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大戰降溫後,聊聊巨頭們的「護城河」

藍鯨財經
10/20

文|摩根商研所

外賣大戰之初,不少人聊到美團的護城河問題,如今隨着補貼力度的持續縮小,外賣大戰逐漸熄火,我們也能好好審視下這次的戰果了。

據電商頭條消息,趨於平穩的9月份,美團日均單量約9000萬左右,淘寶閃購日均單量約7500萬左右。

而在此之前,2024年美團外賣日均單量大約在7000萬左右,市場總單量大約在1億單左右,也就是說這場補貼戰爭打下來,美團不僅沒失地,反而越打越強了。

阿里呢,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市場份額,外賣的蛋糕做大了,本地生活的入口也打開了,即時零售的消費習慣也打出來了不少,一場廝殺最終變成了共贏。

事後諸葛亮來看,美團的護城河不僅有,而且夠深,巨頭們的生態,不是一場短期補貼就能打散的。

也藉此,聊聊巨頭們的護城河。

一、巨頭的壁壘:用戶習慣、生態規模與資源優勢

巴菲特在投資時將護城河的地位提得很高:「就投資一家企業而言,關鍵不在於其所在的行業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也不在於企業取得多大的增長,而在於‘護城河’有多深。」

而巨頭之所以是巨頭,就在於其長期持有的難以被對手模仿和超越的競爭優勢,這種「抗擊打性」就是巴菲特最喜歡強調的護城河。

這種無形資產可以是牢固的用戶習慣,可以是規模化的聚合服務,也可以是獨特的資源技術。

用戶習慣是巨頭們最基礎,也是最難養成的護城河生態。

在今年二季度財報發佈之初,美團口碑利潤遭受打擊的時候,我們就談論過想要探究美團的護城河,頂着補貼時期的利潤問題沒有意義,要看補貼停止後,美團的用戶留存。

事實證明,拋去補貼後美團依然有着強大的「用戶習慣」,展現了其競爭的耐久力。

這方面與美團較為相似的巨頭還有滴滴。外賣解決的是「喫」的需求,打車解決的是「行」的需求,牢牢領跑出行領域的滴滴,在用戶消費習慣上也有着極為深邃的護城河。

用戶選擇使用一個平臺的原因有很多,推廣多、補貼多等,但讓一個用戶形成習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好用。

好用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實為不易。

像滴滴想要讓用戶覺得好用,需要的不僅是龐大的司機團隊、強大的算法技術、細緻的服務設計,還要儘可能壓縮成本,給出一個用戶滿意的價格,

下雨天運力緊張的時候,怎麼樣才能最合理規劃訂單分配?壓縮成本的時候,又如何找到那個讓司機和顧客都滿意的價格區間?

此外,這種服務還要經年累月地持續保持領先,纔可能觸達用戶心智,形成消費慣性,最終固化為在打車領域的用戶習慣。

滴滴就是在強大的算法實力下,最大化多邊利益,它需要對雙邊夥伴產生價值和吸引力,並建立起符合其定位的平臺分工與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保證各方有利可圖。

前不久滴滴司機的座談會上,一位孫姓司機直言道:「大家關心的是今天跑了多少小時,拉了多少錢。相同的時間,收入能變多,我就擁護你。」

司機們的需求很簡單很直白,他們永遠支持給他們帶來切實利益增長的那一方。

網上從來不缺乏吐槽巨頭們服務、價格的評論,但沉默的大多數依然選擇成為他們忠實的用戶,因為你真的很難找到比他們更好用的服務。不斷增長的單量數據,纔是真正的戰線。

這種用戶習慣的護城河很難被短期補貼所取代,背後的風控、客服、管理能力是無數實戰打磨出來的,龐大的服務數據也為巨頭們的算法與AI模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讓護城河活水不斷。

規模化的聚合服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阿里。

阿里的護城河是巴菲特最喜歡的那一類,即「動態加固和拓寬的護城河」。評價阿里的護城河,就不能侷限在一個行業與服務上,而是綜合性的規模化生態。

如今看阿里電商、物流、支付、出行、外賣、內容、AI、雲計算等,彷彿一切消費都有它的身影,這些年不斷地進行版圖擴張。

但阿里的擴張不只是版圖上擴張,而是打下一個領地,就要將這部分資源整合進自己的生態之中,這些各領域的規模化生態串聯起來,就成為阿里巴巴當下最深層次的護城河。

其實單一看很多阿里旗下的品牌單獨的護城河沒那麼深,比如當下比較火的高德地圖。

高德地圖也在做打車,但聚合打車和滴滴、曹操這些打車平臺不是一個思維,高德這類聚合打車平臺的本質是流量生意,做的是流量服務。

也因此高德的打車就很難形成滴滴那樣的護城河生態,但把這份流量放進阿里生態中,價值就不一樣了。

掃街榜對阿里本地生活生態的價值可以說是巨大的,為其大消費平臺一直難以攻破的到店業態提供了入口。

像阿里這樣的規模化巨頭,它們並不追求所有業務都盈利,而是在整體上達到生態生產效率的提升。

也因此巨頭們可以根據市場環境動態調整經營戰略,適合盈利的賺錢、適合流量的引流、適合發展的投入,內部生態循環向上。

就像這次外賣大戰,如果阿里沒有這麼多年給餓了麼的持續輸血,今年淘寶閃購也難上桌下注。

獨特的資源技術方面,不得不聊一下拼多多,畢竟價格資源,也是資源。

拼多多購物模式下,這些各色的商品帶着低價向你「撞」來,它就是以很直白的價格擺在那,讓你看見,讓你心動

拼多多激活了縣域製造能力與村域經濟,跳過了分銷、品牌商、推廣費,從工廠/農田直達消費者。

砍一刀的遊戲社交模式其實很好用,在獲客成本逐漸拔高的時期,拼多多的遊戲式社交裂變不僅能用最低的成本拿到垂直流量,也能通過社交的形式將零散的消費需求整合成規模,在議價權上更有優勢。

而低價與流量背後,是拼多多對效率的詮釋。

拼多多成立的2015年,正是中國低線城市「觸網」的關鍵年份。2015年6月快手用戶數量破億,而短短八個月時間,2016 年 2 月快手用戶數量從 1 億漲到 3 億。

在當時拼多多抓住了這一趨勢,握了效率的生死線,簡單粗暴地壓縮了中間過程,用出廠價打最直接的價格敏感牌。

拼多多這套打法跟當下的直播帶貨有些類似,都是直接對接生產源頭取得的價格優勢,只不過這玩法它十年前就在用了。

而為了維持這份獨特的價格資源,拼多多至今仍在深挖。

拼多多今年的最大動作就是千億扶持商家端,甚至不惜為此斷掉自己利潤高增長的「奇蹟」。

外賣補貼大戰好歹是對外的競爭,而拼多多是主動降速去補貼商家,為的就是能確保未來一段時間能持續保持自己在商家端的價格優勢。

巨頭們的護城河特色各異,但都經歷了用戶的檢驗,它們用時間證明了領跑者的底蘊。

二、AI時代下,喫盡紅利的仍然是巨頭們

雖然巨頭憑藉強大的護城河難以被撼動,但小微獨角獸也有自己的生長空間。

比如說DeepSeek。

2024年底DeepSeek的破圈可謂是掀起了AI元年的序幕,而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DeepSeek成立於2023年6月,也就是說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名震全球。

新技術、新模式下,還有不小的空間可以被挖掘,在拼多多崛起之前,很多人也認為電商格局就是阿里與京東的較量。

但即使是「全民接入」的DeepSeek,也經歷過被騰訊元寶反超的情況。

2025年2月份,DeepSeek-R1風靡全球后變得非常卡,這也能理解,畢竟不是大廠,服務器能力有限,短時間難以承擔巨大的訪問壓力。

彼時騰訊元寶還處於200名開外的「小透明」。但從2月13日起,騰訊元寶接連的更新中接入DeepSeek-R1 671B滿血版,並加入騰訊混元自研推理模型T1作為DeepSeek的補充。

做用戶產品,騰訊是專業的,強大的服務器能力與鋪天蓋地的宣發能力,讓騰訊元寶在3月3日反超DeepSeek,成為蘋果應用商店下載排行榜上免費APP的第一。

巨頭的生態能力,還是太強了,在字節跳動的流量與技術加持下,DeepSeek活躍用戶也沒能一直領先下去。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5年8月份,豆包月活躍用戶規模超越DeepSeek,登上中國原生AI App月活榜第一。

如今毫無疑問是AI時代,縱觀AI的行業發展中,喫盡紅利的仍然是各巨頭們。

寒武紀一飛沖天的背後,百度股價創下2023年10月以來的新高,阿里也緊跟着持續大漲,騰訊控股市值也在時隔3年重回6萬億港元。

在垂直獨角獸們發力的時候,巨頭們已經在AI領域深耕多年,在阿里的3800億戰略下,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8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騰訊則是直接將三大主業的業務提升歸功於AI。

甚至反直覺的是,拼多多也是個技術驅動的公司。

2024年,拼多多研發投入127億元,其員工組成中,產品研發人員佔比高達38%,這是很多科創型公司都達不到的。

而AI的另一大分類自動駕駛,領跑的也是巨頭們。

百度的蘿蔔快跑早已經不滿足只在武漢成為招牌,在今年下半年就宣佈與Uber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並計劃將數千輛無人駕駛汽車,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

滴滴自動駕駛也於10月11日宣佈獲得D輪孖展,孖展總額20億元,用於推動L4自動駕駛應用落地。

從2019年至今,滴滴自動駕駛已獲得數輪孖展,加上此次D輪,累計孖展已超130億元。量產Robotaxi車型計劃2025年底量產交付,並將於2026年在廣州、北京等局部區域開啓投放。

資本總是會不斷朝着高回報的地方衝刺,巨頭們的規模化優勢與資金優勢很難被撼動,

巴菲特喜歡強調護城河,喜歡強調經濟性商譽,本質上就是這些有着強大生態與護城河的巨頭們往往有着高ROIC(資金回報率),它們可能不經常在爆發期,但當某個風口與變革出現時,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而且巨頭的價值還在於它們的生態運營中,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增量。

前段時間外賣大戰的時候,我在一家店裏排隊買喝的,期間除了吧檯數量驚人的飲品,進出取餐的紅黃藍外賣小哥身影外,還有一位年紀不小的阿姨來拿自己的「自取」訂單。

一般而言,奶茶店看到這類身影大多是陪着孫子孫女買喝的,但這位阿姨卻是買來自己喝。出於好奇閒聊了兩句,按這位阿姨的說法,還是她小孫女教給她怎麼點的,自取不用配送費,遛彎到此,順便買來嚐嚐。

想必如果不是補貼大戰,這杯檸檬水應該是阿姨自己泡的茶或者開水,但補貼下,原本不是奶茶店核心消費羣體的阿姨,也願意花上1.9元嚐嚐年輕人喜歡的味道。

此前很多人談論補貼戰下,平臺在虧損補貼,商家利潤也被壓得很低,但換個思路想一想,沒有補貼與優惠券,可能這筆訂單壓根就不會出現,收益為零。

前不久各地都有五星級酒店擺攤的情況出現,它們的價格也不貴,這也是在生意不好的情況下,將閒置的店員勞動力調動起來,清清食材庫存,少賺也比閒着強。

巨頭們的價值永遠在於為平臺的多邊創造增量,也因此當喧囂的補貼戰告一段落,真正留存下來的,是用戶用腳投票的習慣,是環環相扣的生態協同,是難以複製的資源優勢。

這或許就是巴菲特眼中,那門「好生意」最迷人的樣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