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網絡 | 撰稿: 純白 | 責編: 財哥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17308062146
坐擁4000多萬抖音粉絲的網紅企業家雷軍和他的小米,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風暴。從成都車禍引發的車門鎖死爭議,到營銷翻車,讓這位「國民企業家」跌落神壇,進而引來多家官方媒體措辭嚴厲的批評。
另一邊,來自宿敵格力的追打,也讓雷軍喘不過氣。格力高管朱磊連發微博,雖未點名,卻直指某企業「拉踩營銷」「口蜜腹劍」。這兩家的口水戰,看似在算舊賬,實則是傳統制造巨頭與互聯網跨界新貴的深層博弈。
#01
雷軍「落難」
這個10月,註定是雷軍的「災難月」,終於嚐到了網紅企業家被流量反噬的痛苦。
從9月下旬的年度演講翻車,到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輛小米SU7爆燃,駕駛員因車門無法打開被困車內身亡,公衆對雷軍和小米的信任度直線下降,至今沒有止跌的跡象。
仔細梳理一下,公衆的質疑點大致為三個方向:首先是小米產品的安全性能問題,特別是小米汽車車門無法打開、屢撞綠化帶等;其次是小米的「雷式營銷」被認為過度誇張,小米的海報「大字吹牛,小字免責」;最後是小米產品涉嫌抄襲,原創性存疑。
儘管很多事情尚未得到權威部門認定,但本次輿論風暴已是勢不可擋,因為公衆自有批判標準。隨着近期幾家官方媒體下場評論,這場輿論風暴再度升溫。
10月16日,第一財經發布題為《小米,別讓年輕人的第一臺車變成最後一臺》,批評雷軍無論是在發佈會還是訪談中,談得最多的居然是設計,如何把車做好看,忽視了安全才是第一重要的,「小米手機的成功之道本不應該復刻到小米汽車上」。
或許是遭到外部壓力,最終這篇文章的標題中隱去了「小米」,變成了《造年輕人的第一臺車,而不是最後一臺車》。
第二天,經濟觀察報也發佈了一篇《小米之「禍」》的文章,指出小米從手機、家電到汽車,憑藉「高級模仿+低價壓制」模式快速切入市場,在產品質量、專利糾紛與供應鏈關係上屢陷爭議。在營銷層面,其擅用「大字吹牛、小字免責」「參數碾壓」等策略營造技術領先形象,卻在關鍵安全信息上模糊其詞。
第三天,浙江日報發佈了題為《切莫以「黑公關」污名化公衆安全關切》的評論文章,指出企業在遇到安全隱患和質疑時,要注意避免把正常批評與「黑公關」混為一談,不要偷換概念,以「黑公關」為名,轉移公衆對產品問題的關切。
#02
格力追打
來自車主、粉絲、喫瓜羣衆的質疑,本已讓雷軍和小米膽戰心驚。來自3家官方媒體的批評,更讓他們成為衆矢之的,雷軍的粉絲數量正在加速下跌,說明其口碑逆轉勢不可擋。在這關鍵時刻,來自格力方面的「痛打」,更讓其疼痛加劇。
說起來,這應該算是媒體批評後的續集。
10月17日上午,小米公關負責人王化在個人微博發佈消息,稱小米車主受到網絡攻擊,專項援助信息收集表自9月26日發佈以來,截止10月15日,共計6032人參與,480人提供了相關證據信息。
老實說,這段文字依然寫得有些模糊。原本說的是小米車主被攻擊,如果不仔細看,彷佛是小米公司遭到攻擊;480名小米車主提供了相關證據信息,如果不仔細看,彷佛是480名攻擊者被抓到了證據。
不過這不重要,當天下午,格力電器通報網絡維權進展,表示近期某MCN公司管理的多個賬號,在網絡平臺上集中發佈大量與格力電器相關的不實內容,嚴重侵害了格力電器的品牌聲譽與社會形象。
隨後,格力市場總監朱磊發佈微博,不但轉發了格力通報,還寫道:「黑嘴的幕後是誰?造謠的能力比造空調專業多了。」此話雖未明說,但點出是幕後黑手是一家「造空調」的,公衆聯想到近期小米正在風口浪尖,再結合小米和格力是宿敵,自然想到了是誰。
48分鐘後,朱磊再發微博,回應了公衆猜想:「也沒說是誰,怎麼大家都往那兒想呢?是你嗎,不羣?」雖然他沒點名,但網友的猜想似乎被進一步驗證。「不羣」這個稱呼,更是令人遐想。
10月19日,朱磊再發微博,拿出格力被「黑公關」攻擊的證據,寫道:「一模一樣的臺詞,一模一樣的劇本,一羣看起來並非有什麼觀點非表達不可的人。幾乎同時間海量覆蓋。這是為什麼?羣,你知道答案嗎?」
10分鐘後,他又發微博:「到處嚷着自己正在遭遇網暴,無非是想要營造受害者的假想,喚起尚存的擁躉‘同仇敵愾’的幻象。然而公道自在人心,這個世界不會任人顛倒黑白。製造業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不要再拉踩,不要再做口蜜腹劍式的表演。舉頭三尺有神明,收手吧,羣。」
通過這些內容,朱磊質問的對象已是呼之欲出。
#03
為何追打?
或許很多人要問:格力為何要「追着打」?如果簡單思考一下,自然想到了格力和小米之間、雷軍和董明珠之間的宿仇。
2013年在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雷軍與董明珠公開打了一個「10億賭局」,是這場恩怨的開局。當時雷軍表示,小米5年內營業額將超過格力。
5年之後,格力以1981.2億元營收超過小米的1749億元,董明珠贏得賭局,但也看到了小米迅速崛起的勢頭。
這原本是一場商業理念的交鋒,並不存在利益糾葛。讓董明珠沒想到的是,就在同一年,小米品牌的空調正式發佈,讓這兩個原本業務不產生交集的企業開始拼刺刀。關鍵是,格力成為守擂者,似乎只能被動挨打。
小米沽空調,就如同如今做汽車,都是白手起家,自然要到處挖人。董明珠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說,小米就是小偷,到此高薪挖人,抄襲技術。
隨着新媒體發展,雙方的較量也開闢了新的戰場,均宣稱遭遇「黑公關」和「網絡黑手」。沿着這條脈絡就不難發現,如今朱磊追着小米打,並非一時激動,而是有內在原因和深層次考量的。
至於最終誰輸誰贏,目前還不好說。只能說,小米一方目前處於下風。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絡,未能覈實版權歸屬,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