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細胞療法領域,開始迎來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洗牌。
2025年秋,全球生物醫藥領域接連傳來震動性消息,武田製藥宣佈全面停止細胞療法相關業務,徹底告別CGT賽道。緊隨其後,諾和諾德終止所有細胞療法研發項目,近250名相關部門員工面臨失業。
曾經炙手可熱的細胞療法為何成了醫藥巨頭們的「棄子」?
巨頭撤場的無奈
早在2017年,武田就開始佈局細胞療法,2021年更是通過4筆關鍵收購,構建了從CAR-T到iPSC的全類型細胞療法平臺,一度還被視作該領域「頭部玩家」。
但事與願違,武田成果卻寥寥,三項核心自體CAR-T療法僅停留在1期臨牀或臨牀前階段,TCE藥物則在毒性控制與規模化生產上多次碰壁,異體免疫排斥問題也始終未能攻克,近十年密集投入幾乎打了水漂。
最終,武田確認了與T細胞治療平臺相關的580億日元減值損失,選擇徹底退出,轉向「能更快產生回報」的生物製劑與ADC領域。
諾和諾德的撤退則帶有更明確的戰略取捨意味,終止的管線包含被業內看好的1型糖尿病「治癒性」細胞治療項目,新任CEO將該業務歸為「非核心戰略」,轉而通過收購聚焦MASH等代謝疾病領域。
諾和諾德的這場調整也被視為「全球裁員9000人、年節約13億美元成本計劃」的重要部分,本質是「集中資源鞏固優勢領域」的理性選擇。
巨頭相繼離場,也揭開了細胞療法行業的殘酷真相。單一項目從早期探索到臨牀落地至少需要30億美元,而且失敗率極高,幾百億美元投進去可能連個響都聽不到,真正具備盈利潛力的產品寥寥無幾。
細胞療法行業的另一面
部分巨頭選擇撤退,細胞療法行業的增長曲線與技術突破仍在延續,典型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CAR-T療法銷售額突破45億美元,同比增長22%,多款產品增速超90%。在交易端,艾伯維與Capstan Therapeutics達成21億美元合作,亙喜生物等本土企業也通過合作獲得大額資金支持。在國內市場,截至2025年8月已有11款細胞治療產品獲批上市,其中7款為CAR-T產品。
在技術層面,體內CAR-T技術已可實現通過LNP、LV等遞送系統,直接在患者體內生成CAR-T細胞,將治療週期從6周壓縮至3天,還能通過標準化生產大幅降低成本。這一方向甚至成為巨頭爭奪的新焦點。
此外,實體瘤這一長期瓶頸也迎來突破。我國研究團隊通過基因工程讓CAR-T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10,在結腸癌、胰腺癌等模型中實現腫瘤完全消退,萊芒生物的相關療法在極低劑量下,已幫助多名患者實現完全緩解。科濟藥業的CT041針對Claudin18.2靶點,在胃癌領域實現96.1%的疾病控制率,其優化的scFv結構,使細胞穿透胃部酸性環境的能力提升3倍。
破解商業化困局的關鍵變量
細胞治療產品與傳統化學藥物有着本質的不同。免疫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後,其活性受到患者年齡、用藥史等因素的影響,從細胞採集、培養、基因修飾到再回輸患者體內,整個過程都是個體化的。這意味着一個患者對應一個批次產品,需要個性化定製,對安全性要求極高。
所以,細胞療法的商業化進程始終受制於成本與可及性難題。
中國的「雙軌制」研發體系或許可以為全球提供參考,2024年國家衛健委印發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牀研究管理辦法》中,進一步規範了IIT試驗,讓醫療機構能更高效地推進臨牀探索。數據顯示,中國在血液瘤、實體瘤、自免領域的IIT管線數量位居全球前列,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管線規模已領先於部分國際知名癌症中心。
而在支付端,2025年國家醫保目錄首次增設「商保創新藥目錄」,5款CAR-T產品通過初步形式審查,實現支付政策的關鍵突破。同時,企業層面也在探索創新支付模式,比如復星凱瑞為奕凱達推出的淋巴瘤按療效支付計劃,入組患者完全緩解率超過了58%,目前該產品已納入80餘家商業保險及110餘款省市惠民保險,推動細胞療法從「高價小衆」向「可及普惠」轉變。
此外在生產端,數字化技術的融入也可以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控制精準化,以降低生產成本。這些技術革新與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正在逐步破解細胞療法「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企業如何下注未來
面對細胞療法行業的機遇與挑戰,不同企業做出差異化戰略選擇,本質上是對自身優勢與行業趨勢的判斷,並無對錯之分。
對於武田、諾和諾德等巨頭而言,撤退並非否定細胞療法的價值,而是基於「資源聚焦」的理性決策。武田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從細胞治療研究中獲得的見解仍將應用於其他研發;諾和諾德也在積極為相關成果尋找外部合作伙伴。
其實道理很簡單,在自身不具備技術或成本優勢的領域,與其持續燒錢,不如集中資源鞏固核心賽道。比如強生近期就拆分了增長緩慢的骨科業務,優先保障代謝疾病領域。
另一類企業則選擇繼續加碼佈局,通過技術併購與管線拓展搶佔先機。除了艾伯維、吉利德等MNC的大額收購外,國內企業如復星凱瑞就在佈局「血液瘤+實體瘤+自免」領域,目前FKC516、FKC889等產品進展順利,Tecartus橋接試驗預計2026年在中國獲批。再如科弈藥業的雙靶向CAR-T產品KQ-2003,通過海外授權獲得了逾20億美元交易總額。
還有一批企業則是聚焦細分技術領域,比如PolTREG SA在聚焦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Quell Therapeutics則針對肝移植排斥反應,利用CAR-Treg療法的低脫靶毒性優勢開拓自免疾病新賽道。這些企業也證明細胞療法的價值不僅限於癌症治療,在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領域同樣有廣闊空間。
在調整中走向成熟
武田與諾和諾德裁掉細胞療法部門的舉動,與其說是行業的「寒冬信號」,倒不如說是細胞療法從「資本催生的幼苗」成長為「市場驅動的大樹」必經的調整期。
行業的發展邏輯已從「唯技術論」轉向「技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並重」,這種轉變將推動細胞療法走向更健康的發展階段。
對於企業而言,成功的關鍵將在於「精準定位」,要麼像復星凱瑞一樣構建全鏈條能力,在商業化上搶佔先機;要麼像Capstan Therapeutics一樣深耕核心技術,成為巨頭併購的目標;要麼像科濟藥業一樣聚焦特定靶點,在細分領域形成突破。
而那些缺乏核心技術、盲目跟風佈局的企業,或將步武田、諾和諾德的後塵,成為行業洗牌的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