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讓500億不良資產 渤海銀行加速「減負」

中國經營網
10/18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步伐持續提速。

  渤海銀行(9668.HK)日前發佈公告,擬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分批次轉讓近500億元本金債權資產,疊加利息及罰息後總規模近700億元。這已是該行連續第二年進行大規模不良資產剝離,引發市場對其資產質量及風險處置的關注。

  業內人士指出,在經濟下行壓力與房地產風險持續釋放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正通過高頻次、大規模資產剝離加速「減負」。

  優化資產結構

  渤海銀行最新公告顯示,擬通過公開掛牌程序轉讓174戶債權,本金合計499.37億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擬轉讓資產的本金金額約為499.37億元、利息金額合計約為104.36億元、罰息金額合計約為93.34億元、代墊司法費用金額合計約為1.26億元。

  公告明確,擬轉讓資產的初步最低代價總額不低於約488.83億元(相當於截至2024年12月31日之擬轉讓資產債權總額,即包括本金、利息、罰息及代墊司法費用金額的約7折)。

  根據公告披露的資產結構細節,擬轉讓資產涉及的174戶債權中,主要為貸款債權,涉及本金318.78億元;按賬齡劃分,3~5年及5年以上的債權涉及金額近428億元。

  渤海銀行在公告中明確,通過建議出售事項,該行可將多年曆史積存的經濟資本佔用較高、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一次出清,並預期能夠較大幅度改善本行資產質量,優化資產結構,節省風險資產佔用,提高資本充足率,提升資本利用率、盈利能力,有效提高本行抵禦風險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本行綜合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此次並非渤海銀行第一次大額不良資產剝離。渤海銀行2024年7月19日發佈資產轉讓稱,該行擬通過公開掛牌程序轉讓53戶債權,截至2023年12月31日,該擬轉讓資產本金合計256.05億元。最終,該資產以207.24億元完成轉讓,約為轉讓資產債權總額的7折,受讓方為天津津孖展產管理有限公司。

  此外,早在2024年3月,渤海銀行還以現場招標方式,向天津津孖展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資產合計價值56.67億元,成交價為39.67億元。

  針對近年來連續大額轉讓不良資產的原因,渤海銀行方面未給予《中國經營報》記者明確回覆。不過,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餘豐慧認為,銀行不良資產包轉讓數量和規模的增加,主要源於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違約率上升,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同時,監管層面對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要求也在逐步加強,促使銀行加快清理不良資產的步伐以提升資產質量。

  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也指出,2025年年末,《商業銀行金孖展產風險分類辦法》的過渡期將結束,新辦法對逾期類、已發生信用減值類資產的劃分更為嚴格,銀行要考慮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表現,促使其加快不良覈銷與出表工作。

  「同時,銀行面對房地產、零售信貸類不良高企的壓力,也推高不良轉讓規模。並且銀行綜合考慮催收成本、催收合規要求、金融消費者保護等維度,更多選擇不良資產包轉讓的處置方式。」杜娟強調。

  這一點從渤海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餘額情況可見一斑。銀行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2024年6月末和2023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172.69億元、171.12億元和175.53億元,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81%、1.81%和1.84%。近年來,渤海銀行持續強化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不良資產處置週期縮短

  隨着不良貸款餘額的增加,銀行也在持續加強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渤海銀行公開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2024年年末、2025年6月末,該行通過現金清收、呆賬覈銷、破產重整、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產分別為187.98億元、355.34億元和37.42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持續增強。

  渤海銀行在2025年半年報中明確指出,該行持續加力推進不良資產清收化解,拓寬處置渠道,綜合提升風險化解成效。

  實際上,不僅渤海銀行,近年來百億元及以上規模的商業銀行債權資產掛牌轉讓情況愈加密集。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認為,當前,銀行不良資產包轉讓數量、規模等明顯增加的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機構範圍持續擴大,更多的中小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獲得批量轉讓許可。此外,信託、租賃公司也積極參與不良資產轉讓市場。二是金融機構不斷優化資產處置理念,拓展多元化的資產處置渠道,在自身催收之類傳統方式以外擴大轉讓方式的運用以提高處置效率、盤活資金存量。三是部分借款人經營和信用情況不佳,部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有所增長,導致轉讓需求增加。四是國家及地方各級資產管理公司(AMC)明確主業定位,強化不良資產收購處置,對不良資產的受讓能力增強。

  從市場表現來看,餘豐慧進一步指出,銀行在資產轉讓方面呈現出單筆資產規模更大、區域分佈更廣以及行業類型更加多樣化的趨勢。

  同時,邵科還指出,當前銀行不良資產轉讓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出讓方仍以銀行為主,但消費金融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非銀機構的佔比有所提升,受讓主體除了傳統的四大AMC外,地方性AMC和民營資本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杜娟也表示,從趨勢上看,當前銀行不良處置的週期縮短,許多不良資產包未訴即售、出售的短賬齡(逾期一年以下)不良資產增多,一是因訴訟、催收等處置方式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合規成本高(如消費貸類不良單筆金額小、地域分散、缺少抵押),使得銀行選擇未訴即售方案;二是整體上銀行加速不良處置,主動提升信貸資源週轉與利用效率。

  不過,從市場成交情況來看,目前銀行不良資產包轉讓的平均折扣率持續下探,部分區域抵押物充足的資產包流拍現象也在加劇。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分析指出,許多不良資產包的底層資產是信用卡、個人消費貸這些無抵押貸款,本身預期回收率就較低,疊加目前這些不良資產的逾期天數較長、貸款人的收入前景不確定、還款能力較差,導致市場預期平均折扣率持續下降。部分地區雖然抵押物表面看起來充足,但受當地經濟前景不確定、經濟結構特點影響,外加買方市場對抵押物真實價值、未來價值趨勢存疑,買方意願也不是特別高。

  對此,邵科認為,主要是估值邏輯變化導致的。在邵科看來,當前變現效率成為定價關鍵,雖然多數資產附帶充足的不動產或設備抵押,但由於部分城市的地產廠房估值下行,或者存在產權瑕疵之類問題,也出現流拍現象。

  易觀千帆金融行業諮詢專家陳毛川也表示,這背後既有資產質量、供需失衡的原因,也有買方資金制約的影響:一方面,當前銀行轉讓的不良資產多為無抵押信用貸款,借款人還款能力弱、多頭負債普遍,回收預期悲觀;另一方面,市場供需平衡不斷打破,個貸不良掛牌規模激增,一定程度上會壓低轉讓價格致使折扣率不斷下探。

  此外,陳毛川進一步強調,當前地方AMC受孖展成本制約,更傾向於短期週轉而非長期持有,使其對長週期的資產接手意願在降低。

  在陳毛川看來,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細化資產分類處置,探索多元化處置渠道,同時更要強化貸前風控和貸後協作,並深化技術應用,如加深AI、區塊鏈技術在盡調、存證、催收等環節的應用,提升資產透明度和處置效率。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