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週刊微博
機器人板塊領先大市的市場表現、相關主題ETF規模的顯著放大,以及人形機器人處於量產前夕的展望,使得公募等機構近期加大了對該板塊的調研力度。從調研內容上看,其注意力已然從故事轉向訂單,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及人形機器人是焦點。
易強/文
2025年以來,機器人主題ETF資金流入顯著。數據顯示,三季度該類產品規模增量超過300億元,增幅超過1.30倍,遠超股票ETF整體增幅。
資金湧入的背後,是機器人產業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及量產有望等多重利好下的快速發展。
公募券商等機構的調研頻次也隨之攀升。與機器人板塊緊密相關的機械設備行業(申萬一級行業分類)成為9月最受關注的行業,匯川技術、中控技術等核心企業被頻繁造訪。
從上市公司發佈的公告來看,公募等機構的調研焦點已經從「實驗室故事」轉向「生產線訂單」,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與人形機器人成為重點。
與此同時,特斯拉Optimus量產計劃的推遲也在提醒投資者:機器人產業前景廣闊,但是,面對估值高企、技術瓶頸、盈利兌現等問題,仍需保持耐心與審慎。
機器人ETF資金流入明顯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三季度機器人主題ETF資金流入跡象明顯,期末跟蹤中證機器人及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的ETF——市場僅有的兩種機器人主題ETF——規模分別為375億元及194億元,分別較上半年末增長68.68%及784.33%。
上述兩種指數略有不同。前者有73只成分股,前三大成分股是匯川技術、科大訊飛及石頭科技,後者有50只成分股,前三大成分股是雙環傳動、科沃斯及石頭科技。二者有35只成分股重合。
整體而言,上述兩種機器人主題ETF三季度規模增量325億元,增幅132.85%,遠超股票ETF同期增幅,後者同期增幅21.86%。
從產品成立時間來看,截至三季度末,市場上已有的13只機器人主題ETF中,有6只成立於2025年,2只成立於2024年,2只成立於2023年,3只成立於2021年。
成立於2025年的6只產品中,有4只成立於三季度,分別來自鵬華、南方、招商及富國基金,期末產品規模分別為8.58億元、14.08億元、15.16億元及26.59億元,合計64.42億元。
從三季度成立的4只產品來看,個人投資者是機器人主題ETF最踊躍的認購者,鵬華機器人ETF、南方機器人ETF、招商機器人產業ETF及富國機器人ETF上市前個人投資者所持份額佔比分別為95.28%、90.95%、99.82%及97.30%。
從年前成立的7只機器人主題ETF來看,上半年機構投資者申購力度有所加強。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末其所持份額較年初增加669.96億份,增幅2.42倍。同期,機構投資者所持份額佔比由35.32%升至35.54%。
數據同時顯示,險資是申購的主力。
以華夏機器人ETF為例,其第一大持有人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上半年末持有12.90億份,較年初增加7.34億份,增幅1.32倍。同期,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及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所持份額分別增加7800萬份和5279萬份,期末分別是第五及第六大持有人。
明顯強於大市的行情是導致資金流入機器人主題ETF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中證機器人及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2025年以來漲幅分別為40.52%和45.85%,大幅領先滬深300指數(漲幅17.94%)。
調研力度加大
機器人板塊之所以吸引資金不斷流入且表現優於大市,是因為市場認可其在產業整合及AI應用上的價值,認可其市場潛力。
2025年7月,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求是》雜誌發表了題為《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文章。文章稱:「我國產業體系完備,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200多個成熟產業集羣……得益於成熟供應鏈和完整產業生態,機器人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機器人廠商供應鏈的本地化率最高已超六成。」
同在7月舉行的第三屆鏈博會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是機器人系統。這些系統具備推理與執行能力,能夠理解物理世界。未來十年,工廠將由軟件和AI驅動,協調人、機協作的機器人團隊,着重生產AI主導的智能產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機構加大了對機器人板塊的調研頻次。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機械設備行業在9月成為機構調研頻次排在第一位的行業,共計有257只個股被調研,佔到該行業個股總數的43.41%。
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機械設備行業與機器人板塊的關聯度最高。截至三季度末,該行業在中證機器人指數及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中的權重分別為55.89%和48.01%。
就公募基金來說,其7月至9月調研的中證機器人指數成分股分別為22只、24只及27只,相關上市公司接待基金公司的數量分別合計216家、224家及274家,均是逐月增加。
個股方面,僅9月而言,公募調研頻次排在前五的標的是匯川技術、海目星、博衆精工、雙環傳動及中控技術,分別為89次、44次、36次、24次及22次。這些公司在9月接待的基金公司數量分別合計62家、40家、36家、24家、21家。
從產業鏈角度看,核心零部件及人形機器人尤其受到公募重視。上述5家公司中,匯川技術、博衆精工及雙環傳動主要生產核心零部件,中控技術及海目星則主要屬於系統集成環節,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嵌入人形機器人板塊。
而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中證機器人指數及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總市值分別僅有1.49萬億元和1.29萬億元,2024年營收分別僅有2812億元和2128億元。
至於調研重點方面,上市公司發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募券商等機構的目光已然從實驗室轉向生產線,從敘事轉向訂單驗證。
比如,匯川技術10月9日發佈的一份公告顯示,易方達、鵬華、朱雀、寶盈、摩根大通證券等機構在9月調研過該公司。這些機構提到的問題主要包括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進展、開發的新產品給客戶的具體價值、產品推廣進度等等。
長盛軸承9月3日被調研時則被問到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人形機器人的哪些部位、技術優勢及毛利率情況等等。
事實上,核心零部件之所以是公募調研的重點所在,主要在於其收入確定性較高。
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基金經理宋巍巍表示,??零部件廠商是最先獲得確定性營業收入的公司,尤其在機器人行業的增量帶動下,市場對這類企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永贏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總監助理張璐則提到,包括減速器、六維力傳感器、絲槓等在內的上游核心零部件環節不僅技術壁壘高,在整機成本中佔比顯著,而且具備明顯的進口替代空間。
仍需足夠耐心
不過,近期海外傳來的消息也提醒投資者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
此前在7月召開的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第三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原型將在3個月內完成,並計劃在2026年初開始生產,目標是未來5年內達到每月10萬臺的量產。
有鑑於此,不少機構認為,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量產前夕。
但是,隨後《The Information》報道稱,特斯拉工程團隊在Optimus手部與前臂設計上遭遇重大技術瓶頸,無法實現類人類操作。特斯拉也決定放棄原定2025年生產數千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計劃。
從估值的角度看,儘管進入10月之後,中證機器人指數及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皆有所調整,截至10月10日,其2025年以來漲幅分別仍有38.22%和41.22%,其估值水平也分別由年初的42.29倍35.95倍,升至87.11倍和90.10倍。
中報數據顯示,上述兩隻指數分別涵蓋的73只及50只成分股中,上半年營收同比實現正增長的分別是49只和35只,歸母淨利潤同比正增長的分別是47只和31只。
本文刊於10月18日出版的《證券市場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