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未來--一場「人造太陽」競賽正上演

華爾街見聞
昨天

一場由AI引發的能源需求風暴,正在將核能重新推向全球舞臺的中心。

追風交易臺消息,10月20日,摩根大通亞太分析師團隊研報指出,科技巨頭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擁抱核電,特別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以滿足其數據中心失控的電力需求。

與此同時,一場旨在創造「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技術競賽正在美國等創新中心激烈上演,這預示着全球能源轉型正迎來關鍵時刻。研報指出,這場變革不僅限於傳統的核電站,而是延伸至兩個關鍵賽道:

  • 其一是滿足當前AI電力缺口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及相關供應鏈,這為韓國、日本等擁有成熟技術和製造能力的國家帶來巨大機遇。

  • 其二是代表未來的核聚變技術,由美國私營部門主導的技術突破正吸引着鉅額資本,有望在未來十年內重新定義全球能源格局。

分析師認為,這意味着從上游的鈾礦,到中游的設備製造,再到下游的創新技術,整個核能價值鏈都蘊藏着巨大的結構性投資機會。

核能成為AI的「心臟」

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能源版圖,AI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已成為清潔、可靠電力的核心驅動力。

報告指出,科技巨頭面臨着滿足急劇增長的電力需求和兌現自身「淨零」承諾的雙重壓力。這使得零排放、高穩定性的核能,特別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成為它們的理想選擇。

數據顯示,自2024年10月以來,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運營商已簽署了超過23吉瓦的新核電項目。今年9月,微軟成為首家加入世界核能協會的全球科技公司,更是標誌着科技與核能戰略結盟新時代的到來。

報告指出,美國已將其2050年的核電裝機容量目標提升至400吉瓦,這預示着未來可能需要高達約6000億美元的投資

(2030年及以後的核電裝機容量預測,單位:吉瓦)

亞馬遜谷歌,科技公司正通過直接投資、電力採購協議(PPA)等多種方式,深度介入核能領域,成為推動核能復興的關鍵力量。

終極能源競賽,一場「人造太陽」的革命

如果說核裂變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是解決當前能源焦慮的「現實解」,那麼核聚變則是通往能源未來的「終極解」。

核聚變的燃料幾乎取之不盡(來自海水),無長期放射性廢料,也沒有傳統核裂變反應堆的熔燬風險

(主要發電技術的對比)

在對44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中,大多數人認為,首座能夠實現足夠高效率、從而具備商業可行性的核聚變反應堆有望在2036年至2040年間投入運行。

(第一座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聚變反應堆,具備商業可行性的時間預期)

不過摩根大通對此表示質疑,認為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在技術挑戰方面,大多數受訪者指出了諸如核聚變能的效率、資金支持以及氚的自我供應能力等問題。

(到2030年,核聚變能源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報告指出,高溫超導(HTS)技術的突破是核聚變能源競賽的關鍵。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液氦溫度下運行,而這對於一種以產生熱量為主要功能的裝置來說顯然是個問題。

高溫超導體的發展,尤其是稀土鋇銅氧化物(REBCO)帶材的商業化進程的加快,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多家初創公司正抓住這一機遇,迅速朝着實現商業化的聚變能源目標邁進。報告強調了幾個關鍵進展:

  • 谷歌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簽訂了電力購買協議,計劃購買其首座商用聚變電站200兆瓦的電力。這是商業世界對聚變能源投下的最重要的一張信任票。

  • 美國的初創公司正在吸引鉅額投資。行業總投資額已達到97億美元,僅去年一年就籌集了26億美元。TAE Technologies 已累計孖展超過12億美元,而由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支持的 Helion Energy 則獲得了5億美元的投資,並承諾在達成技術里程碑後再追加17億美元。

這些由私營企業推動的突破,正在將核聚變從遙遠的科學概念,轉變為一個具有明確商業化路徑和巨大投資潛力的前沿領域。

亞太供應鏈的戰略機遇

隨着美國等發達市場核能復興勢頭增強,以及行業向核聚變轉型,擁有成熟製造能力和成本優勢的亞太供應鏈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報告特別強調了韓國設備供應商的突出優勢。

韓國企業以其專業知識、具備成本競爭力的出口能力以及在阿聯酋Barakah核電站等項目上成功的交付記錄而著稱。

在全球市場尋求多元化、可靠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時,韓國企業有望在發達市場的核電覆興和SMR設備需求增長中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日本的供應商也準備好迎接新的機遇。

隨着日本國內重啓核反應堆的計劃穩步推進,其目標是在2040財年將核電佔比提升至約20%,像IHI(7013 JP)這樣的公司將從國內重啓和設備訂單中受益。

此外,日本企業也參與了多個國際SMR項目的設計與價值鏈合作,使其能夠在全球核能技術轉型中佔據一席之地。

亞太地區在全球新建反應堆中的主導地位也十分穩固,佔2025年全球計劃建造新反應堆的69%。具體來看:

  • 印度的雄心尤為突出,其目標是將核電裝機容量從目前的8.8GW,到2031-32年提升至23GW,並設定了到2047年達到100GW的宏偉藍圖。

  • 日本的《第七次戰略能源計劃》確認,到2040財年,核電在電力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約20%,這意味着多個現有反應堆的重啓將有序進行。

  • 韓國的第11次基本計劃提案旨在將核電佔比提升至35%以上。儘管存在一些政治風險的討論,但由於電價上漲,公衆對核能的支持情緒已變得更加有利。

(正在建設的核反應堆,10月25日與9月24日、6月23日的對比情況)

整體來看,區域內強大的價值鏈和堅定的監管承諾,正驅動亞太地區在全球核電建設領域持續領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