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華車主@水中望月購買的小米YU7新車發生的質量問題引發廣泛關注。該車主於10月12日提車後,僅兩日在更換腳墊時發現主駕下方地板出現隆起,隨後拆車檢查竟發現存在不明多餘零件。車主隨即與小米金華地區售後負責人溝通,要求出具正式檢測報告及問題解釋,卻被告知「無法做到」。10月17日,車主前往義烏小米服務中心進行檢測,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網友對小米汽車的品控問題及企業責任展開熱議。
事件經過:新車三天現質量問題,車主訴求透明解釋
據車主@水中望月描述,10月12日提車後,其於10月14日自行更換腳墊時,發現主駕下方地板存在明顯隆起。隨後,車主在進一步檢查中拆開車內部分部件,竟發現地板下方有一不明多餘零件,「既非固定裝置,也非標準配件,令人震驚」。車主隨即聯繫小米金華售後,要求出具正式的檢測報告及問題成因說明,但對方僅口頭回應「需上報處理」,無法提供書面報告。10月17日,車主前往義烏小米服務中心進行檢測,截至發稿,檢測結果尚未公佈。
車主明確表示:「我不需要法律之外的補償或關懷,只希望小米官方能正面解釋這一問題——地板隆起是否涉及安全隱患?多餘零件從何而來?這關係到車輛的生產工藝和品控標準,消費者有權知曉真相。」
質疑聲浪高漲,引車主共鳴
事件曝光後,網友反應兩極分化。部分網友質疑小米汽車的品控能力,認為「新車三天即出現地板隆起和異物,反映出生產線可能存在嚴重疏漏」;亦有網友擔憂車輛安全性,直言「地板結構關乎車身強度,多餘零件可能導致電路短路等隱患」。同時,有小米車主在社交媒體曬出類似問題,稱自己的YU7存在「方向盤歪斜」「車門異響」等情況,形成維權共鳴。
「前車之鑑」——小米汽車的質量爭議
2025年5月,一位小米SU7車主投訴稱,車輛電池包存在凹陷,儘管受損輕微,但售後堅持要求更換整個電池包,並且質保期限要對半打折,引起消費者強烈不滿。
更早的2025年4月,有消費者投訴小米SU7 Ultra銷售在協助選配過程中未仔細覈實配置,導致消費者漏選心儀配置,而小米方面以「鎖單無法改配」為由拒絕調整。
而影響最大的當屬小米SU7 Ultra「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爭議。
衆多車主發現,這款選裝價高達4.2萬元的部件實際性能與宣傳不符,涉嫌虛假宣傳。一些車主已經正式起訴小米汽車,要求「退一賠三」。
此外,小米在銷售模式上也曾屢遭質疑。
2025年9月,還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小米汽車為了完成月度KPI,強行要求客戶在接到通知後兩日內提車。消費者提到,車輛存在明顯髒污和膠水痕跡,疑似用腳墊掩飾問題,小米方面只承諾清洗和贈送2888積分作為補償。這類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小米汽車銷售和服務流程的質疑。
2025年7月,小米YU7還曾陷入「偷工減料」爭議漩渦。
當時雷軍在直播中談到售價169元的磁吸紙巾盒配件符合車規級標準,能扛住90多度高溫,卻引發網友對YU7車機芯片是否符合車規級的質疑。
有業內專家指出,採用消費級芯片並通過模塊認證達到車規級要求的做法,在業內雖非個例,但其可靠性仍需市場驗證。相比只有整體通過車規級認證的模塊,他更願意選擇各個部件都有車規級認證的方案,「心裏會覺得更踏實一些」。
品控短板暴露,生產線質量管控存疑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華(化名)表示,新車內部出現不明零件反映出生產線可能存在質量管理漏洞。「在傳統汽車製造中,每一顆螺絲都有嚴格的追溯記錄。多出來的零件比缺失的零件更令人擔憂,因為它可能意味着某些環節被遺漏或忽視。」
視頻留言中,也不乏從事汽車行業的網友,據他們分析,支撐高度傳感器通常與車輛懸架系統或車身高度調節相關,出現在主駕下方電池上方的位置極不尋常。「它可能是在裝配過程中意外掉落,又被後續工序覆蓋。這種情況暴露出生產線管理存在缺陷。」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消費者對購買的商品享有知情權和安全保障權。
據法律人士分析,車主有權要求生產商提供關於車輛質量的完整信息,特別是可能影響行車安全的關鍵問題。如果這一零件確實關係到車輛的安全性能,而廠家又拒絕提供書面說明,車主可以通過行政投訴或司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截至發稿,小米汽車官方尚未就此事作出公開回應。回顧此前質量風波,小米曾針對SU7車型鼓包、續航縮水等問題推出「磐石計劃」,承諾故障診斷及補償措施,但部分車主質疑方案「避重就輕」。此次車主明確拒絕補償、只求解釋的訴求,被輿論視為對小米危機公關能力的直接考驗。
小米YU7自交付以來已多次陷入質量爭議,從系統BUG導致延期交付,到續航虛標、配件問題,此次地板隆起事件進一步加劇公衆對其品質的質疑。
新車內部出現不明零件,流水線上的質量檢驗為何沒能發現?負責最終檢測的技術人員為何讓這樣的車輛出廠?
那個神祕出現的支撐高度傳感器,究竟是哪個環節的疏漏?它本應出現在哪裏?為何它的「缺席」反而成了「多餘」?
目前,車主@水中望月已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事件後續進展及小米官方回應將持續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