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電影裏的名詞,當它像水和電一樣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該如何讀懂人工智能的真正價值?10月16 日晚,2025 年廣州基層科普行動項目——科普助力「百千萬工程」暨新質生產力「AI·向未來」專場活動在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邀請中科智城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吳鴻博士作為主講嘉賓,中科智城國際合作總裁朱奕璇女士擔任主持。現場面向近400人名師生,線上通過廣東科技報、南方+、南沙科普、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和中科智城視頻號平臺同步直播,累計播放量超8萬人次,引發公衆對AI實際應用的熱烈討論,更讓「技術服務場景應用」理念深入人心,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注入科普活力。廣州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理事、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嚴明堂校長,黨總支林沛春副書記、王春強副校長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廣州市南沙區科學技術協會協辦,中科智城(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支持。作為 2025 年廣州基層科普行動「新質生產力系列」的重要場次,本次講座聚焦AI 的落地應用,拒絕「空談技術」,用真實案例展現人工智能如何成為推動城市治理與企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吳鴻:AI 不是「炫技工具」,而是如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資源」
「現在提到 AI,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豆包寫文案、AI生成圖片,但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吳鴻開場便打破了公衆對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他進一步提出,人工智能的真正價值,藏在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合裏,它應該像水電煤一樣支撐起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AI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名詞」,而是作為一種「基礎資源」,滲透進城市管理、城市服務、企業運營的每一個具體環節,解決真實問題、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價值。
路燈,作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不僅關係着城市夜間的通行安全,更串聯起居民生活的便利、街區的活力與城市公共服務的溫度。然而,傳統路燈管理模式長期面臨三大核心難題:第一,故障依賴人工巡檢,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還存在排查效率低、漏檢誤檢的問題;第二,市民主動上報故障的模式滯後性強,往往故障已影響生活許久才被處理,導致市民滿意度偏低;第三,傳統路燈監控系統高度依賴專家經驗,一旦核心人員變動,便面臨技術傳承斷層的風險。儘管目前部分地區嘗試通過光感監控、攝像頭識別、無人機巡檢等方式優化運維,但這些方案不僅會增加額外的硬件建設與維護成本,還易受惡劣天氣、複雜地形等外部環境影響,難以實現穩定高效的全週期管理。而這些長期困擾行業的痛點,恰恰是AI可以發揮的「主戰場」。
「我們能做這件事,不是靠‘突發奇想’,而是十幾年深耕行業的經驗和數據積累。」 吳鴻博士特別強調,中科智城團隊專注路燈領域十餘載,沉澱了海量的路燈運行數據,這些「獨家數據資產」構成了其他團隊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依託這份寶貴的數據基礎,他們團隊用工程化思維,創新性提出了路燈運維解決方案,並研發出國內首個AI路燈精準運維平臺。為了確保數據與技術的準確性,他們團隊開啓了「白加黑」的攻堅模式:白天在實驗室深耕科研、打磨算法,夜晚則驅車上路實地驗證、校準參數。2021 年,項目率先在南沙開展小範圍試點;2021至2024年間,團隊持續迭代優化策略、調整技術路線,不斷完善平臺性能。2025 年,他們團隊針對廣州市區5萬盞路燈開展大規模上路驗證,試點結果遠超預期:故障識別準確率從傳統專家經驗依賴下的70%,提升至 95.8%;查全率從30%提升至82.1%,更實現了對「零星熄燈」這類細微故障的精準識別。
這一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不僅大幅降低了路燈運維成本、提升了運營效率,更成為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難」問題的實用「利器」,為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了城市管理,AI在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同樣「立竿見影」。吳鴻博士提到,當前不少企業正被「知識管理與利用難」的困境所困擾:明明收藏了上百份工作文檔,需要時卻像大海撈針般無從查找;領導緊急要一份核心數據,員工翻遍硬盤、網盤仍一無所獲;企業的核心數據散落在郵件、Excel 表格、員工個人電腦及各類業務系統中,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不僅難以複用,更暗藏流失風險。
針對這些痛點,他們團隊創新性提出「本地化大模型+本地化知識庫」的解決方案 。通過自研鴻靈企業級AI知識庫,打通不同系統如釘釘、微信、飛書等分散異構數據,打破數據流通的壁壘;再通過積分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主動上傳知識文檔,共同搭建企業專屬的「知識寶庫」;最後依託大模型的強大能力,實現知識的精準檢索、智能問答、個性化生成企業晨報等,讓沉澱的知識真正 「活」起來。
此外,為進一步延伸服務價值,鴻靈還接入了智能體功能,可按需完成智能海報生成、簡歷評分、銷售策略指引、合同審查、軟件造價評估等多樣化任務,全方位提升企業辦公效率。企業知識資產是企業核心資產,為了從源頭保障企業數據安全,鴻靈通過數據分級分權管理,嚴格遵循「最小使用原則」,從源頭杜絕企業核心數據外泄,讓AI發揮最大效能。
AI的應用遠不止於此。未來,它還將滲透醫療、教育、家居等更多領域,從曾經的想象走進日常,更將逐步走入千家萬戶,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科技夥伴」,更將化作推動日常品質提升、加速社會效率變革的隱形力量。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其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個人的發展要與國家的需求和發展方向結合起來,2025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明確「知識—技能—思維—價值觀」四位一體培養目標,對小初高各階段均提出具體要求。正如吳鴻博士所言,應「小學玩中學,初中探原理,高中創未來」,推動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
「AI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我們必須保持積極且審慎的態度。面對人工智能熱潮,我們既要擁抱變化,看到它的潛力,但也要關注倫理,聚焦人本,讓技術真正服務於提升人類福祉」。吳鴻博士特別強調。
現場對話:AI向未來,聊透產品能力與教育規劃
在對話問答環節,主持人朱奕璇女士與吳鴻博士圍繞 「一款可用、好用的AI產品最核心的能力以及AI時代,父母如何為孩子的未來教育佈局」 等問題展開深度交流,既有對技術產品的專業剖析,也有對教育未來的溫情思考,引發了現場師生與線上觀衆的強烈共鳴。同學們也化身「AI 探索者」,提出「AI的出現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AI是否會取代人類、以及AI時代如何保證信息安全」等問題,吳鴻博士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用通俗的語言拆解複雜技術,點燃了年輕一代探索人工智能的興趣。
走進展廳:直觀感受人工智能場景創新
作為2025年廣州基層科普行動項目——科普助力「百千萬工程」暨新質生產力「AI・向未來」專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29日,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南沙實驗學校的100名高中生走進中科智城智慧城市展廳。活動以「展示+互動」 為核心形式,讓學生們近距離接觸智慧城市領域的AI應用成果,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新質生產力的科技魅力,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探索興趣與創新思維。
未來,中科智城將充分發揮AI領域專長,深耕新質生產力內容創作,讓前沿科技不再遙遠,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觸達大衆,真正實現科技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