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正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交易,將全球最大的科技巨頭們牢牢綁定在其人工智能戰車上。通過巧妙地利用這些巨頭的野心與焦慮,Altman不僅為OpenAI鎖定了看似無窮的算力,更構建了一個龐大到「不能倒」的商業生態系統,將整個科技行業的命運與這家尚未盈利的創業公司緊密相連。
近幾個月,Altman主導的一系列交易風暴席捲硅谷。今年1月,軟銀的孫正義與Altman在白宮宣佈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項目,英偉達隨後向OpenAI提出類似項目,最終在上月敲定1000億美元的合作;甲骨文簽下3000億美元合同後,股價飆升近40%,其董事長Larry Ellison一度成為全球首富;AMD和博通也相繼宣佈數百億美元級別的交易。
這些合作公告在資本市場上引發了劇烈反響,僅在消息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就為相關公司帶來了合計6300億美元的市值增長,並屢次帶動美國科技股大盤創下歷史新高。
這場圍繞算力的豪賭,核心是一場由Altman挑起的「有限遊戲」。他利用競爭對手之間的「錯失恐懼症」(FOMO),成功地讓一家又一家公司加入牌局。然而,這種金融上的「一山更比一山高」也加劇了市場的擔憂:對人工智能的熱情是否正在演變成一個僅依賴於一家公司——甚至一個人願景——的巨大泡沫?
隨着OpenAI簽下高達數千億美金的算力賬單,而其年收入僅為130億美元,這種巨大的財務槓桿正考驗着所有參與者的神經。部分交易甚至呈現出「循環」特徵,即合作伙伴出資幫助OpenAI購買自己的產品。這背後,是Altman堅信算力即未來的指數級增長邏輯,他曾對員工表示,公司的長遠目標是到2033年建成250吉瓦的算力,一個足以匹敵德國全國用電量的龐大計劃。
孫正義的野心:點燃FOMO導火索
在點燃這場算力軍備競賽之前,Altman曾遭遇過挫折。去年,他向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提議,希望微軟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為OpenAI建設名為「星際之門」的新數據中心,但遭到了拒絕。同樣,他向臺積電提出的7萬億美元全球芯片製造廠計劃也未獲支持,臺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在2024年的股東大會上直言,Altman「過於激進,難以置信」。
屢次碰壁後,Altman轉向了軟銀(SoftBank)首席執行官孫正義。這位以冒險著稱的投資家在經歷WeWork等投資失利後,正急於在AI領域下一次重注。據孫正義在東京的一次活動上回憶,當Altman向他強調「沒有更多算力,一切(AI的宏大願景)都不可能實現」時,他開始思考,「如果更多就是更好,那我們應該做得更多。」
為了促成交易,孫正義去年11月邀請Altman到其位於東京郊區的豪宅做客數日。在這座被其同事稱為「凡爾賽」的莊園裏,兩人達成了共識。隨後,他們共同在白宮宣佈了一項計劃投資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項目,由軟銀牽頭為OpenAI孖展和建設數據中心。
儘管據媒體報道,該合資項目因選址分歧遇到了一些障礙,但它成功點燃了市場的狂熱。軟銀股價在公告後上漲11%,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整個行業的「錯失恐懼症」,為Altman接下來的佈局鋪平了道路。
微軟的「隱忍」:從旁觀到重回牌桌
作為OpenAI長達六年的獨家雲合作伙伴,微軟曾是其崛起背後最堅定的支持者。然而,面對Altman永無止境的算力需求,微軟內部開始出現猶豫。今年1月在達沃斯,當被問及那項5000億美元的Stargate計劃時,Nadella笑着回應:「我只知道,我的800億美元沒問題,」他指的是微軟當財年的數據中心預算。
Nadella的審慎態度並非孤例。他在一次播客採訪中表示:
「在某個時點,供給和需求必須匹配。當你只用供給側的興奮來麻痹自己,而不是真正理解如何將其轉化為客戶價值時,你可能會完全偏離軌道。」
隨後,券商TD Cowen的報告指出,微軟取消了部分在美國的數據中心租約,此舉被解讀為減少對OpenAI單一工作負載的支持。
微軟授予了OpenAI尋找其他雲服務商的許可,自己則轉向爭取更多元化的客戶。就在此時,甲骨文(Oracle)抓住機會,與OpenAI簽署了一份價值3000億美元的合同。消息一出,甲骨文股價飆升近40%,市值逼近1萬億美元大關。
這一勝利讓一些微軟高管私下批評,認為甲骨文未必有能力完成如此龐大的項目。然而,市場的狂熱反應不容忽視。在甲骨文股價飆升一週後,Nadella便高調宣佈了位於威斯康星州的「全球最強大的AI數據中心」,並明確部分將用於訓練OpenAI模型。據知情人士透露,微軟目前正在討論為OpenAI提供額外的算力。
據見聞此前文章,OpenAI近乎狂妄的雄心讓微軟確信,與其承擔天文數字的財務風險,不如讓競爭對手去冒險。而且儘管放開了獨家條款,微軟仍是唯一為OpenAI提供模型訓練超級計算機的雲服務商,這是AI開發中最關鍵的環節。同時,微軟繼續從OpenAI飆升的營收中抽取20%分成。
黃仁勳的「激進」:從供應商到深度捆綁
對於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而言,看到Altman與孫正義在白宮宣佈歷史性的AI基礎設施項目,無疑是一種刺激。據媒體援引熟悉其想法的人士透露,作為過去十年為OpenAI提供核心動力的芯片商,黃仁勳希望站在Altman身邊的是自己。
很快,英偉達祕密向OpenAI提出了一個類似的項目,意圖取代軟銀,並幫助籌集建設新數據中心所需的資金。最終,雙方在上個月達成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鉅額交易,黃仁勳稱之為「史上最大的計算項目」。
然而,談判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據報道,雙方的討論在夏天一度陷入停滯。轉折點發生在6月27日,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一篇報道稱,OpenAI已開始租用谷歌的TPU芯片以支持ChatGPT。這則消息在英偉達內部引起震動。據知情人士透露,黃仁勳隨即致電Altman詢問真僞,並表示願意讓談判重回正軌。
最終的協議遠超最初設想。英偉達同意向OpenAI出租多達500萬片芯片,按當前市價計算成本高達3500億美元。同時,英偉達有權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幫助OpenAI支付這筆費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一項此前未被報道的安排是,英偉達正在討論為OpenAI建設自有數據中心的部分貸款提供擔保。這意味着,如果OpenAI無法償還債務,這家芯片巨頭將面臨數十億美元的債務風險,雙方的命運被前所未有地深度捆綁。
競爭者的湧入:AMD與博通的豪賭
Altman的「FOMO」策略具有傳染性。AMD首席執行官蘇姿豐也渴望為自己的公司爭取一個「AI高光時刻」。在6月AMD的「Advancing AI」大會上,Altman作為壓軸嘉賓登臺,蘇姿豐在現場向他提出了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問題:
「我能稱您為AI偶像嗎?」
AMD當時正努力追趕英偉達,而OpenAI的背書至關重要。兩家公司就AMD的最新芯片MI450進行了密切合作,並開始就一項價值數百億美元的交易進行談判。為了爭取這次機會,蘇姿豐願意提供高達AMD未來股票10%的份額作為獎勵,這相當於給予了OpenAI一筆鉅額補貼。10月6日,交易宣佈後,AMD股價單日飆升24%,創下歷史最大單日漲幅之一。
這場競賽的參與者還在增加。在英偉達宣佈交易後不久,博通也宣佈與OpenAI達成協議,共同開發新的芯片和計算系統,提供10吉瓦的算力,規模與英偉達的協議相當。
每一次巨頭入場,都在迫使其他玩家加速跟進,進一步將賭注押在OpenAI的未來之上,也讓這個由Altman親手打造的「萬億閉環」變得愈發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