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當京東率先拉開雙十一大促序幕,將活動週期延長至37天,抖音、快手、天貓等平臺緊隨其後加入戰局時,這個始於「光棍節」的促銷活動,早已脫離了初始形態。17年迭代中,「搶跑」成為常態,戰線不斷拉長,這些顯性變化的背後,是中國電商生態從流量爭奪到生態重構的深層轉型。
從一家獨唱到多平臺競爭 GMV爭奪背後被改寫的零售市場
2009年,時任淘寶CFO的張勇為盤活淘寶商城(天貓)的品牌影響力,瞄準十一黃金週與聖誕促銷季之間的市場空白,以「光棍節」為創意由頭,聯合27家店鋪推出五折促銷活動。這場試水竟創下5200萬元的交易額。自此,雙十一從偶然策劃成為電商行業的年度盛典。
2010年的雙十一,淘寶商城銷售額達9.36億元。
2011年的雙十一,淘寶商城和淘寶網總支付寶交易額突破52億元。由於瞬間產生的鉅額交易量,與支付寶合作的幾家銀行的系統接連「宕機」。這一年,京東開始加入雙十一戰局,儘管只有40萬單的交易額,但打破了阿里一家獨唱的局面。
2012年被業內稱為雙十一的爆發點。經過前幾年的實踐之後,許多商家發現年底的這場促銷不僅可以拉高銷售額,也可以增加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對待雙十一的態度開始變積極,有的不得不參與。這一年,天貓與淘寶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京東、噹噹、蘇寧、庫巴等其他電商企業也參與其中,京東3日銷售額為25億元,噹噹日銷額1億元,庫巴日銷額為2.4億元。
2013年,雙十一當日天貓總成交額達到350.18億元,小米手機、駱駝、酷開電視、林氏木業、羅萊家紡等品牌單店銷售額突破1億元。
2014年,雙十一當日天貓的總銷售額達到571億元。這一年電商的業內競爭態勢也越發明顯,據艾瑞數據顯示,京東流量份額達9.1%,同比去年增幅78.4%;蘇寧易購、1號店等站的流量佔比還要略高於非促銷時段。垂直電商也加入戰局,其中美麗說銷售額為5.7億元,蘑菇街銷售額為4.2億元。
······
早期的雙十一以顛覆性影響重塑了消費市場,對消費者而言,它打破了線下促銷的時空限制,讓「全網最低價」成為觸手可及的福利;對商家來說,提供了短時間內衝量破圈的絕佳窗口,許多品牌藉此實現銷量指數級增長;對行業而言,它加速了電商滲透率的提升,推動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務的迭代升級,徹底改寫了中國零售市場的格局。
全域融合透過雙十一窺見電商的生態重構
從單日促銷到「拉長戰線」,再到「搶跑」,從簡單打折到各種複雜玩法,從預售到現貨先發,從國內平臺到全球化。雙十一的轉變,離不開電商大環境的變化。2011年至2020年,智能手機的普及推動購物載體全面向移動端遷移,電商配套設施、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電商在社會零售中的佔比持續攀升。從2020年至今,電商進入全域融合階段,圖文購物模式被打破,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成為新主流。抖音、快手等平臺快速崛起,流量從集中走向分散,商家開始佈局全域渠道,購物場景更加多元。
當線上流量紅利見頂,單純的用戶爭奪難以為繼,平臺也開始從「增量爭奪」走向「存量深耕」。即時零售成為新戰場:淘寶天貓打造「遠場+近場」融合生態,將消費場景從線上延伸至線下;京東「秒送」業務整合小時達與到店取模式;美團閃購推出「品牌官旗閃電倉」項目,採用全託管或半托管模式,覆蓋北上廣深及成都、長沙等城市。AI技術全面滲透:淘寶「AI萬能搜」 精準匹配需求。天貓AI「智惠引擎」 讓消費券發放轉化率提升15%;京東開放AI工具覆蓋開店全鏈路,物流大規模投入「超腦+狼族」智能設備集羣,提升履約效率。
同時,全球化佈局提速:2025年,淘寶在20個國家同步啓動雙十一,投入10億元補貼開闢海外增量市場;京東新增30餘個海外倉,累計達130個,京東全球購推出了「百億千品新增長計劃」,目標在未來三年內引入1000個海外新品牌,並助力實現累計100億元銷售增長。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是「消費者適應平臺規則」到「平臺圍繞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從平臺戰略層面來看,佈局深化、出海拓展、模式升級成為如今雙十一的新看點。平臺競爭從單一促銷比拼,升級為生態資源的全面較量。
過去雙十一以GMV論英雄,平臺追求流量漫灌式增長。如今,隨着消費者理性的迴歸,行業更看重高質量發展,平臺不再執着於成交額數字,而是聚焦單品價值與用戶體驗。雙十一的十七年,其變化軌跡清晰勾勒出中國電商的進化路徑。它早已超越促銷本身,成為觀察中國數字商業生態轉型的最佳窗口。這場轉型之戰,最終指向的是更高效的匹配、更優質的體驗與更可持續的增長。(朱肖明)
(文章來源: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