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的「老年人」又被用QQ的「年輕人」嫌棄了

郭靜的互聯網圈
昨天

時間就像一個無情的「石磙」一樣,從古早互聯網網民的身上碾壓而過,過去在網上的潮流行為,如今卻成為被嫌棄和吐槽的對象,可能70後、80後、90後們也沒想過會有今天,一代新人換舊人。

日前,「一直沒明白為什麼微信能取代QQ」的話題被推上熱搜,數據顯示,該話題的討論量達1.3萬條,閱讀量為1847.4萬。

其中,最熱的一條微博內容,1000多人轉發,2422條評論,4萬人讚好(數據截至稿前)。該微博底下最熱的一條微博也很讓人扎心,「當時是優先佔據中老年人市場,結果他們位高權重,帶着所有人用,慢慢的工作也在用」,該評論的讚好量達9422次(數據截至稿前)。如果繼續往下翻熱門評論,也能看到更多年輕人對用微信的「老年人」的嫌棄。

可能經常用微信的人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老年人」。但是如果仔細看「一直沒明白為什麼微信能取代QQ」話題的內容,可能會有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首先,年輕人可能沒明白,微信和QQ都是騰訊公司的。從時間線來看,QQ推出於1999年,微信推出於2011年,QQ遠遠早於微信。但在2016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就超過了QQ。騰訊公司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4.11億,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QQ移動終端月活躍賬戶數為‌5.32億。QQ的月活躍用戶數連微信的一半都不到。

過去的年輕人可能用微信,但現在的年輕人卻在用QQ,這就導致他們不理解微信取代QQ,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微信和QQ是一家公司的產品,對於沒有完整經歷過互聯網崛起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他們確實不知道這一點,所以並不瞭解其中的道道,微信和QQ都是一家,無論誰贏,最後都是騰訊公司贏。

其次,微信的崛起,與幾個因素有關。

1.QQ的加持。微信一開始也不完全是從零開始,而是藉着QQ逐漸發展起來的,比如,社交關係鏈,用戶使用微信後,能看到其他好友的微信號,一般用戶可能也就隨手加上了,在QQ社交關係鏈+通訊錄關係鏈的雙重加持下,微信的社交優勢變大。

最開始的移動社交市場,也並非微信一家獨大,包括中國移動的飛信,網易的易信,阿里巴巴的來往,都曾衝擊過微信的地位,但微信的QQ社交關係鏈+通訊錄關係鏈優勢,讓微信獨佔鰲頭。

2.微信最初也不是跟現在一樣什麼都包括,比如,視頻號、小程序、遊戲、支付、聽一聽等。微信最開始功能也非常簡單,甚至連遊戲和視頻號都沒有,只有微信聊天和朋友圈等較為簡單的社交功能。

不同於QQ的成長路徑,微信的成長也是一步步逐漸做起來的,比如,微信小遊戲,2013年微信在5.0版本中首次推出「經典飛機大戰」遊戲,2014年1月27日,微信又推出了現在人人都在用的微信紅包,2017年5月18日,微信又新增「搜一搜」功能。

依託於微信自身的用戶基礎,微信每一次推出新功能,都帶動了更多的用戶使用微信,並最終讓它成為一款全面應用。

3.產品簡單。沒錯,微信崛起也是靠着產品簡單方便。QQ還需要用戶註冊QQ號,每次登陸,還需要輸入QQ號和密碼,而微信直接手機號就可以註冊。對於年輕人來說,註冊、登陸、輸入密碼等非常簡單,但對於老年人來說,則沒那麼方便。

微信之所以迅速風靡的原因,也跟它的產品簡單有關,註冊簡單,另外,不需要輸入法。可能現在的年輕人無法理解,都這個年代了,竟然還會有人不會用輸入法打字?沒錯,放到10年前,確實有許多人不會用拼音打字,手寫字也是後來才推出,而且,也有人手寫也不會,不會打字的人,可以用微信語音輸入。

微信對於當時的老年人還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視頻通話和語音通話,對於一些在農村的老人和孩子們而言,微信的視頻通話、語音通話功能,能夠讓在兩地的親人相互聯繫,這也是微信的亮點。

QQ沒能滿足的市場需求,被微信給滿足了,這也是微信崛起的因素。

不得不說的是,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了,以至於沒有經歷過微信發展的人就認為QQ可能更好,並詰問,為什麼大家現在都跑去用微信去了?

微信在工作場景中的應用,也是它崛起的因素之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工作中日常社交的工具就是微信,反而QQ會顯得很奇怪,這與微信自身的「國民級社交應用」因素有關,一是用的人多;二是成年人的使用習慣;三是與通訊錄的綁定。試想一下一個社交場景,兩個人互相留聯繫方式,兩個人肯定會用其他人都在用的軟件,而不是用戶量級略少的QQ,這種用戶習慣也決定了微信更火。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不用微信,可能影響並不大,畢竟他們過去的社交關係就是父母、同學老師等,但是一旦將人放大到更大的社交關係,比如同事、客戶等,就需要顧及其他人使用社交軟件的習慣,而隨着工作習慣的變化,微信就逐漸替代了QQ。

還有一點就是,微信的商業價值顯然遠遠超過QQ,如果騰訊公司沒有微信,而只有QQ,騰訊如今的地位就很難說。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年輕人」,一是絲毫不看事物的基本邏輯;二是將個人主觀感受徹底放大,只講個人的「爽」或「不爽」。

作為用慣了微信的「老年人」,或許只能乾瞪眼,似乎他們也沒完全說錯。但是,話說回來,當脫離工作需求後,誰還不是個「簡單人兒」?‌‌別說QQ,有人可能手機都不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