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ETH)「大戶型」金庫企業 Bitmine 的董事長 湯姆·李(Tom Lee)於 16 日表示,數字資產儲備(DAT)泡沫可能已經破裂。
所謂 DAT,是指上市公司將加密貨幣作為自家財務資產大量持有的一種做法,其特點在於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股票市場間接接觸數字資產。
上市公司爭相模仿Strategy
這一模式因 Strategy 在 2020 年開始大量購入比特幣(BTC)而走紅。在 ETF 獲批之前,它被視為通過股票投資進入加密市場的先驅性案例,由於技術門檻低,只需要託管與資金到位即可,但對股價的提振收益巨大,因此一些多年沉寂的上市公司也轉型囤幣。
由Tom Lee領導的 Bitmine 將這一 DAT 手法應用於以太坊領域:公司從一家中小型比特幣挖礦企業,轉型為以太坊為核心資產的財務型公司。
目前,Bitmine 持有約 3,032,188 枚 ETH,約佔以太坊總供給量的 2.5%,市值超過 150 億美元。其所持資產規模約 121 億美元,在行業內確立了「全球最大的以太坊持有公司」的地位。
泡沫破裂的跡象 QMMM成首個跑路公司
Tom Lee稱,「把加密貨幣作為戰略性資產進行配置的上市公司泡沫,可能已經破裂」。他給出的依據是,許多 DAT 公司的股價正在低於淨資產價值(NAV)交易,也就是公司市值低於其所持加密資產價值。
近期,加密衍生品市場發生了約 190 億美元規模的清算,創下歷史最大單次暴跌紀錄;這使得市場更加關注哪些企業無法熬過衰退。
DAT 賽道迅速擴張,新玩家層出不窮,其中包括持有 Worldcoin(WLD) 等山寨幣的公司,市場趨於飽和。即便是被看好的以太坊,也面臨處理速度下降、高額手續費以及與其他公鏈的競爭等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上市港企,股票代碼QMMM調宣佈要拿出 1 億美元建立加密資產儲備,首批計劃買入比特幣、以太坊與 Solana,股價在三週內從 12 美元一路炒到 303 美元的高位,漲幅逼近 20 倍。而最緋股價停在 119.40 美元時遭停牌,位於香港的總部亦被發現人去樓安。
以太坊的前景與 DAT 的分化
儘管對 DAT 行業心存擔憂,Tom Lee仍強調,以太坊依舊是「華爾街的區塊鏈」。隨着金融機構探索穩定幣與資產代幣化的應用,相關功能多依託以太坊實現。
Bitmine 提供的優勢包括質押(Staking)收益以及被納入主要股票指數的潛力。李先生表示:「我們充當華爾街理解以太坊未來升級的橋樑。」
業內估算,當前持有比特幣與以太坊的企業,其總財務資產已超過 1,627 億美元,這顯示出這一「資產負債表實驗」的規模之巨大。
Tom Lee對 DAT 行業的整體存續持審慎態度,但他也將 Strategy 與 Bitmine 視為成功範例,並預期未來兩年能活下來的將只是少數優質標的。
Strategy 的比特幣中心策略與Tom Lee的以太坊中心路徑,構成了 DAT 領域內戰略分岔的代表。
在承認「比特幣作為最大加密資產將勝出且更具持久力」的同時,Tom Lee 仍強調以太坊對機構投資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