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達255.5萬臺,同比增長54.9%;中國市場出貨量為66.4萬臺,同比增長145.5%。小米、阿里、Rokid、雷鳥等企業紛紛推出新品,京東平臺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增超10倍,品牌數量增長約3倍,平均每9天有一款新品上市。
然而,高增長背後伴隨高退貨率:京東、天貓平臺退貨率約為30%,抖音平臺高達40%-50%,主因是「功能實用性不足」。小米AI眼鏡上市首周銷量達7萬副,但抖音退貨率約40%。產品被指僅為「耳機+相機」組合,缺乏視覺顯示導致導航體驗差,且拍攝提示燈易被遮擋,引發隱私擔憂。
行業尚未打通材料、光學、硬件、軟件、系統與算法全鏈條。廠商多采用手機SoC變種芯片,難以滿足全天候低功耗需求。性能、輕量、續航構成「不可能三角」,電池持續使用僅2-3小時,算力受限致AI響應延遲數秒至十幾秒。
不同陣營戰略各異:阿里通過夸克AI眼鏡整合通義千問、高德、支付寶等功能,售價2999元與成本持平,意圖構建生態付費場景;小米將其納入「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李創奇承認產品虧本;創業公司如Rokid、雷鳥則聚焦細分領域。
供應鏈不成熟制約量產,部分產品預售排期超半年,交付時價格從2499元漲至3299元。光學模組佔成本四成,MicroOLED與衍射光波導方案成本高、良率低,致使消費級產品售價普遍超3000元,限制普及。
市場結構顯示,帶屏AR眼鏡佔國內消費級市場80%份額,無屏AI眼鏡僅20%,表明用戶更重視顯示功能。2025年上半年,音頻眼鏡、拍攝眼鏡、分體式AR眼鏡、一體式AR眼鏡線上零售佔比分別為42.3%、12.4%、41.1%、4.2%。
B端應用顯現潛力,杭州交警使用Rokid AI眼鏡3秒識別違章車輛,推動執法場景落地。Meta Ray-Ban Display在美國發售48小時內售罄,閒魚代購價達11000元,溢價近100%,顯示優質產品仍具強勁需求。
未來三年或形成三類優勢企業:大模型持有者、硬件生態整合商、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內認為,足夠訂單將驅動專屬供應鏈形成,產業有望從「功能競爭」轉向「生態戰爭」,AI眼鏡或作為手機延伸在特定場景提供價值。預計2025年中國AI/AR眼鏡出貨量達90萬臺,三年內產業規模破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