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4S集團向上,最大汽服連鎖向下:售後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蓋世汽車
10/16

中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靜水深流的變局:新車銷售的光環逐漸黯淡,而售後服務的價值正穩步凸顯。

中升與途虎,這兩家分別代表傳統經銷商與獨立售後平臺的巨頭,正以截然不同的姿態迎接着這場變局。

一個深耕豪華車主的終身價值,一個撬動億萬大衆的普惠市場;一個向上綁定主機廠尋求授權突破,一個向下滲透縣域編織服務網絡。

隨着傳統售後邊界日益模糊,疊加新能源浪潮的加速衝擊,一個核心問題愈發清晰:在行業週期波動與結構性變革的雙重考驗下,到底哪種模式更具韌性?誰能率先找到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為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將結合兩家企業最新財報,從售後盈利結構、市場分層邏輯與新能源佈局三大層面進行解析。

01、售後成為盈利核心,中升靠它救命,途虎靠它發展

途虎的根基在於服務中國超過3億輛的存量汽車。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門店融合的模式,切入傳統汽修行業價格不透明、服務不規範的痛點,在保養、輪胎、快修等後市場領域持續深耕。

與之相對,中升作為傳統經銷商,其核心仍圍繞新車銷售展開,尤其是豪華燃油車及附帶的金融保險服務,其模式與新車市場的景氣度緊密綁定。

兩者近年來的利潤結構變化頗具意味。

中升出現「新車毛利收縮而售後增長8%」的局面,途虎的核心業務收入則持續攀升。

這指向一個共同的趨勢:新車銷售正從過去的「利潤中心」轉變為「流量入口」,而維繫用戶關係的售後服務,正成為支撐長期盈利的基石。

這一判斷在兩家企業的毛利率走勢上得到印證。

途虎自披露數據以來,毛利率從7.4%增長到2024年25.4%,展現出持續而穩健的爬升勢頭,顯示出其規模效應與運營效率的不斷優化。

反觀中升,其毛利率則呈現出一個較為典型的「倒V型」週期,在2021年前後見頂(10.5%)後便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6.3%,深刻反映了傳統經銷商模式所伴隨的波動性。

由此引出一個關鍵問題:中國的汽車後市場是否也具備類似美國市場的抗週期屬性?

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了15.36%,而汽車後市場規模僅下滑了1.44%。

隨着中國車齡增長和大量車輛脫保,獨立售後市場將迎來結構性機遇。途虎快修業務的穩健增長60%,正是這一趨勢的例證。

相比之下,新車銷售與宏觀經濟的冷暖關聯更為直接,週期性波動也更為劇烈。

資本市場的估值差異也為此提供了側證。

市場給予途虎更高的市盈率(途虎27.8VS中升11.9),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其商業模式的認可與後市場增量的期待。

當然,這些指標並非判定兩種模式的優劣,而是給到行業一些啓發:在行業從增量爭奪轉向存量運營的時代,服務好「存量客戶」的能力,或許比爭奪「增量客戶」的能力,更具穿越週期的長期價值。

02、市場分層明顯,途虎贏在規模和效率,中升勝在客羣質量和深度

當前汽車後市場正呈現出清晰的「分層競爭」格局,傳統「大一統」的經營模式逐漸讓位於差異化路徑。

途虎與中升這兩家頭部企業的增長邏輯,恰好印證了這一趨勢——它們以不同的商業模式,服務着截然不同的客羣,並在各自賽道構建起競爭優勢。

中升的策略核心在於「深耕高價值用戶」。通過聚焦32箇中心城市,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網絡優化——關閉37家低效門店,同時新增57家經銷店和20家維修中心,在重點城市形成了平均每城15個網點的密集佈局。

這種區域深耕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在行業洗牌期加速了市場整合。截至2025年6月,其全國46%的門店成為當地主導經銷商,其中89家更是獨家經營,這顯著增強了本地議價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升成功打破了「僅服務本店購車客戶」的限制——在成都、大連等中心城市,維修、出險、續保業務中外部客戶佔比分別達到20%、36%和30%,推動其活躍客戶增長至454萬名,實現了高質量客戶基礎的持續擴張。

相比之下,途虎養車選擇了「普惠規模化」的道路。憑藉7,205家工場店、覆蓋70%高潛力縣域,它將服務滲透至傳統4S店難以觸及的市場末梢。

這套高效的運營體系支撐起2,650萬交易用戶和1,350萬月活用戶,並通過數字化平臺直採、規模化議價與智能倉配網絡(如廣州自動化倉實現效率2.5倍提升),持續優化成本結構,最終將節省的成本轉化為面向大衆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在穩固輪胎、保養等核心業務的同時,途虎積極拓展快修(收入增長超60%)、洗美(自有產品佔比超70%)等高增長業務,精準對接了下沉市場車主對專業性、便捷性與性價比的綜合需求。

這兩條路徑本質上反映了汽車後市場正在經歷的深度分化。中升憑藉「區域密度×客戶深度」構築高端護城河,途虎依託「網絡廣度×運營效率」開拓普惠市場。

它們分別抓住了不同消費羣體的核心痛點:一方注重服務品質與品牌信賴,另一方看重便捷可達與價格實惠。

這種分工並非暫時的市場現象,而是行業成熟度提升後的必然結果——未來,汽車後市場很可能會長期維持這種多層次、互補共生的競爭生態。

03、新能源售後是必爭之地,中升延續基因,途虎再造「途虎」

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給經銷商行業和後市場都帶來了衝擊與機遇並存的複雜局面。它讓傳統新車銷售的困境愈發明顯,但也倒逼經銷商主動求變,通過擁抱新品牌、優化服務網絡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對後市場而言,新能源汽車的影響不止於傳統燃油車週期性保養業務下滑,更關鍵的是技術壁壘與授權壁壘陡然升高,給從業者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挑戰。

中升在新能源領域的佈局有兩條清晰路徑:一方面繼續綁定主機廠,比如與 AITO 的合作 —— 今年上半年,36家問界門店貢獻了 1.1 萬臺銷量,直接推動集團整體新車毛利率提升 0.6 個百分點;在售後端,則瞄準傳統BBA豪華品牌的新能源車主,推出專屬服務包鎖定高端客戶;

另一方面面對出保的新能源車輛,中升還與電驢三電專修連鎖深度合作,在自家鈑噴中心裏以 「店中店」 模式拓展服務。

途虎則把重心放在新能源售後出保市場,佈局更立體。它先通過規模化獲取維修資格,截至2025 年中已拿到 12 家電池廠授權,為即將到來的 「三電維修」 高峯期做好準備;

同時打造 「油電兼修」 模型,構建以輪胎、機油、洗美為核心的新能源專屬產品矩陣 —— 這類產品客單價雖低於三電維修,但復購屬性強,用戶購買時還能同步享受電池檢測服務,恰好為三電維修業務引流,形成良性循環。

此外,途虎的網絡已滲透縣域市場,而縣域市場保外車輛的服務需求正加速釋放,這讓它的 2C價值愈發凸顯。

綜合來看,中升新能源佈局延續了與主機廠合作的基因,試圖在原有體系內融入新元素;途虎則更像在構建一個平行於4S體系的新能源售後新生態。

但共同的是,兩者都處於新能源市場的摸索階段,尚未真正跑通盈利模型。各自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能否換來預期回報,仍需時間檢驗。

寫在最後

途虎成功上市,印證了聚焦存量市場的平臺型服務企業的巨大潛力;而中升代表的頭部4S集團在新車毛利上的持續承壓,則揭示了傳統經銷商在新能源浪潮中作為「中間商」的核心價值正被動搖。

但這並不意味着4S體系的退場。中升在售後市場的縱深佈局——無論是鎖定高淨值車主,還是深耕高車齡用戶,都向整個後市場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一場圍繞「車主全生命週期」佈局的攻防戰,正在打破4S體系與獨立售後之間曾經清晰的邊界,後市場正在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未來3-5年,你更看好途虎還是中升?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