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鵬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就在AI科技回調之際,創新藥卻出現逆勢上漲。
創新藥「純度」100%恒生創新藥ETF(159316)漲2.81%,低費率的港股通醫藥ETF(513200)漲1.32%。
消息面上,2025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定於當地時間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該會議有望成為國內藥企展示成果的重要平臺以及新一輪BD授權落地的窗口。
雖然創新藥在經歷大漲之後有所回落,BD預期也迴歸理性,但產業向上趨勢未改變,加上10月~11月為BD交易傳統旺季,諾誠健華重磅交易已打響第一槍,潛在交易有望持續落地,驗證產業長邏輯。
創新藥板塊,能否藉此機會,迎來新一輪催化?
01
成績亮眼
大家可能未必很清楚ESMO、ASCO這樣的頂級學術會議的意義,實際上,它們都是全球創新藥價值的試金石和放大器。
中國藥企在此類舞臺上發佈數據,具有多重戰略意義,可以獲得全球學術界認可,可以吸引潛在BD夥伴,還可以指引未來市場空間。
本次ESMO大會上,市場正在密切關注康方生物、恆瑞醫藥、君實生物等公司帶來的最新突破性數據,這些數據有可能成為相關公司乃至整個板塊的重要風向標。
今年以來,出海成為國內創新藥企最為亮眼的一個增長點,構成了投資邏輯中最堅實的一環。
根據行業權威數據,僅上半年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的對外授權交易總額,已突破500億美元,這一數字已超越2024年全年的總額。截至2025年8月,出海交易總金額已攀升至874億美元。
出海交易不僅總額創下新高,其質量也顯著提升。
截至8月底,交易的首付款金額已達到41.6億美元,幾乎追平2024年全年49.1億美元的水平。同時,大額交易已成為常態,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交易」在前八個月已達成21筆,幾乎與2024年全年的23筆持平。
在交易結構上,2025年的出海模式展現了顯著的升級。合作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區域權益許可,更多中國藥企開始採用深度綁定的「聯合開發」乃至設立合資公司等模式。
例如,恆瑞醫藥等公司在多項交易中探索了「NewCo」模式,通過保留標的公司的股權、參與分階段付款以及享受未來的銷售分層,從而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價值的分配中,這標誌着中國藥企正從資產供應商向全球價值鏈的共造者轉變。
從出海的技術領域來看,呈現多點開花的繁榮景象。
ADC藥物依然是出海的主力軍,2025年前8個月就有14項ADC相關交易達成。其中,啓光德健與美國Biohaven、韓國AimedBio達成的針對FGFR3 ADC等藥物的合作,總金額高達130億美元,創下了該領域的新紀錄。
雙特異性/三特異性抗體平臺,繼續受到國際巨頭青睞,三生製藥與輝瑞就一款PD-(L)1/VEGF雙抗達成的合作,交易總額達到61.5億美元。
代謝領域成為新的出海熱點,特別是GLP-1類產品。翰森製藥、聯邦制藥等公司的相關產品均達成了總金額超過20億美元的海外授權。
可以說,2025年中國創新藥出海,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02
模式升級
對於投資者而言,出海能力已成為評估創新藥企價值的核心維度。
一個成功的出海交易,能帶來多重利好,如為公司的研發管線提供了由第三方(跨國藥企)背書的明確估值,高額首付款直接改善財務報表,支撐後續研發,通過與巨頭合作,分擔了高風險的全球臨牀開發成本和失敗風險,產品從中國市場走向全球市場,市場空間呈幾何級數放大,等等。
從資本市場上看,也正因為出海利好消息不斷,提升了國內創新藥企的估值中樞,加上股市行情活躍,流動性漸趨寬鬆,資金隨之源源不斷流入該板塊。
如持續受到資金青睞的恒生創新藥ETF(159316),近20日資金淨流入額8.49億元,最新基金規模達29.61億。
回顧中國創新藥的出海模式,先後經歷了1.0 「借船出海」模式、2.0 「聯合艦隊」模式,未來將逐步進入3.0 「自主航海」模式。
3.0模式,是企業自建海外臨牀開發和商業化團隊,直接在全球市場進行搏擊,屬於挑戰最大的模式,不過回報也最為豐厚,一旦成功,能夠獨享全球利潤。
雖然這種模式到底能否成功,還需要時間檢驗,但中國創新藥出海方面的優勢已經建立,這並非偶然,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共振。
在同等研發投入下,中國能夠產出更高的效率,這種「性價比」優勢對跨國藥企構成巨大吸引力;中國龐大的患者羣體使得臨牀試驗入組速度快、成本低,能夠更快地生成臨牀數據,加速研發進程;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企業必須追求差異化和更高標準的創新,反而錘鍊出了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資產。
基於這些優勢,國產創新藥,正從中國領先,邁向全球一流。
03
未來驅動力
未來5-10年,中國創新藥產業仍將處於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技術方面,以科倫博泰、榮昌生物為代表的企業,證明了中國的ADC研發平臺具備國際競爭力。
科倫博泰與默沙東的鉅額授權合作,不僅是一次財務上的勝利,更是國際醫藥巨頭對中國ADC研發實力的「信任投票」;康方生物的依沃西(PD-1/VEGF雙抗)在多個癌種中展現出卓越療效,其成功的海外授權案例,彰顯了雙抗平臺的巨大潛力。
在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核酸藥物等更前沿的領域,中國公司也並未缺席。雖然這些領域技術風險更高,但一旦成功,將是顛覆性的,為長期發展儲備了充足的彈藥。
資本和政策方面,從早期的小額首付,到今天動輒十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重磅交易,中國創新藥的「知識產權出口」模式已經跑通。
這不僅是收入的補充,更是對公司研發管線全球價值的直接定價,能極大提升企業的天花板和抗風險能力,資本市場對能夠持續實現BD出海的企業,也給予了明確的估值溢價。
同時,聯儲局降息週期重啓,也會給創新藥板塊帶來的估值與孖展環境改善的雙重利好。
醫保支付與商業保險的「雙軌制」,為具有高臨牀價值的創新藥提供了快速進入主流支付渠道的路徑。
雖然醫保方面會面臨一定的價格壓力,但確保了產品的快速放量和市場滲透。而商業健康保險的蓬勃發展,正在為那些醫保未能完全覆蓋的、定價更高的尖端療法提供支付補充,形成了多層次支付體系。
監管上,中國國家藥監局已然融入國際藥品監管的協調體系,一系列突破性治療、附條件批准等加速審評政策的落地,使得真正優質的創新藥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抵達患者,縮短了研發回報週期。
國內外兩大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中國創新藥企的估值體系有機會與全球市場接軌,價值也有機會迎來重估。
04
如何掘金?
面對充滿機遇的創新藥賽道,需要一張更精細的地圖,這個地圖可以大致分為三大「區域」:
平臺型巨擘,屬於強者恆強的生態構建者,其優勢在於雄厚的研發投入、強大的商業化能力、豐富的產品管線,屬於中國醫藥創新的「基本盤」;
黑馬型生物科技,有爆發力,彈性也很大;
國際化先鋒,它們是BD能力的價值體現者。
當然,創新藥投資絕非坦途,會面臨臨牀失敗、市場競爭、政策與支付、估值波動等諸多風險。
因此,不能以純粹炒題材、博消息的心態來看,而應以產業投資的視角,進行深度研究和長期規劃。
這個過程,必然會涉及到很多專業度相當高的內容,難度也不小。因此,一個好的投資工具,重要性就顯出來了。
近年來,越來越多資金借道ETF的方式參與創新藥賽道,相關ETF的規模也水漲船高。
如前文提到的恒生創新藥ETF(159316),是市場唯一跟蹤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ETF產品,具備高彈性和稀缺性。
值得注意的是,8月11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正式調整生效,通過在編制方案中剔除CXO,成為首批「純度」100%的創新藥指數,更加精準地反映我國創新藥企的整體表現。
根據模擬測算,剔除CXO後指數歷史業績得到明顯提升,指數發佈日以來,修訂版方案的指數業績較原指數提升30%。
而港股通醫藥ETF(513200),跟蹤的則是港股通醫藥指數,覆蓋更廣泛的港股醫藥龍頭,包含創新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關鍵領域,最新規模21.44億元、在同標的ETF中居首;綜合費率0.2%/年,同類最低,支持T+0交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