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軟銀旗下的日本支付巨頭PayPay正式收購了幣安日本40%的股權。
趙長鵬還對此發佈了一張他與孫正義的合影。
看到這則消息,我腦海裏馬上浮現出兩個想法:
一是孫正義終於還是入局加密生態了。
二是回想起多年前孫正義買入比特幣不久又在熊市中全部賣出的往事。
那還是2017年年底,正值當時ICO如日中天,比特幣也創出當時的歷史新高時,孫正義大概在2萬美元的價位買入了比特幣。不過此後不久在2018年年初當比特幣暴跌後,孫正義又將比特幣賣出。
於是業界便大炒特炒孫正義這筆投資虧損了1.3億美元。報道的言辭中充滿了挖苦和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諷刺。
當時我的看法是:
一方面我認為對於比特幣,孫正義的理解不如加密生態的玩家,所以這筆買賣他這樣處理不僅沒掙到錢,反而虧損太正常了。
但另一方面,我會好奇或者相當不理解------這筆投資比特幣的錢對於孫正義這樣的大玩家來說只佔他資產配置中很小的一部分。這筆錢的盈虧怎麼樣都不會對他的整體營收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什麼一定要賣?留着它不聞不問不行嗎?
經過了這些年,再回首對比我曾經的這兩個看法,第一個看法我現在基本維持不變。但對於第二個我現在已經不再那樣看了。
因為經歷過往這些年的摸爬滾打,我的經歷告訴我如果我現在遇到當年孫正義的那個狀況,我很有可能也會作出他那樣的決定。
這裏面的原因可能很簡單:
就是自己不懂或者不看好的東西就不會碰。拿着一個自己不懂或者不看好的東西,很多時候內心會非常難受,情緒也會非常焦躁,那種感覺很不好。要投就把所有的錢全部投到自己看好或者看得懂的地方,要麼就乾脆留着現金等待機會。
這些年,有好些資產都曾經是我買過甚至持有過一段時間的。當我看好它們時,確實能拿住;但一旦不看好,它們就像心頭大患,只有賣掉它們心裏才能恢復平靜,才能再出發尋找新的機會。
至於說第一點,孫正義對比特幣的理解可能不如加密生態的一些玩家,所以可能他不太看得懂比特幣未來上漲的邏輯,這個如果結合他現在入股幣安日本我覺得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
可能在看待比特幣方面,孫正義的看法和巴菲特、芒格、段永平都非常類似:他們對不產生現金流的東西都不感興趣。
比特幣、黃金都是不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巴菲特、芒格、段永平都不持有黃金。我在網上查了查,好像也沒有看到哪個公開報道說軟銀持有黃金。
這麼類比的話,孫正義賣掉比特幣就不奇怪了;同樣的道理,孫正義入股幣安日本也很好理解了。
因為幣安日本是個交易所。與最大的交易所合作可以賺取豐厚的中間費用,未來還能基於加密資產擴展到其它生態。這是個現金流穩妥、商業模式清晰的業務。而且現在美國的監管落地、日本也準備放鬆對加密資產交易的監管,這個時候介入日本的加密生態,未來的潛力充滿想象、業務空間值得期待。
從各方面衡量,這都是個很值得佈局的生意。
在趙長鵬發佈的那張兩人合照裏,紅光滿面的孫正義靦腆地咧着嘴笑--------這一次,他是真的入局了自己看好也看得懂的加密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