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首屆綠色產業與可持續消費博覽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於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黃浦區世博園區召開。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由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與新浪集團聯合主辦,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北京辦公室協辦,新浪財經與世界綠色設計組織北京代表處承辦,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支持。大會以「攜手應對挑戰:全球行動、創新與可持續增長」為核心主題,匯聚全球智慧力量,共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為全球可持續治理注入澎湃的「中國動能」。
本屆可持續大會在以往四屆「ESG全球領導者大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嘉賓陣容強大,可持續大會組委會邀請約500位中外重磅嘉賓,其中約100位為海外嘉賓,不僅有政要、前政要、國際組織的代表,還包括了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全球500強企業負責人等國際頂尖學者與業界領軍代表。

經濟學人智庫(經濟學人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蘇月出席《構建智慧、綠色、負責任的供應鏈生態》主題會議,並參與對話討論。

在談到構建智慧、綠色、可依賴的供應鏈時,蘇月指出,目前全球在此領域的分歧很大。她以美國為例,指出其政策可能引領「綠色的倒退」,因為其基本盤在於傳統能源。
然而,地緣政治事件的影響是複雜的,並非全然負面。她以俄烏衝突為例,指出衝突之後,歐洲的綠色轉型進程反而加速,這為中國等國的綠色商品出口創造了新的市場與合作機會。蘇月總結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地緣政治衝突本身是負面影響,需要看到其中催生的新的合作機會。
以下為發言全文:
牛智敬(主持人):我們今天探討的話題是「智慧、綠色、負責任的供應鏈生態」,這其實是很多企業共同的願景。但是在當前比較複雜的全球環境下,大家知道我們不僅僅是本地的,還是全球的。大家覺得我們的挑戰是什麼?是技術壁壘、成本壓力、標準不一,還是地緣政治的影響?
蘇月:謝謝牛總的提問。我非常同意啱啱兩位嘉賓的分享。我們從4月份開始追蹤貿易衝突。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後,對全球價格造成分化影響。對中國來講,這增加了一些成本,對企業來說是利潤的壓力。中國的價格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如果增加綠色投資,確實會給企業增加固月供資成本。但從歐美視角來看,關稅肯定增加了當地消費者的負擔。因為關稅在一段時間內,生產商或零售商或許可以消化,但最終一定是消費者買單。從需求端來看,可能帶來較大的通脹壓力。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綠色轉型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
牛智敬(主持人):啱啱蘇總談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就這個問題再深入請教一下。從當下視角看,過去一週又發生了很多激烈變化。從宏觀視角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在供應鏈政策上,你們觀察到有哪些更大的共識達成?哪些因素推動我們今天這個話題,哪些又阻礙這些話題向前推進?
蘇月:非常感謝您的問題。我們從2018年第一輪中美貿易衝突開始觀察全球化,有人說是向逆轉的方向發展。但經歷了新冠疫情,我們看到整個全球化和供應鏈的連接是無法倒退的。雖然一開始很多人對全球化提出質疑,但全球化正以另一種形式發展。啱啱DHL的艾若馨總提到,我們看到區域化供應鏈,以及整個供應鏈的重塑和延長,實際上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繫。
您提到一個問題,現在政策的一致性更多還是分歧更多?我反而覺得,目前國與國之間雖然有很多衝突,但我們看到「高度的政策一致性」——即保護主義的抬頭。這可能是大家不願意聽到的。其實啱啱郝金玉總提到,除了關稅這類貿易壁壘,還有一些非關稅壁壘,可能與標準相關,但不一定就是壁壘。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當美國給中國加徵關稅時,中國很多商品出口轉向歐洲。但我們觀察到歐洲曾考慮對中國商品每個包裹加收1歐元的額外成本。當時我們與歐盟委員會交流,問他們這是否相當於對中國加徵關稅。他們解釋說不是,原因是中國產品標準不一致,大量產品進入後海關人力不足,這1歐元是為了保障監管效率,讓消費者保持信心、繼續消費這些商品。
我們看到很多衝突,但國與國之間的連接性依然很強,同時對標準一致性的追求我認為也在提升。這是第一點。
第二,如果我們談到綠色、智慧、可依賴的供應鏈,目前全球的分歧也很大。比如在美國,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引領綠色轉型的倒退,因為他的基本盤在傳統能源。但俄烏衝突之後,歐洲的綠色轉型是加速的,因為中國出口了很多綠色商品。我們看到很多現象不能一概而論——地緣政治衝突本身不全是負面影響,其中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合作機會。這是我的觀察。
牛智敬(主持人):好,我們第一輪交流先到這裏。接下來進入第二輪,從未來展望來看,其實大家在過去幾年經歷過很激烈的變化。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先問一下蘇總,你們擅長做宏觀預測,《經濟學人》的封面也常以出奇制勝讓人記憶深刻,經濟學人智庫同樣以風險預測聞名。你對未來幾年能影響全球綠色智慧供應鏈建設的核心風險有什麼看法?在你們的路線圖中有哪些重點議題?
蘇月:感謝您的問題。我們把風險分門別類匯總後,發現有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第一個未必完全與人類活動相關,但也與人類活動有關聯,比如天氣原因。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高溫高熱地區出現斷電,供應鏈完全停擺,連生產都無法進行。極端天氣在我們看來是最大的風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非常不足。
與此相關的是,當前的貿易衝突可能導致個別國家經濟衰退或全球經濟放緩,這會給政府和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因此,是否有足夠資金投入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另一個關鍵問題。
很多發展中國家需要多邊機構或經濟大國的支持。我們看到中國在非洲的很多可持續投資,正是回應了這一需求。
第三是全球地緣政治的重大沖突。俄烏衝突後,俄羅斯的石油需要尋找買家,非洲、越南、印度等都進口了大量俄羅斯石油。從市場行為來看這沒有問題,但俄羅斯因無法進入中國市場而打折出售傳統化石能源,這給全球可持續轉型的一致性行動帶來摩擦。這是地緣政治衝突所帶來的影響。
當然,還有一些人類技術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加或挑戰,也值得關注。比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有意思的是,美國雖然在多方面技術領先,但其電氣化進程相比中國和歐洲已顯滯後。AI的高度發展對能源需求激增,而綠色能源是否能滿足這一需求,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是我們的一個觀察。
牛智敬(主持人):OK,您提到AI對人類社會的一體兩面影響,既推動進步和效率,又對能源造成壓力。如果更進一步,您如何看待AI對整個供應鏈生態的影響?有沒有一些具體評估?
蘇月: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講,AI肯定是一個積極因素,畢竟提升了效率。但經濟學人智庫不僅觀察技術本身,還關注其社會影響——AI是否能惠及社會每個個體,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如果我們看近期國務院發佈的與中國AI產業相關的政策,其中格外關注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很多學術研究發現,AI替代的往往是經驗較少的畢業生的工作。
從技術上講,AI肯定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推動作用,但政府也需要確保AI技術能一定程度上惠及每個個體,而不是讓部分人在AI發展中利益受損。
另外,當我們審視可能的黑天鵝事件時,AI投資是否過熱?是否存在過度投資,會不會引發新一輪泡沫破裂?這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牛智敬(主持人):智慧領域正在發生變化,但變化也需要有標準。
蘇月:我覺得在「智慧、綠色、負責任」這三個方面,我們有不同程度的進展。綠色方面,技術已經實現,但技術採納是主要挑戰。智慧方面,由於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和保護主義抬頭帶來的壓力,我認為有更多值得期待的進展。
這樣的領域需要更多政府間的共同努力。如果用一個詞總結,我覺得是「韌性」。因為從過去十年的觀察來看,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趨勢,一定會以更強的形式再次出現。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