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專題: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首屆綠色產業與可持續消費博覽會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於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黃浦區世博園區召開。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出席大會並表示,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學命題,更是跨學科綜合命題與系統命題。

劉珺指出,真正有效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並非基於單一的經濟學手段,尤其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上,更大部分的貢獻可能來自於材料學、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交叉領域的突破,以及對存量產業進行新技術的適用和改造,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突破,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始終遙不可及。
劉珺表示,通過技術的創新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付出的當期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現有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夠維持甚至改善,各國的利益和訴求之間的鴻溝有望得以彌合,整個系統的福祉和韌性也將由此提升,進而為實現真正可持續範式的綠色發展提供可能。
在劉珺來看,面向數字時代,技術創新在解決現有發展約束的同時,亦可能伴生新的挑戰。劉珺以穩定幣和人工智能為例進行分析:穩定幣雖在交易驗證環節實現去中心化,但發行和治理仍高度依賴鏈下技術實體,前兩大發行方市場佔比超 80%,又形成了新的「技術中心」或「算法中心」,並且對儲備資產的託管、投資、審計也是中心化的,帶來更高、更趨複雜的治理要求。另外,人工智能快速突破改變經濟活動主體與客體,當 AI 可勝任人類工作時,人類存在價值需重新審視。儘管 AI 智能與人類意識不同,但需加強科技倫理設計,將 AI 作為道德行為體,考量其全生命週期對人類福祉、尊嚴與公平的影響。
劉珺認為,科技至上對文明的淡漠或壓制可能在短時間內存在,但放在更長的軸上,代表一個時代的標誌性工具,其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往往趨於重合,科技向善、工具向善的趨勢性特徵會越來越顯著,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也會越來越契合。
以下為發言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新一屆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這一關鍵議題。過去一年,全球可持續領域有很多新變化,其中不乏令人振奮的突破,同時也有難以迴避的困境。各國在碳市場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披露標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也在經歷政治分歧、資金落差、氣候災害等現實壓力。可以說,過去一年是考驗全球可持續發展韌性的一年,更是推動各方重新審視可持續發展理念、重塑合作路徑的重要契機。我也想藉此機會,分享幾點思考。
首先,要正確認識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並不等於某一狀態的簡單維持。
一切皆不變並非發展,更可能是僵化和停滯,可持續發展需要系統具備自我進化與動態平衡的能力,形成生態,構建經濟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例如,我們進行生態保護不等同於停止開發,我們建設繁榮的市場也不意味着所有市場主體都應靜止狀態地存續。尤其是進入數字時代,技術進步加速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拓展,推動生產曲線變得更加陡峭,有些曲線變得不連續或者多維;疊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所展現的精準化、差異化、個性化、體系化能力,使得同樣的需求可更高效率地被滿足,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對GDP總量形成「減法效應」,對於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市場活力,並非源於市場規模的單向擴張,而需要創造與顛覆之間的動態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講,進入數字時代,我們對熊彼特Creative destruction應進一步深化理解。Creation可以指向新生態、新模式、新產業,甚至簡單到新註冊的公司特別是初創企業的數量、新增的就業人數;而destruction的一面,要體現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的重塑力和破壞力,直觀的反映即是破產企業的數量和比例。特別是對於傳統產業或未形成有效生產力的新行業,沒有一定的破產比例,說明舊有模式和低效主體未能被有效改變和出清,亦或者「新瓶裝舊酒」的複製性創新居於主流。因此,不是市場主體都存續就是好的市場,可能恰恰是安全第一的保守與審核限制了創新;相反,良性的市場一定要有良性的新陳代謝。所以我們在關注增量市場擴張的同時,也一定要關注存量市場的出清,尤其不能簡單以破產率的高低來評估市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強弱。
進一步看,「破」與「立」之間的關係並非恆定。當落後的生產力或生產關係已然阻礙社會進步時,破就是止血,破就是減損,破是防止更大沉澱成本的理性選擇。在範式變遷中,破是人類前進的根本動力;當未知成為決定因素時,放棄固有的思維定勢,向外突破、向死而生。這種「破」的勇氣,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因為真正的可持續,不是靜止地延續,而是有序地重生。只有在不斷創造、不斷出清、不斷再生的循環中,人類社會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長期的穩定與繁榮。
第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更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命題和系統命題。
傳統意義上,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資源相對稀缺的條件下如何實現有效配置,以實現消費者效用、生產者利潤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學科。因此,如果僅從經濟學視角看待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即期和遠期、發展和安全、自利與利他等目標的選擇與權衡。然而,保持現有約束條件恆定,僅犧牲短期利益或自身利益,來推動長期目標和共同目標的實現,這一路徑本身就帶有一定不可持續的色彩,可能難以長久適應發展需要。尤其近年來,全球治理格局加速重構,國家間分工協作的主線進一步向本國利益迴歸,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產生了一定的回退,包括ESG在內的不少議題出現了爭議,這種全球共識的弱化即是典型例證。
因此,真正有效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並非基於單一的經濟學手段,尤其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上,更大部分的貢獻可能來自於材料學、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交叉領域的突破,以及對存量產業進行新技術的適用和改造,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突破,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始終遙不可及。通過技術的創新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付出的當期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現有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夠維持甚至改善,各國的利益和訴求之間的鴻溝有望得以彌合,整個系統的福祉和韌性也將由此提升,進而為實現真正可持續範式的綠色發展提供可能。典型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去十餘年間,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增長帶來續航里程超過6倍的提升,同時成本也下降了8成,這推動了汽車工業的綠色革命,也使其自然而然成為更多消費者的當期選擇,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正帶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同步提升,中國方案被全球使用,或者說基於中國措施的全球方案惠及全球。
第三,面向數字時代,技術創新在解決現有發展約束的同時,亦可能伴生新的挑戰。
技術變革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其所帶來的新的治理問題也值得關注。例如技術演化對社會結構的衝擊。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將權力、數據和信任從傳統中心化機構分散到個體,呈現出一定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趨勢,這顯示了技術理想主義的一面。但人類社會從過去走到今天,從來沒有真正「去中心」或「無中心」。這種「去中心化」是相對於傳統經濟模式而言,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把循環體系的中心原點給去掉,隨着新技術的應用和演進,權力和資源或將逐步向少數核心技術再次集中,最終是在以「去中心化」之名行「再中心化」之實,形成新型基礎設施集權和網絡效應的固化。以近期備受關注的穩定幣為例,其在交易驗證環節,以基於共識算法的技術信用取代對傳統第三方的授信,技術上實現「去中心」,但實際上,穩定幣的發行和治理仍高度依賴鏈下技術實體,前兩大穩定幣發行方市場規模佔比合計超80%,又形成了新的「技術中心」或「算法中心」,並且對儲備資產的託管、投資、審計也是中心化的。也就是說,過去的物理中心和機構中心化變成了虛擬中心和技術中心化,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面臨着更高、更趨複雜的治理要求,社會信任模式、商業可持續性、多邊治理規則等方面都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案與之適配。
再如人工智能對人類智能的替代問題。AI技術的快速突破,正在推動經濟活動的主體和客體發生深刻變化,作為傳統客體或生產工具的物或機器,擁有了更強的生產力、判斷力甚至決策力。當AI可以輕鬆勝任人類的工作時,人類的存在價值就會被重新審視,似乎AI對人類存在替代的可能。但人類是有意識、有思想的高級動物,AI的智能與人類的意識有強關聯,卻不是同一範疇。智能是外在的,更多顯示力的一面;而意識是內在的,更多顯現非力的一面。智能有絕對標準,而意識卻未必。所以,讓機器有意識或許是一個未知的登月計劃(moon shot),就像「冰箱理解飢餓」。人的可持續發展,不應是與AI在重複性勞動或計算能力上的競爭,而是要發揮獨有的意識、情感和創造力。與此同時,也要加強科技倫理設計,將人工智能作為一類「道德行為體」構建價值對齊的倫理錨定,考慮其開發和應用全生命週期對人類福祉、尊嚴、公平的影響。總體來看,科技至上對文明的淡漠或壓制可能在短時間內存在,但放在更長的軸上,代表一個時代的標誌性工具,其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往往趨於重合,科技向善、工具向善的趨勢性特徵會越來越顯著,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也會越來越契合。
各位嘉賓!中國工商銀行是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倡導者、踐行者,我們打造了「工銀綠色銀行+」品牌,形成了完整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綠色投孖展規模保持市場領先,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我們構建了「AI+」的工銀智湧大模型平臺,其應用在去年節省了4.3萬個人年,今年預計還會再省5萬個人年,通過面向應用、面向具體問題的技術創新實現運營效率提升;同時,我們也在深度參與全球可持續金融交流與合作,通過標準共建、業務合作等方式,共同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各位朋友!新經濟不僅是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更是參與經濟engagement economy,所以,在可持續發展的進展中,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都是當事人,都是利益攸關方,甚至硅基智能體也在其中。讓我們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聯合,形塑我們共同的未來。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