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令人擔憂」:人工智能行業的自我投資熱潮引發華爾街泡沫警報

新浪財經
10/14

處於人工智能熱潮核心的企業正相互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 —— 分析師表示,這種日益緊密的相互關聯,正加劇人工智能行業的泡沫風險。

9 月末,英偉達(Nvidia,股票代碼:NVDA)宣佈將向 OpenAI(非上市公司,代碼:OPAI.PVT)投資至多 1000 億美元。作為合作的一部分,這家 ChatGPT 研發公司將使用英偉達的芯片來訓練並運行其下一代模型。

這只是過去幾個月裏,緊密相連的科技巨頭陣營中曝光的一系列交易之一。此外,英偉達還與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企業 CoreWeave(股票代碼:CRWV)簽署了一份價值 63 億美元的協議 ——CoreWeave 是英偉達的客戶,英偉達持有其 7% 的股權。另有報道稱,英偉達向其客戶 xAI(非上市公司,代碼:XAAI.PVT)相關項目投資了 20 億美元。而 OpenAI 自身也與甲骨文(ORCL)、CoreWeave(CRWV)及芯片製造商超威半導體(AMD)達成了多項合作。

華爾街分析師指出,這些協議凸顯出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以英偉達為首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供應商,正投資於自己的客戶;而這些客戶隨後又會反過來購買更多基礎設施供應商的產品。在另一些案例中,像 OpenAI 這樣的基礎設施採購方,也會對其供應商進行投資。

接受雅虎財經採訪的分析師表示,近期人工智能投資熱潮中呈現的這種 「循環互動」 模式,主要引發兩方面擔憂。首先,這類交易的性質可能會誇大人工智能行業的實際需求,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其次,專家稱,這會使科技巨頭的估值聯繫更加緊密(尤其是此類交易消息已推動它們的股價大幅上漲),並將它們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 若其中任何一家企業遭遇衝擊,整個生態系統都將面臨不利影響。

「最新的發展態勢極為令人擔憂,」 科技行業分析師、博克資本夥伴公司(Bokeh Capital Partners)首席投資官金・福雷斯特表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供應商獲得了大量資金,卻只是將這些錢重新投入到客戶手中,而這些資金的使用效率可能很低。」

康奈爾大學教授卡蘭・吉羅特拉指出,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相互提供資金支持的情況,會降低整個系統的 「韌性」:「一旦出現問題,影響會蔓延至整個系統,而非侷限在單個環節。」

傳奇沽空投資者吉姆・查諾斯(因在互聯網泡沫時期成功預測安然公司倒閉而聞名)也對此發表了看法。他上週在 X 平臺(原推特)發文稱:「當市場論調都在說‘算力需求無限大’時,賣家卻還在持續補貼買家 —— 難道你們不覺得這有點奇怪嗎?」

這類循環投資為何存在風險,最典型的案例出現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至 21 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當時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紛紛湧入網絡建設與接入服務市場,卻很快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

與近期人工智能行業的一系列交易類似,當時的設備供應商 —— 即提供路由器、交換機、光纖電纜及其他實現大衆互聯網接入所需硬件的企業 —— 通過提供貸款、持有股權等方式,向其客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進行投資。隨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便可利用這些貸款和股權孖展,從設備企業購買路由器或電纜等產品 —— 這類交易被稱為 「供應商孖展」。

從賬面上看,當時行業一片繁榮,交易規模龐大。1999 年至 2001 年間,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股票代碼:CSCO)、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朗訊(Lucent)等設備供應商,向互聯網服務商及電信運營商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

然而,由於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高度依賴設備企業的資金支持,自身財務基礎卻十分薄弱,當資金鍊斷裂時,數十家互聯網服務商紛紛破產。設備供應商因無人償還貸款,被迫註銷這些債務。

隨着行業陷入螺旋式下滑、互聯網泡沫破裂,供應商對自身客戶的不良投資,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崩盤的影響。彭博社數據顯示,2000 年 3 月至 2002 年底,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IXIC)跌幅超過 70%,市值蒸發逾 3 萬億美元。

如今的情況與當年並非完全相同。一方面,當前主流科技企業的利潤率更高,其人工智能相關資本支出大多依靠強勁的內部現金流支撐,而非債務 —— 但分析師表示,隨着企業不斷擴大規模,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作為人工智能熱潮中的重要參與者,甲骨文上月末就通過發債籌集了 180 億美元。

如今,批評人士擔憂,人工智能行業錯綜複雜的投資網絡,使整個系統過度依賴 OpenAI 的成功。這家 ChatGPT 研發公司尚未實現盈利,分析師擔心,若其未能達到營收預期,將會引發連鎖反應。

「(OpenAI 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有能力讓全球經濟陷入十年低迷,也可能帶領我們走向理想彼岸,而目前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哪種結局會出現,」 伯恩斯坦分析師斯泰西・拉斯貢在 10 月 6 日的報告中寫道。

DA 戴維森公司分析師吉爾・盧里亞向雅虎財經表示,近期部分交易尤其令人擔憂 —— 例如 OpenAI、CoreWeave 等人工智能企業,在接受英偉達投資的同時,還承擔了更多債務或宣佈了發債計劃。

「它們正利用這些(投資)資金來舉債,」 他說,「這種加槓桿的行為纔是真正不健康的。」

埃皮斯特羅菲資本研究公司(Epistrophy Capital Research)首席市場策略師科裏・約翰遜也認為,此類合作模式是生態系統不健康的信號:「如果你的客戶需要借錢才能購買你的產品,那他就不是一個優質客戶。」

誠然,自人工智能市場誕生以來,循環投資就一直存在。2019 年至今,微軟(MSFT)已向 OpenAI 累計投資約 190 億美元;2024 年,亞馬遜(AMZN)也分兩輪向人工智能初創企業 Anthropic 投資了 80 億美元。

華爾街部分人士認為,人工智能市場的這類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 它們能讓支持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資金更快到位,進而可能加速科技巨頭鉅額投資的回報進程。

「要說英偉達目前的現金有什麼更好的用途,我認為沒有,」 伯恩斯坦的拉斯貢在採訪中談及英偉達對自身客戶的投資時表示。

他補充道:「我認為我們目前遠未達到泡沫區間。」

近期,在一檔播客節目中,當被問及 「英偉達投資 OpenAI(作為英偉達客戶,OpenAI 已花費數十億美元採購其產品)這類交易是否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問題交易相似」 時,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辯稱,OpenAI 的營收與其獲得的投資是兩碼事。

「(OpenAI)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家市值數萬億美元的超大規模企業,誰不想投資這樣的公司呢?」 黃仁勳表示,「我唯一的遺憾是,他們早年間就邀請我們投資,可當時我們資金有限,沒能把握住機會 —— 我當初真該把所有錢都投給他們。」

責任編輯:郭明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