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庫克都討厭的觸屏 Mac,可能要被蘋果做出來了

愛範兒
10/23

如果你想買一臺新的 MacBook Pro,或許可以再等等。

比起啱啱發售、除了芯片幾乎沒有變化的 M5 MacBook Pro,蘋果真正在醞釀的大招,可能還在明年……

▲ 圖源:Engadget

這將是 Mac 產品線,甚至可以說是史蒂夫 · 沃茲尼亞克打造 Apple I 以來,蘋果電腦最重大的設計和功能調整,不僅違背了喬布斯的「祖訓」,也打了庫克的臉。

一言蔽之:明年的 MacBook Pro,將配備一塊觸控屏。

全新設計的 MacBook Pro

自 M1 Pro 開始,MacBook Pro 的當前模具已經沿用五代,總體看下來讚賞多過批評。更圓潤的機身和多樣的接口,更強調實用主義和工具屬性。再加上 M 系列芯片強大的性能和卓越的能效,讓最近幾年的 MacBook Pro 收到的好評遠多於英特爾架構時代的前輩。

根據彭博社爆料,新款的 MacBook Pro 將會採用全新的設計,一個顯著特徵是,機身會比現在更輕薄。

多年以來,蘋果一直想打造「又輕薄又強大」的 MacBook Pro。2016 年的改款(當時去掉了 MagSafe 等一票接口並改換 Type-C)就是為了這個目標而來。然而遺憾的是,之後的五年時間裏,蘋果被性能又差、發熱又厲害的英特爾處理器拖了後腿。

好在,蘋果在 2021 年用 M 系列芯片以及新機身/接口設計,對 MacBook Pro 的口碑及時進行修復。但產品的厚度和重量已然不是蘋果理想中的樣子。以 16 寸 MacBook Pro 為例,重量達到 2.14 千克,和市面上大多數性能筆記本已經相差無幾。

如果能做得更便攜,MacBook Pro 無疑會比 PC 陣營再多出一個續航之外的優勢。

事實上,在芯片製程足夠先進的當下,把性能本做輕做薄已經不是蘋果一家的追求,這兩年已經看到一些 Windows 性能本在往「瘦身」的方向走,想要做出一些差異性。

把 MacBook Pro 做得更薄,除了對機身有更高的工程學要求,蘋果也將對 AB 面開刀——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不管是 MacBook Pro 還是 MacBook Air,AB 面都具有相當的厚度。

因此,新款 MacBook Pro 上的 OLED 螢幕不止能帶來比 LCD 更深邃的顯示效果,也能顯著壓縮它的厚度。

Mark Gurman 透露,MacBook Pro 的 OLED 螢幕將對標 iPad Pro,意味 MacBook Pro 很有可能會同樣採用雙層 OLED 技術,亮度和能耗表現都會更出色。

而根據分析師郭明錤,MacBook Pro 將採用 on-cell 觸控螢幕,而不是全貼合的「in-cell」。

至於大家關心的螢幕切口問題,好消息是劉海沒了——但壞消息是,換成了類似 iPhone 的「膠囊打孔」……

▲打孔屏 MacBook Pro 假想圖

由於 macOS 26 已經能同步 iPhone 上的實時活動卡片,打孔屏的新 MacBook Pro 看來也能用上「靈動島」了。

新設計當然值得期待,但更重磅的,自然還是「觸控 Mac」。

彭博社稱,蘋果內部已經在開發加強型鉸鏈和螢幕硬件,讓用戶在筆記本電腦螢幕上觸控操作時不會出現異常的反彈或移動——這也是觸控屏電腦/2-in-1 電腦的常見痛點。

由於總體的零部件價格更高,新款 MacBook Pro 的售價會比目前高出幾百美元。

和往常一樣,MacBook Pro 的新設計也將會在晚些時候下放到 MacBook Air 上,目前預計首款採用 OLED 螢幕的 MacBook Air 在 2028 年推出。

MacBook Pro,還是 iPad Pro?

長久以來,蘋果內部對「觸控電腦」這個概念並不積極。

喬布斯認為,用手指點觸垂直的筆記本螢幕的交互不符合人體工學;而不久後或將離任 CEO 的蒂姆 · 庫克也公開表示過,將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結合起來的想法,就像把烤麪包機和冰箱融為一體。

▲2017 年庫克來參加中國發展論壇時,被提供了一臺「烤麪包機+冰箱」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MacBook 產品的螢幕是出了名的高素質,也是出了名的不耐刮,直接上下其手很容易對塗層造成破壞。即使是現在的 MacBook,螢幕磨蝕也是通病了。

不過,整個筆記本市場,和 MacBook 定位相似的其他產品,幾乎都配備了觸摸屏,消費者對 MacBook 增加觸控支持的呼聲,也越來越大了。

雖然對於典型電腦用戶來說,觸控交互遠不如鍵鼠方便。但考慮到那些自出生起就和智能手機、平板打交道的年輕一代而言,一款強大的筆記本電腦,能夠用手指觸控交互,似乎也不是什麼歪理邪說。

除了人體工學和交互這些更「產品哲學」的理由,彭博社的蘋果專家 Mark Gurman 推測蘋果遲遲不給 MacBook 觸摸屏還有一個更商業的原因:擔心會影響 iPad 的銷量。

但給 iPad 增加觸控板和鍵盤,也不能取代一臺 MacBook——正如這個邏輯,擁有觸控屏的 MacBook,應該也只是錦上添花。用戶 90% 的時間還是會繼續用螢幕下方的鍵盤和觸控板,和 iPad 無法構成競爭關係。

▲ 圖源:Tom’s Guide

根據郭明錤的爆料,蘋果內部給 MacBook 增加觸摸屏的理由,是「在一些場景對用戶更有用」,例如精準放大、旋轉一些圖片的素材,調整視頻的進度條,也為支持 Apple Pencil 提供了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蘋果不會只單純地把一塊觸控螢幕塞進 MacBook,未來的 macOS 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將整個系統的交互能夠配合指尖交互。

這就不得不提到 Touch Bar,雖然它不算成功,但也說明蘋果其實早就對 Mac 創新觸控交互有所想法。

而 iPadOS 26 的「Mac 化」,反過來也可以說是在為未來的觸控 Mac 探索進行交互和功能。Mac 也早已能運行 iPad 應用,兩者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漸減少。

▲越來越像 Mac 的 iPadOS,圖源:Apple Insider

實際上,比起扶不起的 iPad,這幾年的 Mac 可謂是乘上 M 芯片的風實現起飛:根據統計機構 IDC,Mac 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貨 620 萬臺,較同期大漲 21.4%,遠超 PC 廠商。StatCounter 統計,Mac 的全球份額也已經上升到 15%。

雖然 IDC 數據顯示,iPad 上季度出貨量是 Mac 的兩倍,但是主力軍還是搭載 A 芯片的入門級 iPad。蘋果這幾年下力氣推的 iPad Pro,Mark Gurman 表示銷量不算亮眼。

M 芯片已經是蘋果 Mac 產品體驗的獨特優勢,但也帶來了巨大的花銷。每一代 M 芯片都耗費數億美元研發成本,但只能領先短短一兩年。芯片的製造成本更不容忽視,一塊 M1 芯片成本約 50 美元,每提升一級翻一倍,而 M1 Ultra 更是高達 500 美元。

為了攤薄成本,蘋果把這些 M 芯片引入到更多產品線:Mac、iPad,甚至 Vision Pro。這三者中,只有 Mac 出貨量還在快速擴張,為其開發新設計新功能的回報率更高。

更深層的原因是,用戶交互和使用場景變遷,堅守 Mac 和 iPad 的涇渭分明,可能意義已經不大了。

爆料中 M6 MacBook Pro 的更輕薄機身,也暗示了兩者合流的可能性。它不會像十年前那樣,為輕薄而輕薄,性能和可靠性成為犧牲品, 而是根據 M6 芯片的能力量體裁衣,做到輕薄和性能的平衡。

其釋放出來的便攜性,會創造單純堆性能無法帶來的新價值,這其實也是蘋果一直以來對 iPad Pro 的期待。

未來兩者的界面與應用,甚至形態上也會越發相似,就像生物學上的「趨同進化」——兩者本來是不一樣的物種,最終朝同一個方向改變。

比如,一些本來不是蟹的甲殼類動物,由於長期生存在特定環境裏,變得越來越像螃蟹,這種趨同進化的現象名為「蟹化」,螃蟹也因此被戲稱為「生物進化的終點」。

就像是平板電腦剛誕生的時候,本來是「大號手機」(phablet),現在各家都在把它做成「筆記本電腦」,再加上觸控屏,鍵盤可以 360 度翻轉,「PC 平板二合一」產品似乎成為了一種各家都在追求的「螃蟹」。

▲二合一的鼻祖之一微軟 Surface

iPad 和 MacBook 的交點或許會比我們想象中更早到來。著名蘋果供應鏈分析師 Ross Young 透露,蘋果正在打造的摺疊設備不止有 iPhone Fold,還有一款 18 寸大屏摺疊設備。

不過彭博社最新的消息顯示,蘋果目前在這臺設備的開發工作上碰壁,面臨重量、功能和顯示技術等工程挑戰,發佈日期預計推遲到 2029 年或更晚。

和發佈日期一樣謎團重重的,還有這款產品的定位:它究竟是會是一臺 iPad,還是一臺 Mac 呢?

或許兩者都是,因為這兩者在未來最大的區別,可能只有搭載的系統名字不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