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加速駛來,英媒:這與歐洲汽車行業的遲緩步伐形成鮮明對比

環球時報
10/20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以下簡稱「大會」)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共吸引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8000多名代表參會。在大會上,中國汽車產業在「十四五」規劃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下一個五年中如何迎接未來,成為多方討論與關注的焦點。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6日報道稱,如今,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內打造智能汽車產業的「決定性領先地位」。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外企夢寐以求的「中國速度」。

「未來三五年將見證智能駕駛的飛躍發展」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上表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建成涵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網聯雲控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大算力芯片、智能線控底盤批量上車,人機交互、協同感知等技術全球領先,搭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佔比超過60%。

有與會者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的上半場電動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場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一系列的創新技術正在重塑汽車的產品定義、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

在大會的圓桌論壇上,智能駕駛企業Momenta首席執行官曹旭東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衆多本土車企和合資車企中。在他看來,中國的科技企業開始成為汽車行業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成為左右汽車新時代發展方向的關鍵角色。智能駕駛企業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以及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在大會上表示,中國汽車智能化正高速發展,其間已形成大量行業合力,也構建起完整的合作體系。在未來三五年裏,行業可能會見證智能駕駛的飛躍發展。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汽車的智能網聯主要體現在數字座艙和智能輔助駕駛兩部分,中國企業的相關技術在過去五年中得到長足進步。

「中國汽車品牌在智能網聯的加持下,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大幅增強。」張翔表示,從過去五年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的變化,可以明顯看出智能網聯對中國汽車品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作用。2019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約為100萬輛,到2024年已躍升至超580萬輛。2019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約25萬輛,到了2024年則增加至128萬輛左右。

「中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早期賣點是零排放以及性價比突出。隨着智能網聯技術的加持,中國新能源汽車讓用戶擁有了更好的使用體驗,這有力提升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知名度與形象。」張翔稱,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支持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國汽車產業將更多地融合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功應用。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的全球競爭力,有利於中國汽車全球市場的開拓和多元化發展。

兩個關鍵性要素

「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日漸強大?」德國電動汽車新聞網近日的報道分析稱,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注重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加快研發智能網聯汽車基礎技術平臺。通過優先發展新技術,中國汽車產業成功地躍上了嶄新的發展階段,而非跟隨歐美老牌內燃機車企的傳統技術路線。

《經濟學人》雜誌報道稱,目前中國市場銷售的新車中,約半數已配備L2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這一級別意味着車輛能夠自主完成導航、轉向、加速與制動,但依然要求駕駛員保持持續監控。這種普及速度遠超外界預期,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佔據全球「L2+」級別智駕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在更高階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高盛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5年底中國將有約5000輛上路運營,至2030年這一數字將躍升至63.2萬輛,同期美國的規模預計僅為1800輛和3.5萬輛。報道稱,中國汽車產業在智駕方面實現對西方超越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中國特有的「中央規劃引導+地方試點創新」的雙輪驅動模式。

「與許多技術領域的發展路徑相似,中國智駕的突飛猛進得益於兩個關鍵要素:頂層設計的明確指引與充分的行業實驗。」報道稱,截至2024年,中國已有超過3萬公里道路獲准用於自動駕駛測試,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實景試驗場。與此同時,超過50個城市出臺了各自的地方政策,涵蓋事故責任認定、測試規範與財政補貼,這種制度競爭有效激發了地方官員將轄區打造為技術創新高地的積極性。

「這一切與歐洲汽車行業的遲緩步伐形成鮮明對比。」《經濟學人》這樣評論道。相關報道援引大衆汽車集團發言人的話稱,在中國,「先測試,後規範」的模式有助於監管機構和行業在共同發展中實現創新。在美國,特斯拉主導的智駕技術的使用也在增加。但與中國同行相比,美國汽車製造商面臨着高昂訴訟、公衆抗議和政府調查的風險。

然而,高速發展也伴隨着必要的規制調整。今年以來,中國監管部門明顯收緊了管理,並要求汽車製造商必須通過更嚴格的技術測試與審批程序,這項政策實質上推動了行業向更加「注重質量」的趨勢轉變。

德媒:美貿易政策下,中國產業升級加速

來自大會期間的信息顯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編制「十五五」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部署重點任務;加快組合駕駛輔助、自動駕駛等相關標準制定,優化生產准入管理制度,規範產業競爭秩序。

德國MarketScreener新聞網15日稱,分析人士表示,美國針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貿易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中國將經濟政策聚焦於產業升級和技術突破。因此,中國在電動汽車和綠色能源等行業的全球領導地位或得到進一步鞏固,並在半導體和航空等行業開闢新的機遇。

歐洲汽車行業正加強與中國智能駕駛企業的合作。路透社17日稱,中國智能駕駛技術企業小馬智行當天宣佈將同歐洲車企斯泰蘭蒂斯合作,由中方提供自動駕駛軟件,在盧森堡開啓測試行駛,此後將推廣至其他歐洲城市。德國汽車專業媒體Electrive報道稱,大衆汽車預計將從2026年開始在其中國產品上使用中企設計的駕駛輔助系統。德國《商報》報道稱,寶馬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也與中企就開發先進的輔助駕駛技術達成合作。

在今年9月舉行的慕尼黑車展上,多家中國智能駕駛技術企業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有歐洲車企前來商討合作。一些歐洲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則表示,儘管目前遭遇地緣政治逆風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負面影響,但中歐汽車產業合作日趨緊密。中國企業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已在動力電池、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的位置。

CNBC網站的報道認為,自2024年起,中國的智能駕駛企業開始加大向中東和歐洲擴張的力度。未來,中國和美國企業將在這些區域展開大本營市場之外的激烈競爭。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