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啱啱,又一位女性創始人登上了IPO敲鐘舞臺。
10月16日,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670.HK,下文簡稱「雲跡科技」)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公司上市首日較定價95.6港元高開49%報142.8港元/股,總市值約100億港元。
摘得「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桂冠的雲跡科技,由一位女學霸掌舵——今年53歲的支濤是雲跡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執行董事、總裁及控股股東之一。如今,這位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學專業、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MBA學位的理工女性,以技術理想主義與商業敏銳度,帶領公司實現登陸資本市場的跨越。
成立於2014年的雲跡科技,業績表現可圈可點。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收入而言,雲跡科技以6.3%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以13.9%的國內收入份額在2024年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的酒店場景中排名第一,超過第二名至第五名的份額總和。於2024年,雲跡科技同時在線機器人數量單日高峯超過36000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在機器人智能體市場擁有可適應三維多層空間的機器人的參與者中,雲跡科技同時在線機器人數量及服務消費者數量排名全球第一。
儘管已登頂酒店機器人服務量榜首,但云跡科技仍深陷多重經營困境。過去三年間,其累計虧損超8億元,短期償債壓力與日俱增,且尚未構建可持續盈利模式,這場與資本市場的博弈已演變為關乎存續的生死考驗。
作為港股18C規則下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雲跡科技能否在質疑聲中兌現技術落地的長期價值,市場正以審慎態度觀察其每一步棋局。
53歲女學霸帶隊,IPO敲鐘了
很多人在酒店都見過這樣的場景——一臺半人高的機器人載着外賣或洗漱用品,沿着走廊勻速滑行,用略帶機械感的聲音提醒客人「請取走您的物品」。有人覺得新奇,自然也有人吐槽「像人工智障」。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個被戲稱為「酒店跑腿小弟」的機器人背後,站着一位53歲的西交大女學霸——支濤。
支濤的創業故事始於對行業痛點的敏銳洞察。2014年,中國酒店業正深陷人力成本攀升與服務質量參差的困境。彼時的支濤在調研中發現,酒店服務流程高度標準化,機器人替代人工具備天然優勢。
帶着要用機器人解決酒店行業問題的想法,支濤團隊去看了酒店所有崗位和工作流程,也去了解了酒店需求,希望通過一些機器人加上一套有效的系統去幫助酒店打造一套高效的客人服務系統。
於是,在經過200多項測試後,雲跡科技於2015年推出了首款酒店機器人「潤」系列(英文名「Run」),寓意「奔跑者」。這個身高1米、體重45公斤的機器人,被支濤賦予「三歲孩童」的親和力設計——既不會因體型產生壓迫感,又能通過圓潤造型避免被推倒的安全隱患。
圖/機器人「潤」的第一封求職信 來源/雲跡科技官方公衆號
支濤在日後分享說道,「為了能讓Ta找到工作,我們費盡了心思,我們在空間、時間和價值三個層面不斷地在幫Ta選擇,希望Ta每天都有很多路可以去跑,希望Ta 24小時都有工作,不要休息一刻,因為Ta根本不需要休息。我們在尋找那個可以24小時工作又可以有足夠頻次和價值的工作,並找到了酒店。」
然而,支濤團隊的理想主義很快遭遇現實冰冷的回應。
「2015年,我帶着我的機器人敲了無數個酒店的門,希望大家用一下我的機器人。對方告訴我:這個機器人我們不願意用。後來,機器人終於上崗了,但是大家認為它們更多是一個吉祥物或花瓶。」支濤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20年。因疫情催化無接觸服務需求,雲跡機器人訂單量暴增,當年覆蓋酒店即突破1300家。截至2024年底,其產品已進入全球3.4萬家酒店、150家醫院及工廠,單日峯值運行機器人達3.6萬臺,全年執行服務超5億次,穩居全球酒店場景服務量榜首。
技術突破始終是雲跡突圍的核心。2016年,團隊研發的室內定位導航系統實現釐米級誤差控制,使機器人能在複雜酒店環境中穩定運行;2019年推出的「格格」系列支持語音交互與人臉識別,獲評「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2023年發佈的複合多態機器人UP系列,可切換送物、清潔、巡檢功能,單機日服務能力達1.5萬次。其自主研發的HDOS(AI智能體應用系統)被弗若斯特沙利文評為「全球三維空間機器人服務量第一」,支持多模態交互與動態路徑規劃。
財務數據印證了市場地位。2022—2024年,雲跡科技營收從1.61億元增至2.4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23.2%,毛利率從24.3%提升至43.5%。具體來看,雲跡科技收入主要包括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數字系統兩部分,其中,雲跡科技2024年來自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為1.89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為77.2%;來自AI數字系統的收入為5588萬元,佔營收的比例為22.8%。
8輪合計12億孖展,集齊一衆投資人
駛向港交所的「酒店機器人」,身後站着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從騰訊、阿里、聯想、攜程到啓明、科大訊飛,雲跡科技的股東名單幾乎湊齊了中國頂尖VC/PE機構和產業投資者。
招股書顯示,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雲跡科技先後進行了八輪孖展,包括天使輪孖展、A輪孖展、A+輪孖展、A+輪戰略孖展、B輪孖展、B輪戰略孖展、C輪孖展及D輪孖展,累計孖展規模超12億元。
圖/雲跡科技IPO前投資概覽 來源/雲跡科技招股書
雲跡科技的孖展故事始於2014年。成立初期,公司聚焦於室內定位導航與機器人移動技術研發,獲得了科大訊飛的天使輪孖展。2015年,雲跡科技完成了A輪孖展。也就是在這一年,雲跡科技當時旗下的機器人Peter在中關村與總理的「偶遇」曾讓這家創業公司一度成為圈內的熱門話題。
2017年,雲跡科技的孖展步伐加快。這一年,公司先後完成了6000萬元A+輪孖展和5600萬元A+輪戰略孖展,引入了騰訊投資、海航資本及瀾亭資本等強大陣容,標誌着互聯網巨頭首次入局。在2019年完成的B輪孖展中,金茂資本、攜程集團、光控衆盈、海銀前哨基金等戰略投資者紛紛入局。
2021年,雲跡科技的孖展活動達到高潮。這一年8月,公司先是完成2.645億元C輪孖展,投資方包括啓明創投、中信證券投資、騰訊、聯想等。僅僅四個月後,2021年12月,雲跡科技再次完成5.8億元D輪孖展,此輪孖展每股成本為66元,投前估值為35億元,投後估值飆升至40.8億元,一舉刷新彼時服務機器人領域單輪孖展紀錄。
在一衆投資人簇擁下,雲跡科技也很早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
早在2022年,雲跡科技便於北京證監局完成上市輔導備案工作,當時市場消息指出該公司或將在科創板IPO。然而,事與願違。經過長達三年的輔導後,雲跡科技在2025年3月終止了A股科創板上市輔導,轉身投入港交所懷抱,並在今日,成功揮起上市寶捶。
儘管雲跡科技在資本市場屢獲資本青睞,其經營表現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來自酒店場景的收入計,雲跡科技在酒店場景的機器人智能體市場及智能體市場均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公司更是以6.3%的國內收入份額位居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第一。
然而,市場領先地位並未帶來盈利。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雲跡科技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年內虧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和1.8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高達8.15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2025年前5個月,公司淨虧損為1.18億元,相較於上年同期的0.84億元,同比擴大40%。這意味着,雲跡科技虧損幅度還在加速擴大,規模化盈利的拐點尚未到來。
持續虧損帶來的最大挑戰是資金壓力。截至2024年底,雲跡科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05億元,而2025年前5個月經營現金流淨流出1.05億元。按此速度,公司現金將於不久後耗盡。
雲跡科技的經營困境源於多方面因素。
嚴重依賴酒店場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至2024年,酒店場景收入佔比分別為70.1%、95.1%和83.0%。這種高度依賴使其業績容易受到酒店行業波動的影響。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其中雲跡科技主力機型「格格」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由2022年的2.68萬元下降至2024年的2.09萬元,降幅達22%。剛推出的UP系列價格更是從2023年的5.42萬元「腰斬」至2024年的2.23萬元,降幅達58.86%。
圖/雲跡科技按場景劃分的收入明細 來源/雲跡科技招股書
為應對挑戰,雲跡科技正試圖從單純的硬件銷售向「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轉型。2024年,AI數字化系統收入佔比已達22.8%,且毛利率高達61.5%,顯著高於硬件業務的38.1%。同時,公司積極推進場景多元化戰略,拓展寫字樓、商場、醫院等新場景。截至2025年5月31日,客戶羣已覆蓋超過150家醫院。然而,這些新場景的收入貢獻仍微不足道,截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個月數據顯示,公司非酒店場景收入佔比仍不足7%。
眼下,成功上市為雲跡科技解決了暫時的資金壓力,但並未解決所有問題,雲跡科技在未來仍需面對硬件價格戰、技術迭代和場景拓展等多重挑戰。
顯而易見,對於雲跡科技而言,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挑戰的開始。
西交大校友,排隊IPO
帶領雲跡科技成為「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的支濤,是西安交通大學校友羣體在硬科技創業浪潮中的集體崛起——僅近一個月時間,就有優艾智合、麥科奧特等西交系企業相繼衝刺IPO。
優艾智合的創業故事頗具代表性。2017年,張朝輝帶着4位西交大同窗創立公司,其早期團隊在華強北一個衆創空間8個工位起步,憑藉2017年西安市政府舉辦的「創業大西安」創業大賽活動所獲的5萬元獎金,開啓創業探索。這支由西交大校友一手打造的團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引着西交一八九六、SIG海納亞洲、藍馳創投等機構注資,2025年遞表港股時估值已達20.8億元。
無獨有偶,近日向港交所發起衝擊的生物科技企業麥科奧特,同樣也是一家西交系企業,公司由西交大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創立,其核心產品MT1013針對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雖尚未產生收入,但憑藉核心產品已進入Ⅲ期臨牀試驗階段,麥科奧特現已成為港股生物醫藥板塊新貴。
上述西交系企業的崛起,絕非孤立的創業現象,其背後是西安交通大學精心構建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提供持續動能。
如西交一八九六是第一個「下注」優艾智合的投資機構,參與了優艾智合2017年天使輪孖展。彼時,西交一八九六執行董事柯宏斌認為,優艾智合創業精神及抗壓能力很強、團隊配置科學吸引力大、賽道前景廣空間大、產品技術行業領先。
從「西交一八九六」機構名稱,便不難發現這是一家「西交系」機構。
據瞭解,西交一八九六是由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校友企業家於2016年共同發起創立,在國內率先提出「高校+校友」「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的創新發展模式,是西安交通大學重要的創新平臺和載體之一,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孵化投資機構。
西交一八九六以高科技項目孵化加速、股權投資為主營業務,專注於聚合人才、資本、產業等優勢資源和全週期科創要素,以「共創、陪跑、賦能」的理念服務於科技企業,致力於發現改變世界的力量,孵化高潛力項目,培育行業獨角獸,讓改變世界的想象力落地。
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及西安交大校友會,西交一八九六精心構建了以高校/科研院所、校友企業、投資機構、服務平臺為核心的全要素共創生態體系,形成了「高校+校友+地方」的協同發展模式,全力助力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5年3月,西交一八九六管理基金已投項目超80個,其中上市3個、擬IPO項目5個、交大相關項目佔比超50%,帶動產業投資超60億,孵化投資優秀企業有優艾智合機器人、華晟復材、氫易能源、湄南高科、氫洋科技、凌銳半導體、瑞歐威爾等。
事實上,西交大校友經濟如此繁榮,不僅是校友助力、院校扶持,更有地方政策助力。
早在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夢迴長安——百萬校友迴歸活動總體方案》,同時還制定了《西安市支持校友迴歸六條措施》。當時,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工業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共11所高校成功舉辦了專場活動西部創新港、翱翔小鎮等一批優秀項目落地西安,校友經濟結出豐碩成果。
政策引導下,高校所長與地方所需精準對接,人才、技術、資金、場景等創新要素高密度疊加,一條「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態鏈迅速成型。如今,各類校友論壇、返校季、產業鏈對接會已成為常態,「回巢」不再只是情感召喚,而是可落地、可量化、可持續的城市競爭力引擎。
未來,資本市場勢必將迎來更多西交系創業者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