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發佈的第七批侵害用戶權益APP通報,將平安消金推上輿論風口。
其旗下同名應用因「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被點名,成為本次抽查27款違規APP(SDK)中唯一涉事的消費金融公司。
據實測,用戶註冊該APP時需強制「一鍵授權」,將個人信息同步至18家「平安系」關聯機構,覆蓋保險、信託、證券等多個金融領域。這種「捆綁式授權」模式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直接違背《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的「最小必要」原則。
更關鍵的是,此次違規行為與現行監管框架存在明顯衝突。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底出臺的《銀行保險機構數據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建立數據分類分級制度,嚴格限制跨機構數據共享;中國人民銀行2025年5月實施的《業務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更細化規定,數據收集需履行明確告知義務,核心數據共享需經過嚴格審批流程,平安消金的「一鍵授權」模式顯然突破了上述法規設定的合規底線。
值得警惕的是,這並非平安消金首次觸碰合規紅線:2024年7月,該公司因貸前調查不盡職、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消費者投訴渠道管理不盡職等問題被罰145萬元;2021年5月也曾因未經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被國家網信辦通報。
面對監管通報,平安消金作出回應,表示「將確保在時效內儘快完成整改」。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已明確要求,被通報APP需在5個工作日內提交整改報告,逾期將依法從嚴處置。
平安消金的合規漏洞並非孤立現象,此次除了平安消金外,多家頭部金融機構旗下26款應用亦因合規問題被點名。
通報顯示,浦發銀行「浦發銀行電商站通」「浦發交易銀行數智化企業E+」等3款應用,光大證券「光證科技e站」及其全資子公司光大期貨的「光大期貨營業廳」,工商銀行「工銀安盛壽險」、交通銀行「交行企業銀行」、建信人壽「建信e站」、華寶證券「華寶證券」等,均因「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規則」違規;太平洋保險「太保e通」「太平洋壽險BPM直報服務平臺」等多款應用,或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規則,或「未妥善處理用戶投訴」;衆安保險「衆安保險服務」「衆安健康」,中宏人壽「中宏福利社」「中宏關愛MOVE」等,也因「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被點名。
此外,上海金東權益交易所有限公司「遠期貨」、國投期貨有限公司「遠程線上雙錄」、上海徐江房地產市場管理有限公司「懂家」等非金融領域應用,也因未明示個人信息處理規則、未規範安裝卸載行為等問題被通報。
無獨有偶,早在2025年4月,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就曾一次性通報67款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APP,甘肅銀行、蘭州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赫然在列。
據公開信息,平安消金成立於2020年4月,註冊資本50億元,由中國平安(601318)持股30%並主導運營,依託「金融+科技」模式覆蓋全國超2500個縣級行政區,核心產品為「平安小橙花」「平安小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