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分析師爆料!蘋果這款機型產能大幅縮減,怎麼回事?

每經網
10/23

國行版iPhone Air正式開售不到一天,有關這款機型的「壞消息」接踵而至。

北京時間10月23日凌晨,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需求低於預期,導致供應鏈已經開始縮減出貨量和產能。預計到2026年一季度,大多數供應商的產能會縮減80%以上,部分出貨前置時間較長的零組件預計在2025年底前停產。這表明,現有的Pro系列和標準機型已經很好地覆蓋了大部分高端用戶的需求,幾乎沒有空間去開拓新的細分市場和定位。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日本瑞穗證券此前發佈報告稱,蘋果今年計劃削減100萬部iPhone Air的產量,並將iPhone 17系列的產量增加200萬部。

從國行版發售首日的情況來看,iPhone Air的表現較為平淡。

據媒體消息,在線下某蘋果旗艦店,相比iPhone 17系列發售當天的盛況,10月22日上午前往蘋果門店取貨的人數少了許多,門口也沒有大量黃牛出現。蘋果旗艦店門口雖有聯通的工作人員在現場接受用戶關於eSIM辦理的諮詢,但諮詢的人並不多。

iPhone Air的最大看點莫過於「史上最薄的iPhone」——機身厚度僅5.64毫米,重量165克。能實現這一厚度的重要原因在於,iPhone Air徹底取消了物理SIM卡槽,全面轉向eSIM技術。這種技術直接簡化了主板結構,為「瘦身」做出了貢獻。

與傳統的實體SIM卡不同,eSIM直接嵌入在設備芯片上,無需像傳統SIM卡那樣插入或更換物理卡片。不過,目前國內仍有大量用戶依賴實體SIM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市場研究機構KeyBanc Capital Markets的一份投資者調查顯示,市場對iPhone Air「幾乎沒有需求」,消費者對摺疊屏等新形態設備付費的意願也十分有限,且AI功能尚未對購買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

郭明錤還提到,回溯蘋果過往推出的機型,無論是mini、Plus還是如今的Air,都未能成功開拓出新的市場區隔與定位。iPhone mini因螢幕尺寸較小,不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使用習慣;iPhone Plus雖螢幕更大,但在性能和價格上缺乏足夠的差異化優勢。

隨着iPhone Air需求低於預期,蘋果也需要重新審視其產品線佈局和市場策略。

據報道,蘋果首款可摺疊iPad的售價可能接近3000美元(注:現匯率約合21292元人民幣),最早也要到2029年才能上市。該公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款設備的研發,其預計成本約為3000美元,最近計劃在2028年發佈。但據知情人士透露,與重量、功能和顯示技術相關的工程難題已將其可能的首次亮相時間推遲到2029年或更晚。

10月23日,港股蘋果概念股表現疲軟,截至收盤,富智康集團跌近6%,鴻騰精密跌逾4%,藍思科技跌超3%。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第一財經

封面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