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微博、QQ賬號,子女能繼承嗎?

光明網
10/17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使用新辦的手機號註冊網易雲音樂賬號時,收到驗證碼後竟自動登入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賬號。這一事件再次引發公衆對「數字遺產」處理問題的關注。

此前,話題「人去世了朋友圈會消失嗎」曾登上微博熱搜。微信客服回應稱,賬號若長時間未登入可能會被系統回收以保障安全。對此,網友意見不一:有人認為社交賬號屬於數字資產,系統回收不合理;也有人理解平臺基於資源管理和安全考慮的做法。

隨着數字時代的發展,人們普遍擁有多個線上賬號。當用戶離世,其社交平臺賬號、遊戲賬號等「數字遺產」應如何處置,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數字遺產」歸屬引發矛盾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琦看來,平臺回收長期未登入的賬號,通常是出於安全、資源與隱私保護的考量——閒置賬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且佔用服務器資源。然而,對用戶及其親友而言,這些賬號不僅是工具,更是承載情感與記憶的「數字遺物」。此類爭議的出現,反映了網絡平臺理性治理規則與用戶感性情感需求之間的衝突。

王琦指出,這背後折射出數字資產治理的困境。一方面,民法典雖然承認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但並未明確承載人格與情感屬性的社交賬號數據是否屬於可繼承遺產,導致平臺依照服務協議行權與賬號用戶主張權益之間缺乏平衡;另一方面,平臺在追求安全治理與隱私保護時,沒能更多考慮用戶追思親人、留作紀念等情感需求,技術規則中缺失人文關懷

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會理事高蕾認為,這揭示了數字時代下商業邏輯與人文關懷的衝突,更暴露出數字遺產管理的立法與倫理真空。

她以微信為例解釋道,平臺做法基於用戶服務協議:賬號所有權歸騰訊,用戶僅享有使用權。長期不登入被視為主動放棄使用,平臺有權回收。這是符合商業規則與技術治理的理性決策。然而,從用戶親友的角度來看,系統回收可能意味着對數字記憶的「無情」抹除,容易引發被剝奪感。

「分歧的根源在於,平臺將賬號視為可回收的服務,而用戶視其為珍貴的數字遺產。當前法律對‘數字遺產’的界定、繼承和處理方式幾乎是空白,平臺依協議行事成為最穩妥的選擇。」高蕾說。

多重屬性帶來繼承困境

王琦將「數字遺產」定義為:被繼承人在互聯網環境中形成、存儲或積累的,在其去世後仍存在並具有經濟或情感價值的全部數據。

他分析,其中一部分具有直接經濟價值,如賬戶餘額、遊戲裝備等,屬於民法典中的合法財產,可直接繼承;另一部分受合同關係調整,如依用戶協議歸平臺所有、用戶僅有使用權的數據,可通過合同繼承路徑處理,繼承人有權基於情感追憶等目的請求平臺開放相應賬戶,且平臺不得以格式條款排除用戶主要權利。

「民法典從民事基本法的層面,原則性承認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合法地位,將其納入法律保護範疇,但具體的權屬規則和繼承問題,仍在探索和完善中。」高蕾認為,民法典規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數字遺產」也必須是具有財產屬性的以數字為表現形式或載體的財產。基於此,具備財產屬性的社交賬號或社交賬號中的財產屬性部分可以被認定為網絡虛擬財產,理論上來說可以繼承。

她介紹,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多例處理「數字遺產」的成功案例,比如2023年的短視頻賬號繼承案、2025年的元宇宙虛擬房產繼承案等,法院均是在認定案涉「數字遺產」的財產屬性後,突破了平臺的格式條款,判決繼承人勝訴。

兩位專家同時表示,對於私密聊天記錄、電子郵件、個人狀態等數據來說,這類數據不與第三方產生直接經濟價值,且具有人格屬性、極具個人色彩,並不具備財產屬性,而是兼具人格權益和隱私屬性,如果直接將這些信息交給繼承人,很可能構成對逝者和第三方隱私權的侵犯。因此,這類數據不應當被歸於「數字遺產」的範圍,也不可被繼承。

「但問題在於,社交賬號往往具備多重屬性。」高蕾說,當其既存在財產屬性,又具有人身屬性等其他屬性時,其歸屬和繼承問題就面臨法律困境。例如,因賬號內的聊天記錄朋友圈等涉及用戶及第三方的隱私,直接繼承可能侵犯隱私權。實踐中,有法院以保護隱私為由,駁回繼承人要求繼承賬號的請求。

平臺應履行管理人責任

「數字遺產」大多存儲於各平臺系統中,平臺在其中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王琦認為,平臺作為數據的直接支配者,對可繼承部分應履行協助義務;對涉及人格利益的數據,則須承擔安全保障責任,防止權益受侵害。

他建議,可依法要求平臺增設用戶同意機制,允許用戶生前以「數字遺囑」方式自主選擇賬號處理方式(如刪除、部分開放、永久封存),並指定繼承人及其訪問權限,以減少後續不確定性。

高蕾認為,平臺作為社交賬號與「數字遺產」的控制者,其應當承擔起數字遺產管理人的法律責任,當合法繼承人依據生效法律文書提出請求時,平臺有責任如實披露並協助執行逝者賬號中明確的、無爭議的財產性權益。同時,在回收非活躍賬號前,應履行充分通知義務,設立緩衝期,避免「一刀切」。此外,平臺必須採取嚴格的技術和管理措施,確保「數字遺產」處理流程的安全,嚴防逝者信息泄露或被惡意利用。

「平臺應當為用戶提供人性化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打通財產性權益的繼承通道,另一方面對涉及深厚人格權的社交賬號,則優先保護隱私,並提供紀念功能作為情感出口。」高蕾說。

王琦進一步建議,平臺可以設立「紀念賬號」專屬功能,在用戶去世後,經繼承人申請並覈驗,賬號可從正常狀態轉為紀念狀態,在賬號名稱旁標註「紀念賬號」等標識,告知訪客該賬號主人已去世;平臺對紀念賬號不回收,並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妥善保管,保留公開的內容,為繼承人及相關羣體留存情感寄託的載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