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螞蟻集團宣佈整合搜索、廣告、推薦(簡稱「搜廣推」)團隊,成立全新的AIRS部門,旨在以AI技術全面接管內容生態,從短視頻、直播到短劇分發,實現內容生產到用戶觸達的全鏈路智能化。
這一動作被視為螞蟻集團「AI First」戰略的深化落地,但面臨大模型領域激烈競逐、關鍵人才流失與C端應用體驗的諸多問題,螞蟻集團AI要「出挑」,路仍然很長。
C端應用未出圈
AIRS部門的成立是螞蟻集團在AI技術積累後的必然選擇。
目前,內容行業競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化,短視頻、短劇、直播等內容形態已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傳統金融科技平臺要低成本獲取用戶流量,必須找到切入內容賽道的差異化路徑。
據悉,AIRS將依託螞蟻已實現百萬級QPS(Queries per second,每秒查詢率)峯值流量承載能力的自研推薦平臺Arec及大模型能力,打通技術與業務壁壘。
此前,螞蟻集團CEO韓歆毅早在5月底的內部技術日上便強調,螞蟻的目標並非成為「全球最領先的大模型公司」,而是聚焦AI應用側,利用基礎模型技術強化服務能力。此次AIRS部門的成立,正是螞蟻將AI技術下沉至內容場景,試圖在支付寶生態內構建「支付+內容」雙輪驅動的新增長極。
然而,這一轉型挑戰不小,B端「順風順水」的螞蟻,在C端用戶上,卻一直有點「水土不服」。
儘管螞蟻在B端AI技術輸出上屢有突破,如9月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數字螞力推出的「AI數字員工團隊」,可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約70%的人效,降低35%的運營成本,並大幅提高業務轉化率;在數字螞力的電商客戶實踐中,也已幫助電商客戶提升10%的GMV(商品交易總量)。
但螞蟻AI的C端應用對用戶來說難言「存在感」,如智能助手「支小寶」被小紅書用戶吐槽「難用」。截至2024年8月,支小寶服務用戶超4300萬,但活躍度增長緩慢,難以匹配投入成本。其他像是AI金融管家螞小財、AI健康管家等應用,反響亦未出圈。
6月16日,螞蟻還上線了醫療健康AI應用AQ,但該應用在用戶口碑中評分也不高。如在OPPO應用商店上,截至發稿,AQ擁有1202萬次安裝,但評分僅2.5分(5分制)。
這種「技術領先與體驗滯後」的矛盾,是螞蟻在AI商業化路徑上的亟需解決的問題。而螞蟻的AI應用在C端屢遭詬病,核心原因在於技術能力與場景需求的錯位。
螞蟻集團寄予厚望的百靈模型,雖在數學、代碼等硬核任務上領先,但生活服務場景需更強的上下文理解和多輪對話能力,而螞蟻缺乏類似DeepSeek的通用性優化。比如支小寶在支付寶內僅為功能插件,未與支付、金融等核心業務深度打通,導致「AI+場景」割裂。相較之下,微信小程序通過輕量化集成更易觸達用戶。
大模型路線搖擺
百靈大模型家族是螞蟻的AI技術底座核心,包括Ling系列(基礎語言模型)、Ring系列(推理模型)和Ming系列(多模態模型)等。
9月至10月,螞蟻密集開源多款模型。
其中還包括兩款萬億參數模型——Ling-1T和Ring-1T-preview,在多項基準測試中表現亮眼。Ling-1T在代碼生成和數學推理任務上超越DeepSeek-V3.1-Terminus;Ring-1T-preview則在自然語言推理中逼近GPT-5,圖靈獎得主Yann LeCun(楊立昆)甚至讚好並評論「Impressive(了不起)」,有網友還表示:「LeCun 願意給LLM(大模型)說句好話不容易」。10月14日,基於Ring-1T-preview,螞蟻正式推出Ring-1T並全面開源。
這一系列密集的模型開源動作被業界解讀為「技術平權」嘗試,意在通過開放生態吸引開發者,彌補自身應用生態的不足。
但同期,其他大模型廠商動作也不小。
九月下旬,阿里巴巴(09988.HK,以下稱「阿里」)發佈以Qwen3-Max為代表的開源「全家桶」;九月末,DeepSeek和Anthropic瞄準真實編程場景,分別發佈了DeepSeek V3.2-Exp 和Claude Sonnet 4.5,此外,智譜發佈GLM-4.6,目標衝擊國內最強代碼模型。
但在大模型C端應用上,與行業頭部玩家相比,螞蟻仍存差距。螞蟻百靈模型雖在參數規模上躋身「萬億俱樂部」,但商業化落地規模遠不及對手。DeepSeek通過開源引爆全球開發者生態,各家大廠AI應用App紛紛接入DeepSeek,豆包更是緊靠字節系的各個爆款應用,而螞蟻的模型至今未出現現象級應用。
更關鍵的是,螞蟻在技術路線上幾經搖擺。
2023年,螞蟻曾因通義千問技術成熟而選擇合作,後又強行切換至自研百靈模型,被內部質疑為「完成KPI」。這種搖擺削弱了技術聚焦,導致資源分散。
此外,螞蟻萬億參數模型需高昂算力成本,而螞蟻試圖通過MoE(混合專家模型)架構降低能耗,但模型壓縮仍以犧牲推理速度為代價。反觀DeepSeek,其以更低參數實現更高效率,更適配C端高頻場景。
組織架構路不同
人才流失是螞蟻AI戰略的另一大隱憂。
2025年2月,螞蟻集團副總裁、金融大模型負責人王曉航(花名「達杭」)離職,隨後7月29日,中國平安(601318.SH)公告稱,王曉航正式出任平安集團CTO。4月,螞蟻的百靈大模型核心負責人、副總裁徐鵬(花名「無改」)離職。二人均曾主導螞蟻大模型研發,而他們離職的背後是螞蟻對AI業務的重塑。
2024年12月,螞蟻曾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王曉航從財保事業羣CTO調任至螞蟻國際事業羣,脫離核心AI業務;徐鵬則被調至螞蟻技術研究院美國分院,失去對百靈模型的直接掌控權。據《妙投》,這一調整被視為王曉航負責的金融大模型與百靈大模型競爭失敗、百靈商業化不及預期的信號。
王曉航在離職前曾公開表示「金融大模型正重塑產業全鏈路」,而徐鵬領導的螞蟻AI精英部門NextEvo——該部門承擔螞蟻集團AI的所有核心技術研發,包括百靈大模型,雖開源了DLRover等工具,但百靈模型的規模化商用始終未見突破。
人才出走也能體現出螞蟻在AI戰略上的糾結。
一方面重金投入自研模型,另一方面又難以割捨外部成熟技術。韓歆毅雖表態「堅定探索AGI(通用人工智能)」,並以應用為突破口,但螞蟻對百靈模型的商業化預期過高,而實際落地效果有限。
更早些的2024年3月,韓歆毅由螞蟻CFO出任總裁,螞蟻全力推進「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同時,螞蟻集團「一拆四」,新成立的螞蟻國際、OceanBase、螞蟻數科,分別設立董事會,面向市場獨立運營。
2025年3月正式接任CEO後,韓歆毅進一步設立了AGI部門,由螞蟻集團CTO何徵宇直接負責,專攻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也正是在AGI部門成立前後,王曉航與徐鵬先後去職。
如今面對挑戰,螞蟻的AI First戰略也正轉向「應用+硬件」雙線突圍。
在應用側,螞蟻可通過AIRS部門強化內容生態,同時依託「百寶箱」智能體平臺,允許開發者基於開源模型構建應用;在硬件側,螞蟻成立靈波科技,佈局具身智能機器人,並投資AI眼鏡,以及昕原半導體等芯片企業,試圖從支付終端向AI硬件延伸。
韓歆毅指出,螞蟻的未來在於「AI世界的支付與基礎能力」。但分拆太多、螞蟻的流量也難免被分流。螞蟻集團AI應用要想再形成支付寶級的流量入口,阿里電商、餓了麼、飛豬等的整合一體化,可能是現成的案例。
面對阿里系內技術背景高管出任CEO、而螞蟻財務背景接掌CEO的不同,螞蟻集團能找到AI時代的新路嗎?或者,至少在螞蟻集團看來,AI並沒有比上市更重要。
(文章來源:財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