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支付行業整合仍在持續。
截至10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發佈數據,今年以來,已經有9家非銀支付機構進行了重大事項變更。
其中,上海富友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東增加了持股比例。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等11家非銀支付機構進行了註銷許可。
有地處華南的支付機構日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已實施部分股權出讓安排,擬通過引入新股東,優化股權結構、引入戰略資源或提升資本實力,以更好適應行業監管要求與市場發展趨勢。
進入深度洗牌期
當前行業正在全面進入以合規為基、以整合出清為特徵的深度洗牌期。
2024年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佈,非銀行支付機構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在人民幣1億元,相比2010年《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僅要求在全國展業的機構註冊資本達到1億元,在區域範圍內註冊資本最低為3000萬元,抬高了非銀支付機構的准入門檻。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自相關規定實施後,支付行業就已從野蠻生長的擴張期全面邁入整合出清、強者恆強的深度洗牌階段。一方面,頭部及具備場景優勢的機構通過增資、高管調整、業務整合等方式強化資本實力與治理結構。另一方面,中小機構由於盈利模式單一、場景缺失而被動退出或被併購。
自央行頒發牌照以來,共有27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了支付許可證。截至2025年10月18日,根據央行披露,目前擁有許可非銀支付機構為164家。
王蓬博認為,這一變化反映出行業正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支付牌照加速向有生態、有場景、有合規能力的主體集中,行業格局趨於穩定但分化加劇。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當前支付行業正處於深度洗牌期,近期支付機構密集增資以及高管變更等動作,反映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積極擁抱監管合規與市場變化,不斷適應行業環境,銳意進取以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資本流向反映價值座標
與傳統銀行卡收單市場收縮、牌照出清相對,當前跨境支付行業正在迎來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連連數字(02598.HK)、新大陸(000997.SZ)、移卡(09923.HK)、貝寶支付(PayPal)、尋匯SUNRATE等機構通過收購或自主申領方式,密集拿下海外支付牌照,加速佈局全球市場。
連連數字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收入13.15億元,同比增長27.9%,超出市場預期;毛利6.83億元,毛利率為51.9%,維持在較高水平;經調整年內損益從去年虧損4.03億元大幅改善至盈利7870萬元。
對此王蓬博表示,資本的流向始終代表着價值的座標。他認為:「一方面支付已經成為商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所以支付機構必須從長期性的角度來看,將合規視為生命線,健全內控體系,適應《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等新規要求,同時加大在AI風控、數據安全、交易反欺詐等領域的技術投入;另一方面則必須迴歸本源、深耕場景依託」支付+「戰略,向B端產業鏈延伸,切入供應鏈金融、SaaS服務、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賽道,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蘇筱芮補充表示,在國內支付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之下,支付出海也成為一種重要趨勢,支付機構在海外拿牌方面動作頻頻,表明支付機構的國際化戰略正穩步推進。未來,支付機構需以深入場景服務、打造科技能力為主線,為商戶、消費者提供更具創新、更高質量的支付產品與服務體驗。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