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如何變成一門關於鋼鐵、電力與土地的生意的?

虎嗅APP
10/2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原文標題:《AI信仰變成FOMO,資本的耐心開始計時》,題圖來自:AI生成

提前說一句:

這篇文章不好讀,甚至有點「燒腦」;但沒關係,你讀下去就會發現,我講是 AI 背後的資本、人心和週期。

國慶剛過,全球資本市場又傳來新動靜。

這次是更大的資本層面,10 月 15 日,一筆高達 400 億美元的收購案敲定:幾家美國頭部投資機構聯合買下了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之一。

前一天,Google 也在印度宣佈,要砸 150 億美元建一個新的 AI 樞紐。

聽起來離我們很遠,但這兩件事,有點意思:所有人都還在談模型、談智能體時,國外資本悄悄開始「砌磚」了;他們不再炒算法,也不太關心應用層,而是集體衝向一件事:地基。

所以,我這幾天一直在想:為什麼所有人都在往天上看,這些公司開始往地下投入?

01

要理解這波 AI 熱潮,得先看看錢都去了哪。

我翻了一波數據,挺誇張。

截至 2025 年 6 月,美國的數據中心施工支出,按年化口徑算,已經衝到 400 億美元,比去年多了大概 30%。這是美國銀行研究院根據商務部數據做的統計,路透也有同樣口徑的報道。

放到全球看更離譜。

麥肯錫測算,到 2030 年,全球為了滿足算力需求,得砸進去差不多 6.7 萬億美元 的數據中心投資,其中面向 AI 工作負載的部分,就要佔掉五萬多億。

連 IMF 都在報告裏點名,說今年美國能頂住下行壓力,靠的就是這波 AI 投資熱潮。

啥意思呢?

大家嘴上都在談「模型」,但錢,全在砸電、地皮和「冷卻系統」這些物理地基。

我認為,這是一場「重力迴歸」;過去十年,互聯網讓資本習慣了輕邏輯——複製快、成本低、邊際收益高;但到了 AI 時代,邏輯徹底反了。

AI 越聰明,背後算力越重;模型越大,能耗越高。於是,過去玩算法的人,現在開始買電站、建機房、談地租。

這是 AI 行業最被忽視的轉折點,它的本質,正在從「智力遊戲」,變成「物理戰爭」。

要讓一個 10 萬億參數的大模型跑起來,不光要 GPU,還得要電力、冷卻系統、穩定的網絡;就像人類第一次發電、第一次造飛機一樣,AI 也正式進入了自己的「重工業時代」。

所以,AI 是一門需要「鋼鐵、土地、水電」的生意。

現在全球最賺錢的幾家公司,幾乎都成了算力供應商;英偉達靠芯片狂賺,微軟在拼命擴張數據中心,這叫什麼?新一輪「數字淘金熱」。只是這次,真正挖礦的,是資本。

我覺得,這股風背後藏着更深一層邏輯:AI 在「重新中心化」。

以後,每一個數據中心,都是新的「城市節點」;每一次基建投資,都是新的「能量調度」。當數據、算力、電力、土地綁在一起,全球資源的棋盤也被重新擺了一遍。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AI 的物理化拐點」:過去兩年,AI 靠語言模型講故事;接下來幾年,它要靠電網、地皮兌現未來。

不過,但當所有事情都開始落地,新問題也跟着來了。比如:資本變重,意味着資金週期拉長;投入越多,回本越慢。那這筆錢,到底多久能回本?

02

AI 的基礎設施投資,週期長、折舊重、成本高,最怕的就是「兌現慢」。偏偏,這個賽道,就是慢的。

這兩年,投資人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

2023 年是興奮,ChatGPT 帶來一場信仰暴漲,大家一股腦兒衝進來;2024 年是期待,所有人都在等,AI 什麼時候能變成利潤?到了 2025 年,投資人開始焦慮了,因為賬算不明白了。

我讓 agent 跑了幾份報告。數字挺扎眼:

美國 AI 板塊的市盈率,從 2023 年的 58 倍,掉到今年 35 倍左右;大模型公司幾乎都在虧,AI 雲服務的成本還在漲。

這是市場正式進入「報表週期」的信號;以前資本靠故事餵飽,現在要看錶格:要收入曲線,要現金流,要回報週期;所以,耐心就成了奢侈品。

我有幾個做投研的朋友,年初還信心滿滿,現在開始算賬了。他們說,AI 的「兌現邏輯」太模糊:

技術在進步,生產率卻沒明顯提升;模型越大,算力越貴;企業買了 AI 服務,卻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買什麼;結果就是:資本陷入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不能撤,也不敢加。

我覺得,這是一種「認知疲勞」;AI 在敘事上太快,在兌現上太慢,2023 年,是敘事泡沫;2025 年,成了現金流困境。

市場也慢慢意識到這場革命,沒那麼快,也沒那麼便宜。

從心理層面看,這是「耐心的價格」問題;利率還沒降,通脹又高,等待本身就有成本,每一個季度,都是投資人的煎熬期,因為資本時間,也在計息。

AI 的真正矛盾,是節奏,技術是指數級的,商業兌現是線性的,兩條線放在一起,落差越來越大,市場情緒自然開始波動,所以,現在投資者最擔心「未來太慢」。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很多 AI 投資報告都在寫「分化」兩個字。

因為大模型廠商還在燒錢,小模型公司反而活得很滋潤;硬件廠商利潤暴漲,軟件增長卻放緩,AI 的財富效應,開始反轉。

這種節奏下,投資者耐心像一根橡皮筋,越拉越緊,遲早要斷;而當資本開始變得急躁,現實世界的反應也開始變形。

孫正義今年也出手了。

2025 年 3 月,軟銀在日本大阪買下前夏普的液晶工廠,要改造成 AI 數據中心;三個月後,他又在亞利桑那拋出一個更大的計劃:要建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AI 基礎設施園區」。

這是他為數不多公開的幾次發聲之一,這位押中過阿里巴巴Arm 的老賭徒,又開始新一輪 All in。

我覺得,這種反常的勇氣是一種「逆週期耐心」,別人猶豫,他加碼;別人擔心回本,他賭長期;這就是,這場浪潮最真實的註腳:技術在上升,資本在下潛。

03

要知道,AI 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算法,在能量。

我看了一組數據——挺嚇人。

美國一家超大型數據中心,每年的耗電量,相當於一個十萬人口城市的總用電;另一份報告說,一家雲計算巨頭,一年為了冷卻服務器,要用掉超過 十億升水。

這是什麼概念?在一個乾旱地區幾乎要抽乾一條小河。

AI 的胃口,正在被全球放大,算法每進化一點,背後的能耗就得再漲一截;從電力,到冷卻系統,再到土地供應,它已經成了一場現實世界的「大胃口革命」。

這是 AI 熱潮最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它吞掉的,不只是算力資源,更是社會的公共資源。

我查了下,在亞利桑那,當地居民抗議,說數據中心「把城市的水都喝光了」;在墨西哥,有人舉牌反對,因為機房讓他們斷電;

在印度,Google 的新基地剛立項,當地媒體就在問:電夠不夠?水從哪來?

這些新聞看起來瑣碎,其實說明一件事,技術正在碰到土地的邊界;我覺得,這纔是真實的「AI 落地」,它砸進了現實。

從地緣角度看,這場「能量戰爭」已經開始外溢了,美國在搶電,中東國家在建「數據沙漠」,印度、印尼、越南在爭「算力落地權」,過去十年我們爭「數據主權」,現在爭「算力主權」。

誰掌握能源,誰就能餵飽算法。技術要速度,社會要秩序,而能源,正好卡在兩者之間。

我認為,這場基礎設施革命,說到底,是資本和自然的一場博弈;從煤炭、石油,到算力、電力——每一次技術革命,本質上,都是「能量的重新分配」;只是這次,我們換了個名字,叫 AI。

但革命從來不會只屬於贏家,當能源緊張、社區反彈、環境受損,技術的光亮,也會投下陰影。

所以我現在更想問:

當資源喫緊、環境反彈,人類還會繼續押注 AI 嗎?我想,會的。因為我們押的,從來不只是技術,更像一場關於「信仰」的循環。

04

蒸汽機、電力、互聯網——每一次都被當成「救贖」,人類在焦慮時,總需要一個能讓自己相信的東西,它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代碼。

AI 是最新的一種形式。

它讓我們覺得,複雜世界終於能被計算,混亂情緒終於能被理解,甚至連人生的選擇,也能「交給算法」,技術越強,人越想靠近它,那種力量,像極了確定感。

但問題是:技術再完美,也沒法替我們過生活。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循環。

熱潮來時,人們談未來;退潮之後,人們談幻滅;可只要下一波技術再出現,大家又會重新相信:這次不一樣;所以,泡沫沒有對錯,它只是提前兌現了我們的渴望。

你看,鐵路泡沫留下了鐵路,互聯網泡沫留下了網絡,AI泡沫,也會留下算力、模型、數據和基礎設施。

這是人類的本能:我們用希望推動世界,然後再用幻滅修正方向;信仰生於焦慮,泡沫源於信仰,而價值,總在泡沫之後出現。

所以,當泡沫褪去,我們是否記得當初為什麼相信?

AI 帶來了效率,也帶來了幻覺,它讓人類第一次面對一個更‘聰明’的存在——但聰明,不等於理解;當機器開始回答一切,我們也許更容易忘了問「為什麼」。

我覺得,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微妙的階段:AI 越強,人越弱,因為我們開始把選擇外包,把思考託管,把信任轉移。

可你仔細想想,AI 的能力,其實來自人,訓練它的是人;教它思考的也是人,AI 只是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對未來的想象,也照出了恐懼。

所以,這場熱潮的核心,是「人還相信什麼」。

很多人都相信技術,也相信週期,只是,每次風口來臨,我更想看看:誰能留下;因為最終能兌現未來的,不是模型,也不是算法,而是人。

或許,十年後回頭看:

新城市節點、能源網絡、算法語言,這些,都是文明在往前走的痕跡。不過,AI 基礎設施的敘事,新輪流還沒刮到國內。

而國外投資者,已經開始陷入另一種循環:從期待,到焦慮,再到懷疑;說到底,這不就是另一種 FOMO 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