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北京會場內,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的發言在會場掀起不小波瀾,迅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四年半造車歷程與一年半產品市場化進程背後,是小米汽車已達成40萬輛交付量的成績單,這一數字不僅印證了其造車節奏,更凸顯了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持續深耕。雷軍不無自豪地透露,小米YU7車型全系標配700Tops高算力芯片,並統一搭載激光雷達與4D毫米波雷達,這一配置策略既提升了輔助駕駛的安全性與用戶體驗,也為未來技術迭代鋪平了道路。
要實現這樣的技術突破,自然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小米在組合輔助駕駛領域首期投入已達57.9億元,專屬研發團隊規模也突破1800人,如此重注正呼應了行業技術加速迭代的趨勢——正如工信部在會上披露,我國搭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新車銷售佔比已突破60%,智能化已成為車企競爭的主賽道。
「智能網聯汽車不是零和博弈的戰場」,雷軍在發言中反覆強調這一理念,他認為當前產業正處於歷史性機遇期,全行業應凝聚共識,將資源集中投向科技創新與技術攻堅,這一主張恰好與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所指出的「行業非理性競爭問題突出」形成呼應,引發會場熱烈討論。
面對網絡水軍和黑公關等行業亂象,雷軍更是直言不諱地提出倡議,呼籲在政府指導下以安全為基、質量為本、創新為向,共同淨化產業環境,他擲地有聲地說「應當把資源用在底層技術攻關,而非相互傾軋上」,這一表態贏得不少與會企業代表的點頭認同。
從全系標配高算力硬件,到近60億元的研發投入,雷軍表示小米正以開放姿態共建產業生態,這一系列動作無不體現其聚焦技術創新的發展邏輯。而將資源集中於核心技術的思路,恰恰契合了本次大會所倡導的「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共識。
當前我國已構建起覆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體系,3.5萬公里測試道路與1.1萬套路側單元為技術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在此背景下,雷軍的倡議被業界解讀為行業從「單打獨鬥」邁向「協同發展」的轉型信號,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