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創新航(03931.HK)更新董事會成員名單,引發市場關注。在這份8人名單中,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靜瑜與另外三位女性成員佔據半數席位,「巾幗將才」陣容盡顯。素有「鋰電鐵娘子」之稱的劉靜瑜,早已在業內聞名。她擁有財務專業背景,曾臨危受命接手陷入虧損的中航鋰電(中創新航前身)。通過人事調整、市場策略轉變和技術路線革新等一系列舉措,她帶領中創新航實現業績和市場地位的「逆襲」,併成功登陸港股。
「從2018年聚焦乘用車,2019年持續深耕,2020年重啓商用車,2021年發力儲能,2022年開啓國際化,再到2023年和2024年業務持續突破……」劉靜瑜在2025年新年寄語中以「進化」與「蛻變」概括公司過去六年多的發展路徑。
在「動力+儲能」雙輪驅動及「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推進下,中創新航總資產從上市前不足500億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超過1300億元,營業收入和利潤整體呈增長趨勢。目前,其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市場地位已躋身全球第四,正朝着全球前三邁進。
業內分析認為,中創新航衝擊全球前三雖有壓力,但仍具增長潛力。不過,過去三年,中創新航快速擴張也引發了外界對其現金流及其他財務指標的關注。針對相關問題,中創新航方面並未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作出回應。
瞄準「全球前三」
中創新航成立於2015年12月,於2022年10月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以來,公司依託動力電池和儲能業務,業績總體呈現波動增長態勢。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中創新航營業收入分別為203.75億元、270.06億元和277.52億元;年內利潤分別為6.94億元、4.37億元和8.44億元。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實現營業收入164.19億元,年內利潤為7.53億元。
近年來,中創新航客戶結構不斷多元化,已與廣汽、奇瑞、長安、小鵬、吉利等國內車企,以及豐田、大衆、現代等國際品牌建立合作。然而,近兩年受供需錯配影響,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下行,動力電池價格同步走低,企業盈利能力有所承壓。
2023年,中創新航利潤顯著下滑,其中存貨撥備從2022年的2.68億元增至2023年的8.64億元,成為重要影響因素。另外,2024年其動力電池業務板塊收入為195.5億元,同比下降12.1%。中創新航方面解釋,這主要由於銷售量增長的同時電池價格有所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中創新航的整體毛利率持續改善,從2022年的10.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7.5%。對於2024年毛利率增長,該公司表示,規模效應不斷體現,在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實現了成本持續下降。
在動力電池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儲能業務已成為中創新航的重要增長引擎。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的儲能系統產品及其他板塊收入分別為20.51億元、47.57億元、82億元和57.57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172.8%、131.9%、72.4%和109.7%。該業務收入佔比也從2022年的10.1%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5.1%,收入貢獻逐步提高。
伊維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林雅倩告訴記者,中創新航從過去「集中於動力電池」轉向「動力+儲能」雙輪驅動,通過綁定陽光電源以及與能源央企大客戶合作,同時採用價格策略競爭,保障了訂單來源。
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龍志強也向記者表示:「中創新航上市後成長速度加快,儲能業務快速發展得益於與陽光電源等大客戶的深度合作,其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
隨着業績增長,中創新航的全球市場地位持續進階。據SNE Research統計,2024年及2025年前八個月,其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第四。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顯示,2024年中創新航儲能電芯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到2025年上半年升至第四。
在2024年全球生態大會上,劉靜瑜明確指出,接下來,中創新航將在動力、儲能等全場景應用領域快速實現全球前三。
不過,越向頭部靠近,競爭難度亦隨之加大。動力電池領域,其前方有寧德時代、比亞迪、LG新能源;儲能領域則需面對寧德時代、海辰儲能和億緯鋰能等強勁對手。
一位新能源電池企業人士評價道:「目前,中創新航與寧德時代等龍頭確實存在差距,但市場空間廣闊,公司自身仍具有增長潛力。」
仍處快速擴張期
業績和市場地位提升的背後,基於中創新航在動力電池和儲能領域的快速擴張。
今年2月,廈門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項目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50億元,規劃產能30GWh,建成後廈門基地將形成年產60GWh的生產能力。次月,中創新航成都項目二期開工,總投資120億元,計劃2026年第二季度投產。項目建成後,可形成年產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約30GWh的生產能力。
5月11日,中創新航與河北省邯鄲市政府簽訂零碳城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合作項目建設。隨後,中創新航宣佈與當地國資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40億元,共同開發及建設動力、儲能電池及儲能系統集成項目。
6月18日,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項目在常州開工,設計產能25GWh,預計2026年內投產。一週後,中創新航武漢基地四期項目啓動,規劃年產能約40萬套動力電池PACK,預計2026年上半年投產。
與此同時,中創新航也在加快國際化戰略佈局。
今年2月,中創新航葡萄牙基地開工,規劃生產包括動力和儲能在內的電池產品。項目總投資約20億歐元,一期規劃產能15GWh,預計在2027年實現交付。此外,泰國基地也已建成投產。
不過,目前中創新航收入仍高度依賴國內市場。2025年上半年,其境外收入僅為3.26億元,佔比約2%,海外市場仍有待開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動力電池和儲能行業仍面臨供需失衡和「內卷」問題。林雅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行業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過剩,儘管中創新航擴建產能屬高端產能,但是總體來看其產能利用率處於行業中等水平,仍需防範過剩風險。
快速擴張也帶來一定的財務壓力。上市以來,中創新航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保持增長,2024年達31.13億元。但投資活動現金流淨額持續為負,年均約-200億元,現金流出主要投向物業、廠房及設備。公司需要持續通過銀行借款、股東注資等方式補充資金。
2021年至2024年,中創新航的資產負債率從35.3%升至60.76%,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增至62.6%。中創新航方面在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指出,公司擁有足夠的流動性以滿足日常流動資金管理、償還到期債務及資本開支需求。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