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 10多秒爆燃:理想「蒼白」自辯

財中社
10/24

從電池包冒出火星到整車爆燃,僅用了不到 10 秒鐘。

驚心動魄的這一幕,發生於10月23日深夜上海徐彙區。當時,一輛理想 (02015.HK)Mega正沿着平坦路面正常行駛,電池包先出現火花,4-5秒後便燃起大火,火勢隨後迅速蔓延,吞噬了整輛車。

萬幸車內兩名駕乘人員反應及時,成功開門逃離現場。

需要指出的是,短短10多秒的逃生窗口,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若車輛處於滿載狀態,尤其是後排乘坐兒童或行動不便的家庭成員,逃生難度將呈幾何級上升。MEGA自燃事件也再次敲響警鐘:電動汽車的安全性能,始終該是用戶最核心的關切點。

國標「照妖鏡」

事故發生後,疑似Mega當事車主的代理律師發佈公開聲明,明確指出車輛為「自燃」,並還原了事發過程:當車輛行駛至上海市閔行區合川路與漕寶路路口時,底盤突然傳來爆炸異響,車內瞬間煙霧瀰漫。司機與後排人員立即嘗試應急逃生,卻遇到了後排電動車門無法即時開啓的問題,最終只能通過副駕駛車門撤離。儘管未造成人員傷亡,但車輛及車內財物被完全燒燬。

然而,理想汽車對外回應卻與律師聲明存在明顯矛盾。

理想方面表示:「事故發生時,車門順利打開,駕駛員和全體乘客全部安全離車。我們已安排專人前往現場處理,目前消防部門已介入調查,後續將積極配合調查並依據結果推進相關工作。」

當事雙方對「車門是否順利開啓」的核心細節說法不一。

事實上,無論車門是否順利開啓,較此更關鍵的是,MEGA該起事故與現行安全標準的差距,讓理想汽車的「安全承諾」備受質疑。

依據最新國標《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動力電池在熱失控後,需滿足兩個核心條件:一是至少2小時內無起火爆炸,且所有監測點溫度不超過60℃;二是面對飛石衝擊時,直徑30mm的鋼球以150焦耳能量(相當於50km/h車速撞擊)猛擊電池底部,不得出現泄漏、起火或爆炸。

此前,理想汽車曾公開宣稱,2022年及以後上市的車型,均已提前滿足這一動力電池新國標。

但即便按照舊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動力電池在熱擴散導致乘員艙陷入危險前,仍需為用戶提供至少5分鐘(300秒)的報警與逃生時間。但此次理想Mega從冒火星到整車燃燒僅用10餘秒,與300秒的舊國標要求都相去甚遠。

變相降價促銷

MEGA安全事件的發酵,無疑讓本就銷量走低的理想汽車「雪上加霜」。與此同時,理想汽車在銷售端的「變相降價」操作,亦引發了部分車主的強烈不滿。

10月18日,一位車主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在杭州市蕭山區理想交付中心提走理想L6,僅1天后(19 號晚),就有理想銷售人員在朋友圈發「新增8000-20000元保險補貼」的消息,且該政策於20 號正式生效,補貼直接從開票價中扣除。

「48小時內降價8000元」,讓這名車主倍感困惑,若交付時工作人員提前告知政策變動,自己完全可以推遲兩天提車,避免近萬元損失。

更讓該理想L6車主氣憤的是,購車時銷售人員曾明確承諾「10月份的政策已是最低價,後續不會有更優惠活動」,並不斷催促他儘快鎖單;提車前,交付人員又反覆提醒他提前在線完成尾款支付、保險辦理等流程;直至提車時,交付中心仍未就「價格可能變動」做出任何風險提示。

事實上,理想汽車的「變相降價」並非個例。

銷量承壓下,目前,理想全系車型的現金優惠已達3萬-5萬元,部分車型疊加補貼後優惠力度更大。以理想L6為例,在無置換的情況下,持京牌消費者可享3.8萬元優惠;L7、L8的優惠幅度約4萬元,L8則能達到4萬元以上。

除了明面上的官方權益與置換補貼外,線下門店還額外提供現金優惠和高額保險補貼,多重優惠疊加下,「剛提車就降價」的情形在社交平臺上屢見不鮮,不少車主直言「被品牌背刺」。

降價背後,是理想汽車巨大的銷量壓力。

年初,理想汽車將2025年銷售目標設定為70萬輛。但眼看月銷從2024年5萬多下滑至3萬多,上半年理想汽車將年度銷售目標下調至64萬輛。而理想官方數據顯示,1-9月,理想累計交付量僅為29.7萬輛。這意味着,要完成年度目標,四季度每月銷量需保持在10萬輛以上, 這與理想9月月銷量不足3.4萬輛的差別,判若霄壤。

作為「跑量主力」的L系列表現持續疲軟。懂車帝數據顯示,理想L6上半年月銷尚能維持在1.5萬輛+,下半年後已下滑至1萬輛左右;L7、L8、L9三款車型的月銷量也僅保持在1萬輛上下。

8月上市的I系列,表現同樣不及預期。9月,理想最初為I系列設定的交付目標是「超越8000輛」,隨後迅速修正為「每月穩定交付6000輛」。

對於被寄予厚望的I6,理想給出的月交付目標為9000-10000輛;疊加Mega,理想對純電車型的整體預期為每月1.8萬-2 萬輛,但從實際銷售數據來看,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更嚴峻的是,理想還面臨着激烈的外部競爭。

一方面,L系列不僅要應對問界等老對手的擠壓,還要直面全新智己LS6、領克900等新車型的挑戰。另一方面,即將上市的零跑(09863.HK)D19將進一步分流市場份額。目前, I系列仍處於產能爬坡階段,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銷量不及預期,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上。目前,理想汽車在港交所紐交所的股價均創下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口碑與市值同時大幅縮水。

純電難破局

如果說安全爭議與銷量下滑是理想汽車的「表面危機」,那麼戰略選擇的「取巧」,或是其更深層次的「病根」。以理想Mega的產品規劃為例,其銷量不振早已埋下伏筆。

在行業多數車企全力向純電領域突破時,理想汽車選擇增程路線。理想也確實通過增程式打開了市場,但在增程技術優勢逐漸消失、競品紛紛轉向混動後,理想的純電車型卻遲遲打不開銷路;同時,理想堅持「高定價策略」,與市場主流消費需求脫節,銷量2025年整體下滑。

數據顯示,理想汽車2024年曾有過「月銷5萬輛」的巔峯,但2025年上半年銷量下滑明顯,目前月銷量僅維持在3萬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增程路線」紅利消退,對於傳統油車用戶而言,增程式電動車曾是「過渡階段」的優選,但隨着混動技術成熟、純電基礎設施完善,增程車型的競爭力不斷減弱;另一方面,理想在純電領域的佈局滯後,當其他車企的純電車型劃定「勢力範圍」、搶佔用戶心智,理想的純電產品才姍姍來遲,未能形成差異化優勢。

為了破局,理想汽車曾試圖在自動駕駛領域尋找突破口。 畢竟其線下渠道已足夠成熟,自動駕駛是電車競爭下半場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2025年8月,理想汽車智駕的三名負責人——原模型算法負責人賈鵬、原端到端模型負責人夏中譜、原量產研發負責人王佳佳——均離職。

9月,理想汽車自動駕駛業務負責人郎鹹朋,通過內部信正式公佈了架構調整方案。具體變動包括將模型算法團隊拆分為基礎模型、VLA 模型、模型工程三個部門;量產研發團隊拆分為量產交付、軟件研發、主動安全三個部門;數據閉環團隊拆分為數據平臺、數據標註兩個部門;規劃管理、AI 評測運營兩個原有部門保留;新增創新業務部,負責對外技術合作、預研項目及海外業務拓展。

值得關注的是,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本人的精力也發生了轉移。

2025年,理想汽車最高決策組織戰略管理委員會評審通過了「智能汽車戰略閉環管理方案」,理想汽車總裁馬東輝代替李想擔任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負責智能汽車領先戰略的規劃和落地,同時擔任「產供銷聯席會」主任,而李想依然是產供銷聯席會成員,會參與到汽車相關的業務決策中。

從「增程過渡」到「純電攻堅」,從「押注智駕」到「轉向AI」,理想汽車的戰略選擇在「取巧」與「突破」之間徘徊;而創始人李想在拿到2024年含股票激勵在內的逾6億元高薪後,未衝在公司電車突破一線,反轉去投注精力在並非其所長的AI,亦讓外界不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