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樂多的退潮,恰是新玩家抓住「健康化、場景化、差異化」趨勢的機會。
作者:靜淇 編輯:喻博雅
出品:零售商業財經 ID:Retail-Finance
據界面新聞消息,10月20日,日本養樂多本社株式會社宣佈,廣州養樂多啓動業務重組程序。作為此次重組的一部分,該公司將啓動關閉廣州養樂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養樂多」)廣州第一工廠的程序。該工廠將於11月30日正式關閉,未來,廣州一廠的生產功能將陸續轉移至廣州二廠及佛山廠,以優化生產系統,有效利用管理資源。
養樂多在華關廠並非孤例。2024年12月,運營近20年的上海工廠已先行關停。一年之內,兩家核心工廠接連退場,官方口徑下的「產能優化」,似乎難掩這家乳酸菌頭部玩家面臨的生存難題。
關廠背後
廣州益力多對外表示,此次的生產體制的調整是基於公司整體戰略規劃,以及為了進一步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的戰略安排。廣州第一工廠於2002年6月開始投產,由於工廠設備老化,公司決定關閉第一工廠,目前的三廠體制改為兩廠體制,為了實現經營資源的集中以及持續的擴大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養樂多兩次關閉的均為關鍵市場的核心工廠。儘管官方強調「戰略規劃」,但本質上,是銷量下滑促使養樂多必須控制成本,讓產能往更集中的基地騰挪,以緩解其經營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廣州第一工廠為養樂多紮根華南的起點。隨着2014年廣州二廠、2019年佛山工廠落地,三地形成11.6萬平方米佔地、日均600萬支總產能,但設備老化與分散運營推高了成本。2025年1-3月,廣州養樂多日均銷量已降至149萬瓶,銷售區域為廣東省、海南省,這與2021年282萬瓶的日均銷量相比,接近腰斬。可見,「三廠變兩廠」的產能轉移,某種程度上就是養樂多應對銷量下滑的被動調整。
圖:養樂多廣州第一工廠
至於此前上海工廠的關停,我們可以將其視作養樂多退出華東核心生產環節的信號。
2004年成立的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上海工廠運營主體),2005年正式投產,曾是服務華東市場的核心基地。2024年12月關停時,其生產功能轉移至中國國內的其他生產基地,如天津工廠和無錫工廠等。與此同時,養樂多本社還宣佈將解散當地法人實體「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2023年該公司4512名員工中,多數生產崗位被裁撤。
「華東這邊生產端先砍掉,實在是業績壓力太大,不得不做的選擇。」行業人士指出。
這一動作背後,是養樂多全國銷量的下滑:2023年養樂多在華日均銷量為480.5萬瓶,較2019年巔峯時期顯著下滑。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1月至3月,這一數字下跌到383.1萬瓶,較2019年同期597.4萬瓶/日的銷量仍有顯著差距。
兩次關廠後,養樂多在華生產基地將從6處縮減至5處(廣州1處、天津1處、無錫2處、佛山1處)。
圖源:養樂多官網
對養樂多而言,失去的不僅是兩座工廠,更是其進入中國時賴以立足的華南、華東「基本盤」。「零售商業財經」認為,關廠是資源整合的必然結果,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養樂多需通過持續創新與優化,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困局根源
早年養樂多能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核心是抓住了中國低溫益生菌飲料的空白期。但隨着蒙牛、伊利等本土玩家入局,市場格局徹底改變:蒙牛優益C、伊利每益添單瓶定價2-3元,低於養樂多的4元,且依託商超、便利店、社區團購的全渠道覆蓋,快速搶佔下沉市場。
養樂多走到關廠收縮這一步,除了外部競爭加劇,更源於消費需求變化與自身戰略失誤的疊加。
一是「健康濾鏡」破碎,消費需求轉向低糖、理性。
養樂多早年憑藉「益生菌有益腸道健康」的定位快速崛起:2002年進入中國後,通過廣告營銷、線下活動及「養樂多媽媽」配送模式,成為「益生菌飲品」的代名詞。但近年來,其「健康屬性」頻遭質疑。
從產品成分看,經典小紅瓶配料表中,白砂糖位列第二,碳水化合物含量達5.7g/100ml——根據上海試點飲料分級制度,這一指標被歸類為最不推薦的D級(通常碳水含量超5g/100ml即被認為是高糖飲品)。有研究人員指出,從配料來看,其本質更接近「糖水+少量益生菌」,且脫脂奶粉含量低,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的需求。
圖源:上海飲料分級政策試點
同時,益生菌的「有效性」爭議持續發酵。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曾公開表示,目前無充分研究證明益生菌對人體有益,部分研究結果相悖,難以定論其有效性與安全性;2021年,養樂多還因宣傳「益生菌可防治新冠病毒」被罰款45萬元,雖事後道歉,但品牌信任度受損。
如今,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羣體)更青睞低糖、0糖產品,對益生菌的補充也有了更多選擇(如益生菌粉、低溫酸奶等)。乳酸菌飲料「健康」的標籤逐漸淡化,「糖水飲料」的認知加速行業變革。
二是大單品依賴症,戰略決策滯後於市場變化。
養樂多進入中國二十餘年,始終依賴「小紅瓶」大單品,對經典大單品的過於自信,導致其對市場判斷不足。尤其在極致品價比、健康化需求的消費偏好下,養樂多已經沒有躺平的條件。
雖在2016年養樂多推出低糖款(小藍瓶)、2023年推出500億活菌低糖款(小金瓶)、2024-2025年推出蜜桃味、青提味及0蔗糖款,但本質仍是「小紅瓶的變種」,未突破乳酸菌飲料的品類邊界,也未能覆蓋細分需求(如兒童專屬、早餐搭配等場景)。
圖:養樂多產品
養樂多的戰略滯後還體現在渠道與產能規劃上。早年快速擴張產能,但未及時應對消費下沉與線上渠道崛起,如今本土品牌依託社區團購、即時零售等新渠道快速滲透,而養樂多仍依賴傳統線下配送,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份額的流失。
本質上,「單品制勝」邏輯更適用於「順風局」,如今,養樂多面對銷量下滑和市場變化的「逆風局」,關廠只是「止血」的下下策,其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打破大單品依賴、重建品牌信任。對行業來說,養樂多的退潮,恰是新玩家抓住「健康化、場景化、差異化」趨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