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入局!COC產業要變天?

中國化工信息週刊
10/23

關鍵詞 |中石化COC

2537字 | 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近日,中石化(天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環烯烴共聚物(COC)裝置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備案。建設內容包括850噸/年降冰片烯單元和1000噸/年COC單元,預計COC產能為1000噸/年。

隨着消費電子、新能源車等下游產業鏈向國內轉移,手機鏡頭、車載鏡頭和AR/VR設備等新興應用領域快速發展,光學領域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為COC材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COC:被日企壟斷的 「黃金材料」

作為近年崛起、具有高附加值的熱塑性工程塑料,COC的優勢幾乎戳中了高端製造的核心需求:一是光學性能頂尖,其光透過率堪比PMMA(有機玻璃),可廣泛應用於光學領域(如手機鏡頭、車載鏡頭、AR/VR設備等);二是化學穩定性優異,低吸水率可使其在潮溼環境下不變形,同時,其還耐高低溫、耐化學腐蝕,能承受高能射線滅菌,可完美適配醫療領域(如預灌封注射器和藥用容器等);三是加工性靈活,COC可熱成型、易粘接,可適用於從微量滴定板到5G 設備天線等多個高精尖領域。

COC材料產業鏈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雜誌

但這樣的「化工黃金材料」,長期被日本企業牢牢掌控。當前,在全球COC的市場中,日本企業仍佔據主導地位,主要玩家包括瑞翁(產能47600噸,2028上半年新工廠竣工後,預計總產能將增至約54000噸/年)、寶理塑料(產能35000噸/年,還有2026年4月德國薩克森 - 安哈爾特州第2工廠將投產)、三井化學(產能6400噸/年)、JSR(合成橡膠產能5000噸/年),這四家日企幾乎包攬全部產能,且在光學、醫療等高端領域形成技術壁壘——我國作為全球最大COC 消費國(2024年全球COC產業的消費量約為9萬噸,我國佔比36% ),此前近 90% 的需求依賴進口,光學領域 55.4% 的用量更是嚴重受制於外。

2024年全球COC消費地域分佈與我國消費結構佔比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雜誌

國內突破背後:曾被三大瓶頸制約

近年來,隨着政策扶持、研發和投資的力度加大,國內已經有阿科力、拓烯科技、遼寧魯華泓錦、金髮科技萬華化學、蓋豐新材料、盛虹石化、國家能源集團等多家公司,從單體、聚合小試、工業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阿科力:6月30日,阿科力年產2萬噸脂肪胺擴建項目與年產1萬噸高透光材料新建項目(二期,年產5000噸高透光材料)正式進入生產階段,且已成功產出合格產品;8月29日,阿科力與無錫大誠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署《環烯烴聚合物(COC)購銷合同》,向其出售一批醫藥級粒料「環烯烴共聚物(COC)」,交易金額為260萬元。

●拓烯科技:6月,拓烯科技衢州三期基地成功摘地,拓烯科技一期3000噸特種環烯烴共聚物(SOOC®拓美特®)於2023年11月30日成功投產,目前已經實現滿產滿銷,成功應用於超20家頭部企業產品。二期年產7000噸COC項目順利實現中交,其COC總產能達到1萬噸/年,配套共聚環烯烴單體6000噸/年。

●魯華泓錦:2024 年1月底,遼寧魯華泓錦COC 裝置一次性投產成功。一期項目已實現年產聚異戊二烯膠乳2000噸、水性樹脂乳液500噸、COC 500噸、降冰片烯(NBE)1000噸等,截至2025年1—2月份,已實現生產聚異戊二烯橡膠膠乳40.55噸、COC48噸,產值達601.65萬元。據悉,二期項目規劃建設萬噸級聚異戊二烯膠乳裝置和COC裝置,產能將進一步提升。

●此外,還有萬華化學已發佈COP/COC WANCOP™品牌產品;金髮科技80噸/年COC中試裝置已於2023年9月順利投產;國家能源集團化工公司乙烯-雙環戊二烯制COC技術開發採購計劃今年7月進行了公示;蓋豐新材料創業板IPO募資13797.30萬元,擬建設500噸降冰片烯、500噸環烯烴聚合物項目;盛虹石化全資子公司800噸/年多環烯烴開發技術中試項目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獲批。

近年國內企業逐漸取得的一系列進展,使我國跨越了長期制約 COC 產業發展的三大難關:一是技術壟斷難破,環烯烴單體制備、茂金屬催化劑篩選是COC 生產的 「兩大核心」,前者僅日企掌握成熟工藝,後者被稱為 「催化劑產業的皇冠」,完整技術體系(主催化劑 + 助催化劑 + 載體)長期被封鎖;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上游石油原料(乙烯、丙烯)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大,關鍵原料降冰片烯又被日企壟斷,再加上生產工藝複雜、設備投入巨高,國內企業此前很難形成規模效應;三是產業鏈協同弱:上游原料、中游生產、下游應用各環節信息不通、合作鬆散,比如下游醫療企業需要的特種COC,國內中游企業難以快速響應,只能依賴進口。

從 「跟跑」到「並跑」:全球 COC 產業要變天?

但國內技術突破只是開始,要真正改寫全球格局,還需沿着「政策 + 技術 + 產業鏈」 的路徑持續發力 —— 這也是全球 COC 產業發展的共同方向:

首先,政策要 「精準託底」:參考日本將COC 納入《產業發展戰略》重點領域、美國用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科研的做法,國內可加大基礎研究專項資金投入,針對 COC 企業出臺研發設備減稅、孖展貼息等政策,降低創新成本;

其次,技術要 「產學研聯動」:企業可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重點攻關降冰片烯低成本合成、茂金屬催化劑性能優化等難題,同時合理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後形成自主成果;

再次,產業鏈要 「抱團發展」:推動龍頭企業打通「原料 -生產-應用」 環節 —— 比如上游原料企業穩定供應降冰片烯,中游企業根據下游需求定製產品,下游光學、醫療企業提前反饋技術需求,形成 「協同創新」 生態;

此外,市場要「多元拓展」:除了傳統的手機、醫療領域,可重點探索 COC 在新能源汽車(車載顯示)、5G 通信(天線罩)、航空航天(輕量化部件)等新場景的應用,同時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打造國產 COC 品牌。

最後,COC 產業還要兼顧 「綠色發展」—— 比如研發環保型催化劑減少三廢排放,建立材料回收體系,甚至探索可降解 COC,這既是全球產業趨勢,也是國內企業實現 「彎道超車」 的新機會。

預計到2025 年底,全球COC 消費量將增長至11.85 萬噸,同比增長24%。這款「黃金材料」的競爭,早已不是單一企業的較量,而是產業鏈、創新力、綠色化的綜合比拼。對國內化工企業而言,打破壟斷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值得整個行業持續探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