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股的本輪調整以及A股的未來??

格隆匯
10/19

機構博弈和基本面反饋


如上圖所示,進入四季度以來,萬得全a指數進入調整期,已經累積下跌了3.79%。

其中,代表三季度主線板塊的創業板指跌幅更大目前,已經擴大到了9.35%。

那麼,為什麼整個市場一進入四季度就發生調整了呢??這主要是因為機構博弈

我們在《風格博弈和風險偏好如何影響A股表現》一文中討論了機構博弈的基本機制:每個季度投資者根據一系列經濟因素讓成長和價值兩個風格PK,贏家通喫,享受一個賽季的主線地位

這個機制會導致資本市場以一種十分扭曲的姿態反饋經濟因素:

1、在短期,風格博弈是主導性的,主要體現為「贏家通喫原則」;

2、在長期,經濟因素是主導性的,市場會在下一個賽季修復風格博弈對經濟因素的偏離;

如上圖所示,三季度的消費出現一定程度的修復,9月的核心cpi同比增速攀升至1%。

另一方面,成長風格藉助「贏家通喫原則」在三季度末走向了極端,如上圖所示,成長風格較均衡風格的偏離一度來到了4.41%。

有了上面的鋪墊之後,我們就容易理解A股的本輪調整了:日曆效應導致A股的風格走向極端,目前,A股正在做風格修復,消化基本面信息的變化


機構的進攻和防守


對於散戶來說,風格修復是一箇中性的詞;但是,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風格修復是一個負面的詞這是因為,散戶並不瞭解「機構是如何進攻或者防守」的。

事實上,現在的機構已經不怎麼採用「淨倉位變化」來進攻或者防守了,大部分機構始終保持一個偏高的淨倉位那麼,機構如何在不改變「淨倉位」的基礎上來實現進攻和防守呢??機構通過改變持倉的集中度:

1、當市場較強的時候,市場存在明確的主線,絕大多數機構的持倉都會往主線集中;

2、當市場較弱的時候,市場沒有明確的主線,絕大部分機構的持倉都會比較分散或者均衡;

因此,機構是靠集中來進攻,是靠均衡來防守。

在《關於投資者行為和股市波動的關係》一文中,我們已經花了較大篇幅介紹市值函數的凸性

如上圖所示,凸性效應會帶來很神奇的效果,給定機構資金規模不變,如果機構資金的分佈相對較為集中,那麼,股市的總市值偏高;相反,如果機構資金的分佈相對較為分散,那麼,股市的總市值偏低。

也就是說,股市的一部分市值會因為資金分佈的變化「無中生有」或者「憑空消失」

因此,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第一性的問題是:市場是往主線集中,還是走高低切換??

顯而易見,進入四季度以來,市場在走高低切換。譬如,煤炭板塊上漲了8.76%,銀行板塊上漲了5.24%。

站在散戶的角度考慮,他們會認為,煤炭和銀行板塊有增量資金,所以,他們對「風格修復」看得比較中性;但是,站在機構的角度來看,非主線板塊開始反彈,意味着市場在從集中走向均衡,機構們都開始防守了因此,他們對「風格修復」看得很負面。

顯而易見,老的主線是科技&成長,我們可以用創業板指相對於滬深300指數的走勢來刻畫修復進程,如上圖所示,目前的市場已經深入修復進程。


機構的增量資金之一


上文我們主要討論了機構存量資金的分佈對全a市值的影響,下面我們將拆解機構的增量資金。

如上圖所示,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平均持股期限前者大概是5個月,後者大概是1個月。

假設普通投資者投資權益的金額給定,委託機構投資的比率越大,那麼,股票市場的市值越高;相反,委託機構投資的比率越低,那麼,股票市場的市值越低。

於是,我們就找到了第二個重要分佈——機構持倉比率

一般來說,當散戶自己投資的時候,他們喜歡自己買小股票。因此,小盤估值差異可以刻畫客戶對機構的信任程度

如上圖所示,924行情以來,大小盤估值差額持續攀升,要反饋了客戶對機構的信任危機尚未結束相比於把錢委託給主動基金,客戶更願意自己來或者購買量化產品。於是,大小盤估值差額在8月19日飆升至31.3%。

8月19日之後,情況發生變化,大小盤估值差額持續修復,目前已經回到19.74%附近。為什麼客戶又修正了對機構的看法呢??因為機構自己爭氣,自己證明了自己

在整個三季度,客戶自己炒股是很難掙到錢的;但是,那些把錢委託給機構的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於是,客戶的總體心態發生了轉變,一些客戶重新把「投資權」移交給機構。

如上圖所示,8月和9月創業板指累積上漲了39%+,這背後源於兩個分佈的共振,一、機構之間有共識,一起把科技&成長奉為主線;二、散戶開始認可並信任機構,要麼持倉向機構靠攏,要麼把錢委託給機構

進入第四季度之後,機構之間的共識崩塌,機構開始追逐均衡。但是,散戶對機構的信任並沒有崩塌,甚至於加強,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定價權還是在機構手裏:三季度市場因為機構集中倉位加速上漲,四季度市場因為機構分散倉位陷入調整。即便是有些散戶「照貓畫虎」模仿機構行為,大概率還是會跑輸機構。

因此,與其說機構在2025年下半年重新獲得了客戶的信任,不如說機構重新拿回了定價權。


機構的增量資金之二


事實上,機構的增量資金來源於兩個維度,一個是客戶願意把多大比率的權益資金委託給機構;另一個是客戶願意把多大比率的儲蓄資金投到權益市場,我們可以用中證2000指數的走勢刻畫這個維度的增量資金。不難發現,後者更為根本。

在過去,A股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那就是樓市。以2020年那波經濟復甦為例:

如上圖所示,中證2000指數在2020/9/3至2021/2/8這段時間累積下跌了23.76%,這主要反饋了樓市對股市的虹吸作用

上圖刻畫了樓市如何卡股市脖子的,經濟復甦會同時帶來兩個效應:

1、機構之間達成共識,以價值為主線,客戶也信任機構,把錢委託給機構,兩股力量推動股市上漲;

2、客戶更願意把儲蓄資金投向樓市,最終減少對股市資金的投入;

兩股相反的力量對沖,最終導致A股縮量上漲,並且,上證指數的高度也是有限的。

於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清晰的結論:樓市限制了A股每輪牛市的高度這也導致了機構的「taste」發生異化,相對於價值風格,機構更喜歡成長風格這是因為大家已經被樓市的限制收拾熨帖了。

在《關於股市慢牛的基本面邏輯》和《關於房地產市場的改革和再通脹的可能性》兩篇文章中,我們有討論過,202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宣告——地產對股市卡脖子的時代徹底成為過去了

如上圖所示,當樓市不再對股市具備限制性時,隨着經濟復甦進程的推進,股市的增量資金會不斷地增加,中證2000指數也會趨勢向上,最終,整個A股會不斷地放量向上

目前,A股已經出現這樣的苗頭,全a指數的成交量中樞一輪一輪地不斷向上。

綜上,我們對中證2000指數也有一個基本判斷:雖然中證2000指數會週期性地往長期趨勢線靠攏,但是,長期向上的格局不會改變這是由樓市和股市相對地位改變所決定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梳理清楚影響A股總體市值的三大因素。

如上圖所示,一共分為三個層次:頂層、中層和底層。

頂層、機構之間的共識,機構是否有集中的意願和方向;

中層、散戶和機構的信任問題,散戶是否願意把資金交給機構投資,更深層的因素在於機構是否掌握了定價權;

底層、居民的儲蓄分配問題,居民是否願意把更多的資產配置到股票上,以前地產會對股市卡脖子;

前兩個因素偏主觀主要通過影響人的觀念來影響資金的分佈,一種分佈是板塊之間的分佈,一種分佈是不同投資者之間的分佈;第三個因素偏客觀一個是看經濟增長能帶來多少儲蓄,另一個是看制度把多少儲蓄分配到股票上來。

有了這個框架,我們就容易判斷股市的走勢了:

一、長期趨勢,樓市和股市之間攻守易型,股市會長期獲得增量的儲蓄資金,因此,A股長期牛市的格局不變;

二、短期趨勢,短期內市場的主要矛盾是機構資金從集中走向均衡,這會帶來不小的調整力量,雖然散戶會帶來增量資金,但是,散戶的平均持股期限太短,讓他們硬頂一天兩天容易,頂一週兩週太難了。因此,在周度的視角下,我們要警惕底層對頂層的共振

最後,怎麼界定本輪調整結束呢??主要看中證2000指數和全a成交量,要麼觀察到中證2000指數右側見底,要麼觀察到全a成交量右側見底。

ps:數據來自wind,圖片來自網絡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