球領先的頭部藥企分別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此同時,公司研發平臺憑藉共性技術集成優勢,滿足微觀分子世界探索的需求,在生物醫藥行業成效顯著,大幅提升了研發效率和成功率,其溢出效應已覆蓋至多肽、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農業和沙漠治理等領域。
綜合來看,晶泰控股憑藉「AI+機器人」的技術融合優勢、頭部客戶的合作驗證、高景氣賽道的紅利加持,以及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在藥物研發創新領域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壁壘。公司不僅有望在短期依託訂單實現業績增長,更能在長期憑藉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持續釋放價值,具備較高的長期投資關注價值。
報告正文
一、將前沿創新技術為驅動力的AI藥物研發企業
1.1人工智能+機器人,晶泰或重塑藥物發現和化學合成範式
從核心業務來看,該公司業務主要分為兩大板塊:
藥物發現解決方案:貫穿藥物發現及研究全流程,涵蓋靶點驗證、苗頭化合物識別、先導化合物生成與優化,直至臨牀前候選化合物推薦,覆蓋小分子、抗體、多肽、ADC、PROTAC等多種分子形態;同時與藥物開發者開展合作項目,若項目達成合約約定的里程碑(如特定地區成功商業化等),可獲取特許權使用費、里程碑付款或有付款。
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聚焦人工智能與自動化賦能的新型藥物及材料發現、研究。具體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專注分析固態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為藥物及材料科學研發的關鍵環節);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幫助加速耗時長且成本高的化學合成過程;此外,利用機器人自動化能力與專業知識,為製藥、材料科學等行業客戶提供標準或定製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以拓展該業務。
從市場機遇來看,公司或圍繞四大領域發力:
藥物研發領域:衆多生物技術與製藥公司傾向與人工智能賦能的服務提供商合作,尤其是同時具備人工智能和溼實驗室能力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商,藉此加快藥物發現進程、降低研發成本並優化分子。
固態研發領域:全球固態研發服務市場主要覆蓋製藥、材料科學領域;且全球製藥公司愈發青睞基於人工智能的固態研發服務,以更系統地篩選潛在晶體/鹽形態,輔助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自動化研發實驗室領域:自動化是產業升級與改革的大趨勢,預計將顯著提升研發品質與效率;自動化研發實驗室可覆蓋研發過程的合成、結晶,以及通過篩選、條件控制、品質保證、原位反應分析、即時監控和數據收集服務實現程序控制等環節。
材料科學研發領域:新材料開發推動了可持續能源、微電子等關鍵領域的研究與技術創新;伴隨技術進步和大數據普及,計算材料科學與工程已成為材料科學研發的重要分支,有望變革新材料發現模式,縮短研發週期與成本,加速新材料向產品的演進。
從收入模式來看,公司具備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主要為以下四種:
來自藥物發現合作的收入:包括交易預付款、里程碑付款、或有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當合作項目達成合約約定的里程碑或事件時產生)。
來自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固態研發服務的交易服務費:藥物發現解決方案通常按事先約定的定價及付款條款以交易模式收費;固態研發服務可通過交易模式,或依託允許客戶按需下達服務工單的主服務協議收費。
來自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的訂閱服務費:客戶在訂閱期內可下達工單,公司根據訂閱協議中約定的全職人力工時費率,進行月度或季度收款。
1.2大型藥企訂單紛至沓來,產品競爭力廣受認可
DoveTree是一家創新生物製藥公司,基於新一代生物學機理,針對自身免疫、癌症、神經疾病等重病、慢病領域中尚未滿足的臨牀需求,開發高價值的首創新藥(first-in-class)管線。
2025年8月5日,晶泰控股宣佈與DoveTree完成管線合作簽約。具體看:
訂單規模:總訂單約470億港元(摺合59.9億美元),為人工智能(AI)+機器人新藥研發領域全球最高訂單規模。
付款結構:晶泰控股已收到4億港元(5100萬美元)首付款,後續還可獲約3.85億港元(4900萬美元)進一步付款,以及約462億港元(58.9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與銷售分成。
合作內容:雙方針對多款臨牀前階段的大分子、小分子創新藥資產合作,圍繞DoveTree指定靶點開展新藥研發;DoveTree擁有相關藥物全球範圍的獨家開發與商業化權利,合作管線聚焦腫瘤學、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代謝失調四大領域,瞄準未滿足的臨牀需求。
2024年10月10日,晶泰控股宣佈其旗下大分子藥物發現創新部門AiluxBiologics,已與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下屬的楊森生物技術公司(JanssenBiotech,Inc.)簽署大分子藥物發現AI平臺授權協議。此次合作由強生創新(Johnson&JohnsonInnovation)牽頭促成,根據協議內容,楊森生物技術及其附屬公司將獲得AiluxBiologics自主研發的XtalFold™AI平臺商業授權,用於大分子藥物的發現與工程化設計。
無獨有偶,2025年1月9日,晶泰控股AiluxBiologics與總部位於比利時的跨國生物製藥公司優時比(UCB)簽署大分子藥物發現AI平臺授權協議。根據協議,晶泰控股商業授權UCB使用AiluxBiologics自主開發的XtalFold™AI平臺進行大分子藥物的發現和工程化設計。XtalFold™是一套基於AI的軟件平臺,能夠為大分子藥物研發提供快速且準確的結構信息,在多個研發階段加速創新。
XtalFold™利用序列信息對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建模,而這些相互作用是單克隆抗體等大分子藥物發揮藥效的基礎。在嚴格的基準測試中,XtalFold™在整體成功率和難以建模區域(如抗體-抗原界面)的質量方面表現出行業領先的性能。XtalFold™由晶泰控股於一年前研發成功並不斷迭代,已在30多個內外部項目中得到充分驗證,在多種應用場景中均取得了顯著結果,包括抗原設計、表位識別、親和力成熟、pH敏感性改造和雙抗設計等。
二、融合大量創新技術的藥物發現平臺和軟件工具
2.1ID4Inno™:小分子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
晶泰控股自主研發的ID4Inno™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將AI的效率與基於量子物理的物理準確性相結合,為全球藥物研發團隊提供全面高效的解決方案,助力設計高潛力分子、預測藥物性質,提升藥物發現的準確性與效率。該平臺由ID4Idea™和ID4Gibbs™兩大子平臺組成:ID4Idea™是基於AI的創新分子生成和性質預測平臺,具備創造性與高效率,能精準預測與訓練集相似分子的藥物特性,還可生成新穎分子並快速處理大型數據集;ID4Gibbs™是高精度高通量的計算化學平臺,依託第一性原理等量子物理方法,無需訓練即可拓展至新化學空間,基於結構分析實現更精確預測且具備高可解釋性。二者協同,可更快速、合理地在廣闊化學空間中發現新化合物。
以晶泰控股在28天內開展非共價GPX4抑制劑發現的流程為例,主要流程包括:先經5天可行性評估,分析GPX4淺平結合位點的成藥挑戰並完成結合位點選擇與成藥性計算;隨後7天利用高通量自由能微擾(FEP)和主動學習技術,從約10000個分子骨架中預測出GPX4活性位點的4個關鍵藥效團;接着14天以藥效團為指導,從6.4×10¹⁴個潛在化合物分子裏篩選出適配自動化合成的分子,通過創新兩步反應策略的自動化平臺快速合成,最終獲得124個化合物;最後2天開展生物學測定,成功發現3種IC₅₀均低於10μM的新型高活性非共價苗頭化合物。
該案例的核心難點在於:GPX4結合口袋淺且平坦,能提供的作用力有限,需在10億級以上的特大化合物庫中篩選「能完美貼合口袋、利用有限作用力實現高活性」的分子。傳統做法面臨以下困難,溼實驗方法(如高通量篩選(HTS)、DNA編碼化合物庫(DEL))覆蓋的化學空間遠小於特大化合物庫,目前還沒有任何溼實驗方法能夠支撐10億級別化合物庫的實體篩選;傳統虛擬篩選流程(分子對接→對接打分→高精度評估→合成測試)對10億級庫耗時極久(僅「對接打分」步驟就需約3個月),效率無法滿足需求。
晶泰控股的關鍵做法包括:
以主動學習(ActiveLearning)為核心,結合自由能微擾(FEP)計算(晶泰自研XFEP技術),實現對特大化合物庫的高效篩選,一天內完成超5000個FEP計算,並用「預測的結合強度」訓練AI模型,加速化學空間探索效率。
藥效團模型驅動篩選:基於FEP結果排序片段,構建GPX4催化口袋各位置對應的藥效團模型;利用該模型快速檢索「6.4×10¹⁴規模的特大虛擬化合物庫」,篩選出8000+「藥效團匹配且空間排布正確」的分子。
根據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預測的ADMET屬性、FEP打分和AI模型預測的可合成性進行篩選,最後挑選了159個化合物進行合成,成功合成了124個化合物(純度95%,重量5mg)。最後,使用商業試劑盒對這124個分子的酶活進行了測試,在這些全新骨架的分子中,有3個分子的活性達到了IC50<10μM,活性最好的分子其酶活與已報道的共價抑制劑相當。
在高通量FEP計算平臺和自動化庫合成技術的幫助下,整個虛擬篩選+合成的過程僅用了28個工作日。
實際案例層面,與希格生科合作的全球首款瀰漫性胃癌靶向藥物,獲得「醫藥界的諾貝爾獎」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s) Best Biotechnology Product提名,獲提名的管線是本次唯一來自亞洲的管線。與希格生科合作的針對瀰漫型胃癌的全球首個靶向候選藥物,也是全球首款AI+類器官賦能進入臨牀的創新藥物。該管線由晶泰的AI+機器人技術賦能分子發現及設計,6個多月就獲得臨牀前候選化合物,在合作研發過程中,晶泰也利用自主開發的Xpose技術預測潛在靶點的結合模式、並結合XFEP預測分子與靶點的親和力,成功識別出一個新靶點SRC(FAK的協同作用蛋白)並進行了實驗驗證。這一發現首次證明了同時抑制靶點FAK和SRC的協同效應優於單一靶點的抑制效果。目前該管線在一期臨牀中進展順利,第四個劑量組病人已經全部入組進行藥物安全性評估。該管線已獲得FDA授予的胃癌孤兒藥資格認證(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並於2025年2月進一步獲得FDA快速通道認定(Fast Track Designation)。
2.2創新性的AI軟件產品,深度挖掘研發效率提升點
晶泰控股專利數據提取工具PatSight可高效、便捷且精準地從專利PDF中提取化合物數據並支持SAR分析,為藥物研發提供有力支撐。僅需上傳專利PDF文件,即可在1小時內完成90%專利的化合物數據提取,結合晶泰雲端數據管理與分析平臺MolValley平臺還能進一步開展SAR分析。可以集中、系統的管理分子結構和活性數據,並提供構效關係分析工具,助力用戶高效的解析小分子化合物結構與生物活性間的奧祕。
在識別準確度方面,對錶格中實施例的結構識別準確率超95%,即便面對大分子、低分辨率結構、帶背景分子等複雜場景仍能精準識別,活性數據識別準確率更超97%,可高效精準提取低分辨率數值、多樣式表格等情形下的活性數據,為後續研究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實際案例層面,以一篇FGFR2相關的化合物專利(WO2020231990)為例,該專利包含1500個分子的結構與活性數據,涉及到的分子已進入臨牀階段。為了尋找更深入的構效關係分析,晶泰將專利文件上傳至PatSight,1小時內提取專利中所有實施例的化合物編號、結構、Assay信息、活性值。通過MolValley的SAR分析模塊,迅速識別出了三個主要的高頻片段,然後結合活性數據、靶點口袋等信息,迅速找到多個潛在的構效關係模型,這對相關項目的後續開發至關重要。
XFEP——全球領先的親和力預測平臺。自由能微擾(FEP)是藥物研發中定量分析分子結合強度的關鍵方法,而晶泰控股的XFEP平臺則對其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其中,FEP基於分子動力學模擬,可預測分子系統的自由能變化,為藥物小分子與靶標的結合強度分析提供解決方案;XFEP作為自主研發的智能計算平臺,不僅通過可視化交互界面簡化了複雜分子模擬的操作,還融合併行計算、GPU加速與智能雲任務調度技術,實現了從算法到算力的全鏈路提效。
Multi Agent 引領化學合成變革:從千億級化學空間探索到全流程自主決策系統構建。
晶泰正在將多智能體系統逐步部署於化學合成業務的全流程中: 2025 年上半年晶泰發佈成功搭建了高性能、低成本的數據平臺,可支持千億規模的化學空間可合成性預測,並結合多智能體加速推動全流程自主化的化學合成試驗執行。晶泰的多智能體系統涵蓋了採購決策智能體、自動化實驗執行智能體、反應過程決策智能體、以及數據管理與質量檢查智能體等多項模塊,並與專屬AI模型工具協同運作。該系統不僅實現了合成流程的自主決策和高效執行,還顯著提升了合成通量及數據積累效率,最終構建起高通量自動化合成數據閉環。
XMolGen是一款集成化分子設計軟件,涵蓋分子生成、分子篩選、分子對接及商業化合物庫智能檢索等功能模塊。傳統藥物化學方法基於高通量篩選、合成化學及結構優化技術體系,長期面臨效率遲滯、化學空間探索侷限與研發成本高企等痛點,受已知化合物庫與人工合成路徑雙重約束。XMolGen通過R基替換、骨架重構、全新生成三大生成引擎,結合多場景適配能力與算法驅動的高通量生成優勢,提升分子多樣性,系統性突破傳統化學空間探索維度。
此外,XMolGen還具備多重優勢:支持多場景應用:可實現基於配體的R基替換、骨架替換,以及基於受體結合口袋的分子生成;真實項目廣泛驗證:晶泰控股在過往真實藥物研發項目中,基於該平臺探索廣闊化學空間,生成的分子結構新穎合理、可合成性高;成熟AI模型:集成逆合成、片段拼接、等排體替換等傳統算法,及創新AI系列算法;拓展藥化專家思路:支持從頭生成全新分子,助力藥物化學家探索未知化學空間。
三、機器人及自主實驗、合成平臺驅動研發智能變革
晶泰控股聚焦實驗室智能化與自動化領域,其解決方案深度覆蓋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高成長賽道。在覈心產品與服務層面,公司構建了「智慧實驗室一站式建設服務+機器人工作站」的多元矩陣:一方面,已成功落地藥物研發、催化劑研究、無機材料研究、電解液配方研究等多類智慧實驗室,實現場景化能力的全面突破;另一方面,針對特定自動化應用場景,推出了XmartChem®智能合成工作站、XtalComplete®智能結晶工作站、ChemPlus®桌面型固體加樣儀等具備品牌與技術辨識度的機器人工作站產品。整體來看,公司憑藉跨行業的場景滲透力與差異化的產品矩陣,有望在實驗室智能化自動化的高景氣賽道中持續鞏固競爭優勢,釋放成長價值。
3.1全自動高通量合成篩選工作站XmartChem®智能合成工作站
化學合成是製藥、材料、石油化工等衆多高價值領域的核心工藝,尤其在製藥賽道,藥物研發的DMTA(設計-合成-測試-分析)週期裏,合成環節正面臨嚴峻挑戰:過去十幾年新藥分子結構愈發複雜,而該環節高度依賴經驗豐富的有機化學家,要靠大量文獻研究和實驗條件篩選才能完成,這既耗費巨量人力與時間(嚴重拖慢新藥開發進度),又推高藥價讓患者難以承受。
行業趨勢上,「自動、智能、精準」的化學合成已成破局方向,目的是突破傳統模式侷限,實現「反應條件簡單、反應快、產率高、後處理簡單、操作標準化」,為化學家打造高效工作環境。再聚焦藥物篩選環節,化合物庫構建是重要基礎(先導化合物獲取的6大途徑中,化合物庫篩選佔比達80%),但傳統構建方式依賴大量重複人工操作,存在後處理費時費力、數據易出錯等問題,「高通量、自動化」的化學合成方式成為必然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晶泰控股推出全自動高通量合成篩選工作站XmartChem®智能合成工作站,精準契合客戶多元化學合成應用場景,有望憑藉技術優勢切入行業核心痛點環節,為公司在實驗室智能化、自動化賽道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撐,也順應了行業降本增效的長期發展邏輯。
具體案例看,某客戶提出在4周內完成400個分子的項目需求,對研發效率形成挑戰。晶泰控股採用「人機結合」的服務模式破局,配置1名研究員、1名自動化實驗室操作員及自動化合成工作站,通過人機協同提效。
從落地成果看,線上共開展600個反應,自動化合成工作站僅用5天就完成所有建庫平行反應(傳統實驗室完成同類工作約需3周,效率提升超4倍);後續純化與化合物管理團隊在9天內完成項目整體交付,最終交付392個目標化合物,既滿足客戶短週期要求,也驗證了「人機結合」模式在提升研發效率上的顯著優勢。
3.2XtalComplete®智能結晶工作站和Xtalgazer™藥物結晶研發平臺
獲取結構穩定、性質優良的可開發晶型是藥物研發的必要過程之一。如何利用更少的樣品,更短的研發週期,來獲取更精準的晶型篩選結果,是結晶研發人員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但長期以來,結晶都被認為是一門由研究者經驗驅動的科學,當前的理論方法難以預測真實的結晶過程。
以高質量數據為基礎建立的模型可以較為準確的推薦出結晶溶劑。2019年,輝瑞使用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神經網絡三種模型對其內部11000左右的小分子結晶實驗數據進行了建模。研究證明,通過機器學習來進行結晶溶劑推薦有較高的可行性。晶泰控股研發人員利用文獻調研時獲取的高質量結晶數據(高通量設備獲得的5710組數據,包含319個化合物,18種溶劑,且結晶結果標註清晰)進行機器學習研究時發現,當數據質量好同時數據量足夠時,較易推薦可獲取結晶樣品的溶劑條件。而藉助晶泰控股XtalComplete®智能結晶工作站,則可實現自動完成加樣、過濾、攪拌和檢測等流程,實驗過程實時監測,全面提升實驗效率,實現先進、優質、高效的晶型、鹽型和共晶篩選。
Xtalgazer™是晶泰控股推出的新一代藥物結晶研發平臺,該平臺利用晶泰控股自主研發的晶型預測技術、結晶策略推薦技術和自動化實驗技術,旨在突破固態研發領域長期依賴人工經驗試錯的限制,將傳統研發模式中的「經驗設計」轉變為更為科學和精準的「理性設計」,提升固態研究的效率及質量,推動整個行業向新的高度邁進。改平臺主要包括:
1)晶型預測(XtalCSP®)平臺,能夠對目標分子及其可選組份在指定晶體空間進行全局搜索,預測該空間內熱力學穩定的晶體結構(包括實驗結構)並進行穩定性排序。
2)結晶策略推薦平臺,基於自動化產生的高質量數據,構建了內嵌結晶動力學知識的機器學習智能預測模型,能夠結合與實驗密切相關的操作信息,預測不同條件下的結晶概率。通過準確推薦配體/反離子/溶劑/結晶條件製備目標共晶/鹽型/多晶型,將固態研究傳統的經驗為主的篩選模式升級為理性設計模式。
3)以XtalComplete®智能結晶工作站等設備為基礎的自動化固態化學篩選平臺。多線程並行實驗,人機結合,降本增效,加速藥物研發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晶泰控股智能自主實驗平臺聚焦數據資產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從收集、治理到應用,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數據→模型→應用→解決方案」的正向循環:高質量的數據通過訓練AI模型產生智能自主能力,模型能力轉化為具體行業應用場景,最終落地形成可複用的解決方案。這一閉環體系確保了AI技術能夠持續從數據中學習、優化並創造價值。
四、AI+自動化正在成為藥物研發的核心動力之一
4.1相比傳統方案,AI研發大幅度提高藥物發現效率
藥物研發是跨學科系統流程,分為早期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臨牀研究三大階段,早期藥物發現是研發基礎,又細分為四個遞進階段:
①靶點確定:明確治療靶點(基因/蛋白質)的功能及在疾病中的作用,依託靶基因發現、生物信息學等學科;
②靶點驗證:檢驗靶點是否直接參與疾病進程且具治療潛力,藉助功能基因組學、病理學等驗證;
③先導化合物生成:從早期篩選的「苗頭化合物」中,通過化學合成、高通量篩選等技術,優化出初步有效「先導化合物」;
④先導化合物優化:圍繞「更強效力、更低脫靶、更合理藥代動力學(如DMPK分析代謝特性)」改造結構,結合藥物化學、SAR(結構-活性關係)評估等提升成藥屬性。
全程以跨學科協作推進,階段間層層遞進,逐步縮小研發範圍、提升候選藥物成功概率,為後續臨牀前與臨牀研究奠定核心基礎。
藥物研發實現商業化通常耗時逾十年,全流程可拆解為四大階段:首先是長達4-6年的藥物發現階段,細分為「靶點至苗頭化合物」(約25個月)、「苗頭化合物至先導化合物」(約25個月)、「先導化合物優化」(約10個月)三個子環節;其後進入1-2年的臨牀前候選化合物階段,接續6-7年的臨牀試驗階段,最終經歷半年至兩年的監管審批。不過,在藥物發現階段引入人工智能與基於量子物理的計算技術,可顯著壓縮時間、降低成本,突破傳統研發的效率瓶頸。
公司的AI輔助創新藥研發業務,一是可以以效率遠高於傳統人工的方式承接藥物研發外包業務(CRO);二是承接臨牀前全流程的藥物研發工作,向海外創新藥企BD創新藥聯合研發項目。
4.2藥物研發支出及外包市場規模穩健上行
近年來,全球藥物研發支出持續快速增長,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18–2022年從1740億美元攀升至241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8.5%;預計2023–2030年將進一步從2605億美元增長至3943億美元,CAGR為6.1%,延續擴張趨勢。
儘管美國、英國等地區在藥物及材料科學研發的技術應用、規範構建與政策激勵方面領先全球,但在國內技術迭代、政府強力支持及創新戰略驅動下,中國藥物研發支出展現更強增長動能: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18–2022年從174億美元躍升至326億美元,CAGR高達17.0%;預計2023–2030年將從366億美元增至675億美元,CAGR維持9.1%的較高水平。
藥物研發外包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提升。
藥物研發外包服務涵蓋CRO服務(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臨牀研究)與CMO/CDMO服務(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全球藥物研發外包市場規模2018–2022年從867億美元增長至133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11.3%;預計2023–2030年將從1512億美元進一步擴張至3632億美元,CAGR提升至13.3%,呈加速增長趨勢。
其中,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藥物發現外包服務表現尤為突出:2018–2022年從76億美元增至112億美元,CAGR為10.3%;預計2023–2030年將從123億美元躍升至325億美元,CAGR高達14.9%,增速顯著快於行業整體,折射藥物發現環節的外包需求正快速釋放。
中國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18-2022年從78億美元增至211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28.2%,預計2023-2030年將從269億美元進一步提升至871億美元,CAGR為18.3%;尤其在藥物發現細分領域,2018-2022年從11億美元增至27億美元,CAGR為24.3%,2023-2030年預計從35億美元增長至122億美元,CAGR達19.6%。
4.3固體形態(晶體)研發及垂類自動化方案市場快速擴張
固態研發圍繞五大核心環節展開:(i)晶體結構預測、(ii)固態篩選及評估、(iii)晶體結構確定、(iv)固態測試及分析、(v)結晶工藝。
相較於傳統純實驗方法,人工智能與自動化驅動的新技術,可構建「計算預測→實驗驗證→反饋迭代」的閉環機制:通過算法整合數據、模擬結構,再以實驗驗證修正模型,最終在更短週期內實現更高精度的研發輸出(後續將通過對比表具體呈現技術優勢)。
晶泰在該領域具有較為突出的先進性:一方面,公司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與其他以傳統實驗為核心的CRO企業形成鮮明差異;另一方面,在覈心能力上,晶型篩選環節實現「人工智能賦能算法與傳統實驗相結合」,結晶工藝開發環節達成「高精度技術與自動化實驗相結合」,而其他企業大多依賴純傳統實驗,甚至部分無相關功能。這種「人工智能+實驗技術」的創新融合,讓晶泰在技術模式上超越了傳統企業,推動領域從單純的實驗驅動向「智能算法+自動化實驗」的高效、精準模式升級。
受藥物研發需求驅動,固態研發市場規模持續增加。
全球固態研發服務市場涵蓋藥物與材料科學兩大分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其規模從2018年的13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2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21.4%;預計將從2023年的38億美元進一步提升至2030年的209億美元,CAGR為27.7%。從區域格局看,2022年中國固態研發服務市場規模約6億美元,約佔全球市場的20.1%;美國市場規模約13億美元,佔比達44.9%;歐盟市場規模約7億美元,佔比23.5%。隨着固態研發在國內更多行業的持續滲透,中國固態研發服務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約8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約59億美元,CAGR高達32.1%。
自動化研發解決方案有望實現大幅優於傳統方案的效率為多個行業注入研發動力。藉助自動化技術,在生物製藥、化學及材料等諸多行業中,實現自動化液體處理、樣品製備、合成及結晶等溼實驗室流程的更迅速、更高通量與更準確化;不僅能用於分析和優化每天24小時運行的大規模數據,還能保障職業安全,提升研發質量與效率。儘管當前自動化反應器械主要應用於製藥行業(覆蓋小分子、多肽、抗體、PROTAC、ADC等領域,可深入研究新藥物的安全性及其他物理/化學性質,並優化相關生產流程),未來或廣泛延伸至材料科學(涵蓋有機電子學、聚合物材料、半導體等領域,能以更低成本快速發現新型分子,並通過分子建模及模擬優化生產流程)、農業以及殺蟲劑、獸藥、化妝品等衆多領域。
這一尖端技術有望有望徹底變革研發流程,縮短新分子合成時長,加深對反應的理解並優化大規模生產——比如在諸多「其他」領域,可實現高通量篩選分子以加快速度,還能為危險化學反應提供安全保障及監控。
從市場規模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全球自動化研發實驗室市場規模在2018年為18億美元,2022年增長至42億美元,2018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23.6%;預計2023年將達59億美元,到2030年更將增至607億美元,2023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9.6%。細分來看,解決方案領域2018-202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48.7%,2023-2030年預計達51.8%;系統領域2018-2022年複合年增長率為18.0%,2023-2030年預計提升至30.4%,整體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4.4國內整體創新藥研發實力快速提升,BD項目日益增多
2025H1我國BD規模顯著增長,跨境合作呈現「量穩質升」的顯著特徵。藥財社數據,2025H1披露交易數量(72筆)僅為2024全年(94筆)的約76%,但披露總金額已達600億美元(超2024全年的519億美元);高質量交易佔比大幅提升,≥5000萬美元首付款的交易佔比較2024年的27%提高超13個百分點至40%以上,超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數達18筆(較2024年主流估算的約15筆增加1-3筆,增幅7%-20%);同時,首付款在交易總額中的比值從約10%升至14%-16%,提升4-6個百分點。整體來看,跨境合作的金額規模、交易質量及前期資金投入意願均明顯增強,反映出行業對創新成果的價值認可度進一步提升。
從行業數據與交易結構維度觀察,中國創新藥領域跨境合作正呈現「規模擴容+結構優化」的顯著特徵,其本質是國際資本對國內創新藥項目的認可度實現階段性躍升。具體來看,交易介入階段出現明顯前移趨勢——過往國內藥企通常在新藥臨牀後期或臨近上市、風險相對可控時纔開展對外授權,且交易定價彈性有限;而當前海外大型製藥企業已展現出更早介入國內創新藥企項目的積極性,同時首付款維度的投入力度顯著加大,2025年上半年單筆交易首付款超5000萬美元的佔比突破40%,較2024年的27%有大幅提升。
此外,出資節奏的「前置化」特徵也更為突出,此前跨國藥企多聚焦於藥物上市或臨牀關鍵進展節點後再進行大額資金投放,而當下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選擇在項目前期階段就釋放更多資金,這一變化實則反映出國際產業資本對國內創新藥企的技術迭代能力與管線創新價值,已形成更強的長期信心。整體而言,交易模式與出資邏輯的雙重演進,有望為國內創新藥企提供更充足的前期資金支撐,進而加速創新管線的研發與商業化進程,長期利好行業創新生態的持續升級。
對晶泰而言,上述行業趨勢有望幫助其獲得更多國際藥企的大額合作,最典型的就是與DoveTree的管線合作簽約,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59.9億美元),目前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約4億港元(5100萬美元)。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合作創下了人工智能新藥研發(AIDD)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除首付款外,晶泰控股還有權獲得約3.85億港元(4900萬美元)的進一步付款,以及金額達約462億港元(58.9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此前,公司還和輝瑞、默克、優時比、萊芒生物等分別建立了合作關係,未來有望帶來更多BD突破。
五、盈利預測、估值與投資評級
5.1盈利預測及假設
從業務口徑來看,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可分為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和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兩大類。2025年中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7億元,同比增長403.83%,歸母淨利潤0.83億元,同比增長106.69%(2024年中報為-12.37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0.20億元,同比扭虧(2024年中報為-3.75億元)。分業務表現看,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615%;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0.82億元,同比增長95.9%。
基於2025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數據,疊加新獲訂單和大型藥企的合作,我們認為公司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具備較為顯著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我們預計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業務2025/2026/2027分別實現收入5.20/7.54/10.5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00.0%/45.0%/40.0%,
考慮到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在醫療、化學、材料學等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能夠幫助客戶大幅度降低研發所需的時間,並提高其操作精度,我們預測智能化自動化解決方案分別實現收入2.61/3.39/4.4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0.0%/30.0%/30.0%。
5.2估值與投資評級
我們預計公司2025-2027年營業收入7.81/10.93/14.96億元,同比增長193%/40%/37%;歸母淨利潤為-0.43/-0.03/1.00億元,2027對應當前股價PE分別為465.62倍。
公司作為前沿科技賽道的先行者,具備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製藥的雙重創新概念,從中長期看,其先進的產業模式有望推動行業的技術迭代,具備廣闊的成長空間。相比可比公司的PS情況,考慮到晶泰突出的增長斜率和技術能力,我們認為其具備投資價值和先進技術帶動社會發展的價值。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
新技術、新領域發展不及預期。AI製藥及機器人自動化實驗室為業界尖端的前沿技術,若技術進展滯後可能導致產品功能難以匹配市場需求,延緩商業化落地節奏,削弱市場競爭力。
市場競爭加劇。隨着科技領先企業加速佈局機器人及創新藥領域。同業或通過資源整合、低價策略構建佔據市場,若公司產品差異化不足、服務體驗滯後,可能導致市佔率下滑、獲客成本高企,擠壓盈利空間。
行業需求增長不及預期。行業發展處在初期,面臨下游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影響。例如某個特定藥物研發中斷或者推進遲滯,這有可能導致訂單流失或者階段性收入不及預期。
跨市場估值風險。由於公司在港股上市,本次可比公司選取了我國A股上市的標的,因此存在可比性客觀不足的可能,存在跨市場估值風險。
研究團隊簡介
龐倩倩,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華南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曾就職於華創證券、廣發證券,2022年加入信達證券研究開發中心。在廣發證券期間,所在團隊21年取得:新財富第四名、金牛獎最佳行業分析師第二名、水晶球第二名、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師第一名、上證報最佳分析師第一名、21世紀金牌分析師第一名。
本文源自報告:《晶泰控股公司深度:全球稀缺AI創新藥研發公司,AI模型與自動化實驗室深度融合》
報告發布時間:2025年10月13日
發佈報告機構:信達證券研究開發中心
報告作者:
龐倩倩 S1500522110006
唐愛金S15005230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