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10月17日上午,「知乎崩了」毫無預兆地衝上微博熱搜,成了不少人當天打開手機的「開屏小意外」。
這次故障影響覆蓋全平臺,網頁端與移動端雙雙「罷工」。
用戶點擊問題後,要麼頁面卡在加載轉圈界面,始終刷不出答案;要麼直接彈出空白頁,連基本的內容框架都看不到。
更麻煩的是,部分賬號還觸發了異常退出,得反覆輸入密碼重新登入,才能勉強進行操作。
這波突如其來的故障,反倒讓許久沒刷過存在感的知乎,重新回到了大衆視野。
01
「摸魚神器」 崩了,網友反應太真實
面對這場「集體斷聯」,網友的反應堪稱「大型人間真實現場」。
有人先懷疑自己,以為是網絡出了岔子。
還有人誤以為手機欠費,趕緊充了話費,結果發現問題根本不在這。
更「硬核」的用戶直接把問題歸到手機上,連着重啓好幾次設備,直到刷到微博熱搜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我的問題,是知乎崩了!」
最着急的要數一羣「摸魚黨」,堪稱這場故障的「最大受害者」。
有學生吐槽:「我正上課呢,你崩了我看什麼?」
有打工人直言:「嚴重影響我‘摸魚’,正看得開心呢」
有人無奈調侃:「崩了一上午,沒魚摸了,你拿什麼賠?」
還有人急得反覆刷新,忍不住唸叨:「怎麼還沒修好?」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久未登入的用戶,專門重新下載了知乎 APP,只為親眼看看「知乎崩了」的盛況。
也有人好奇發問:「知乎現在還有很多人用嗎?」
直到上午10點,知乎客服才慢悠悠給出回應:「系統出現 bug,工程師正在緊急修復,建議您下午再嘗試登入。」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知乎今年首次宕機—— 此前7月23日、8月15日,平臺均發生過類似故障。
02
大核心業務全線下跌,首席技術官啱啱離職
事實上,這次服務器故障恰好發生在知乎發展的一個微妙時刻。當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深入觀察其近期業績表現,發現知乎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考驗。
首先是業績,2025年上半年,知乎交出了一份令人擔憂的成績單。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僅為14.4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3.7%。這一數字背後,是三大核心業務板塊的全線收縮。
作為營收支柱的付費會員業務首次出現下滑,收入同比下降7.1%,月訂閱會員數從1470萬降至1370萬,流失了100萬付費用戶。更令人擔憂的是營銷服務收入,同比暴跌37.8%至4.20億元,這既源於知乎主動優化低利潤率服務,也反映出平臺整體流量的疲軟態勢。
曾被寄予厚望的職業培訓業務同樣表現不佳,收入驟降43.87%至1.57億元,官方解釋為「戰略優化調整所致」。
回顧過往,知乎的收入下滑早有徵兆。2022年,雖然仍保持着兩位數營收增長,但增長率已開始放緩。進入2023年,增速進一步降至個位數。而到2024年,公司更是首次出現全年營收負增長,今年上半年的持續下滑只是這一趨勢的延續,儘管降幅有所收窄。
其次是利潤情況,與營收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知乎在2025年上半年按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實現了淨利潤6237.2萬元,並連續三個季度實現Non-GAAP盈利。表面看,這是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細究其盈利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幅降本。
數據顯示,公司總營運開支同比下降30.9%,其中銷售費用6.47億元,同比下滑27.72%;研發費用2.88億元,同比下滑29.29%;管理費用1.08億元,同比下滑47.61%,均顯著縮減。
這種「以利潤換規模」的策略雖然短期內美化了報表,但其長期可持續性令人懷疑。一旦成本壓縮接近極限,而營收未能回暖,盈利局面可能難以維持。
更深層次的擔憂在於,過度壓縮成本可能損害公司的長期競爭力。特別是在研發投入上的縮減,不僅會影響產品創新,還可能影響平臺的技術穩定,這不禁讓人懷疑,「知乎崩了」的事件是否正是技術投入不足、積累問題爆發的一個縮影。
值得關注的是,在公司戰略調整和財務表現承壓的背景下,知乎的高管團隊,尤其是技術核心,也發生了重要變動。2025年9月30日,首席技術官(CTO)孫斌因個人原因辭任,且公司未立即任命繼任者。
這一人事變動發生在知乎全力押注AI戰略的關鍵時期,顯得尤為敏感。技術領路人的不穩定,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戰略的連貫性和執行力。在各大平臺都在加速AI佈局的當下,CTO職位的空缺無疑會給知乎的技術路線圖帶來不確定性。
事實上,「知乎崩了」的熱搜事件與技術核心的離職相隔不遠,這不禁讓人聯想:高管的變動是否已經影響到團隊穩定和技術維護?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因成本控制而受到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管理層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