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到新能源,產業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成為「十四五」時期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其中,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代表,成為支撐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底座。
5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與產業鏈協同投入下,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5倍,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增長了34倍,達到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二,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隨着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5G的應用價值正加速釋放。5G不僅是支撐新一代通信服務升級的基礎設施,更是推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前沿技術與民生場景深度融合的核心載體,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規模發展基礎已成
「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5G應用成績斐然,實現從技術探索到規模商用的發展。在此基礎上,5G網絡如何從「建得好」向「用得好」跨越,轉化為持續的商業價值和普惠民生的數字服務,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中國國際通信展(ICT中國)期間,《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運營商、設備商、終端應用服務商等產業鏈各方,重申了《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提及的目標——到2027年年底,中國5G新通話用戶規模將突破1億。這一目標的制定,標誌着5G應用正在加速從基礎能力走向價值服務,展現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作為5G應用的重要創新,5G新通話憑藉其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特性以及IMS數據通道能力,將傳統通話從單一的語音交互升級為集趣味通話、內容分享、智能客服、主叫名片、遠程協助等於一體的全互動體驗,重新定義了通話邊界。
在與2025年中國國際通信展同期舉行的第三屆 5G 新通話研討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透露,今年內將啓動5G新通話運營商互聯互通測試規範,全力推動視頻報警及其他標杆工作的落地應用,加快產業升級。
通信分析師周桂軍向記者介紹,雖然通話屬於運營商的傳統基礎業務,但長期以來功能較為單一,而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OTT(Over—The—Top)應用(如微信、QQ)的崛起,5G新通話應運而生,其核心是利用5G網絡的高帶寬、低時延特性以及IMS(基於IP協議的多媒體系統功能)數據通道能力,實現從「聞其聲」到「全互動」的通話體驗升級。
「通俗來講,目前高清實時視頻、螢幕文件共享、實時翻譯、AR標記都可以被加入到未來的5G新通話中。」周桂軍表示,這也使得消費市場最先成為5G新通話的關注點。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4月,中國移動(600941.SH)率先發布了5G新通話系列產品,成為全球首個實現5G新通話試商用的電信運營商,為產業發展按下了啓動鍵;同期,中國聯通(600050.SH)與中國電信(601728.SH)緊密合作,率先完成了基於雙方共建共享5G網絡的5G新通話對接聯測,並在深圳、杭州等城市開通超清視頻語音通話服務,實現跨運營商間的互聯互通,加速了業務的普適性推廣;同年5月,中國聯通發佈 「清、安、智、炫」 八大5G新通信應用,啓動新通信平臺建設。
2023年,5G新通話進入網絡建設期。中國移動完成新通話一期網絡部署,支撐6項業務上線;同年,中國電信啓動核心網改造與終端適配,用戶規模逐步積累;中國聯通開始進行「視頻背景」「數字人通話」等業務的分省試點。
進入2025年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開始啓動運營商互聯互通測試規範,3GPP R18定義的技術架構已趨穩定。截至目前,國內主流品牌超80款機型支持新通話,用戶總數突破5000萬,形成 「標準、網絡、終端」 的完整產業鏈。
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認為,5G新通話作為一項新應用,重點還是依託產業標準與網絡基礎,在二者準備充足的基礎上,應用本身的推進和落地會比預想的更為順利。目前來看,5G新通話的前期部署已經做到了「萬事俱備」,進入規模化階段也屬「水到渠成」。
運營商成部署主力
在5G新通話攻堅用戶數量破億的行動中,承擔央企重責的三大運營商表現突出。對於其背後的原因,楊光認為,隨着傳統業務進入瓶頸,創新第二增長曲線成為運營商加碼5G新通話的直接動因。
有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5G新通話通過創新的交互體驗,可以將用戶吸引回原生通話入口,基於這些增強功能提供套餐升級或按次付費的增值服務,從而驅動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值的提升。運營商的商業模式將從單純的流量經營,轉向高品質、差異化的體驗經營。
同時,OTT業務的持續擠壓,也倒逼運營商尋求破局。運營商通過在VoNR音視頻通道外增設數據通道,可實現圖片、菜單、AR等多模態交互,重構政企服務入口。
華泰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在4G時代,運營商的話音業務僅能做到VoLTE(高清語音),功能單一,難以與OTT應用抗衡。而5G新通話基於VoNR(5G原生語音)和IMS數據通道(IMS DC),首次將數據流與語音/視頻流深度融合。這意味着通話不再只是聲音或影像的傳輸,而是變成了一個實時的、可交互的智能平臺。
記者瞭解到,以華為為代表的設備商目前不僅能夠提供VoNR/新通話的端到端方案,還在媒體處理、雲化核心與能力開放(API)上做了投入,降低了運營商部署與接入第三方服務的門檻。中國移動與華為的聯合試點與商用部署,展示了產學研用的聯合推動力,也為運營商提供了可複製的落地模板。這一生態基礎,無疑為運營商的投入決心增加了另一層信心來源。
隨着各項準備完善,我國5G新通話市場正在迅速擴大。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年初透露,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4000萬用戶訂購使用5G新通話業務。此外,支持用戶在通話過程中實時觸屏交互的交互類新通話業務,例如螢幕共享、內容分享、智能客服等,在2025年也會陸續啓動商用。
不過,面對2027年年底用戶規模破億的目標,挑戰也仍然存在。在2025年中國國際通信展期間,包括小米在內的終端廠商負責人直言,技術標準不統一成為5G新通話最突出的落地障礙。
此外,商業模式成為5G新通話的一大落地挑戰。楊光認為,5G新通話既要爭奪消費者市場,也要瞄準企業級場景。但當前計費、分潤與合作模式尚未形成行業通行的模板。運營商如何在與OTT、雲廠商、應用開發者的合作中分配收益,又如何制定既能吸引用戶又能覆蓋成本的資費策略,是5G新通話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國際研究機構Analysys Mason則更直接指出,若運營商無法提供差異化且易被市場接受的價值主張,OTT 的替代性服務仍將蠶食運營商的潛在收入。
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隨着「十四五」創新驅動政策的持續賦能,產業發展根基已不斷夯實。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政策標準處處長許明在2025年中國國際通信展期間指出的,政策引導下產業已協同制定10餘項行業及團體標準,覆蓋技術接口、安全防護等關鍵環節,為行業發展築牢底座。
放眼未來,隨着5G加速從基礎能力向價值服務躍遷,在政策持續指引與產業協同推動的雙重驅動下,5G新通話有望成為重要的實踐抓手,以其在應用場景中的創新突破,為「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和「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向縱深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