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馬斯克,卷不過39歲的機器人新貴?

藍鯨財經
10/24

作者丨有界unknown 錢江

你敢信?馬斯克正在被一個年輕人「搶風頭」。

2025年,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兩大主角——特斯拉的馬斯克與Figure創始人Brett Adcock,幾乎同一時間宣佈要推出第三代機器人。但當Figure 03在10月10日亮相併迅速刷屏時,馬斯克的Optimus依舊「半遮半掩」,只是放出幾段金色外殼與爆米花演示的片段,還強調那只是V2.5。

更直觀的差距還體現在兩者對於新產品的具體敘事上:

同樣在X平臺上,Brett既不談算法,也不展示結構參數,只是讓機器人出現在真實家庭空間裏輕放碗盤、疊枕頭、避開寵物、取筆記本。

這些動作流暢自然,一鏡到底,觀衆看到的不是代碼,而是一種被具象化的「生活感」——彷彿「機器人真的能在家中工作」。藉此,Figure完成了一次從「實驗室產品」到「未來生活的可見樣本」之間的轉變。

與Brett相反,馬斯克則依舊聚焦工程邏輯:AI芯片、執行器、供應鏈。這些對研發和投資人至關重要,卻難以轉化為公衆能直觀感知的故事。於是,當Figure搶佔輿論高地時,Optimus更像一次內部升級,而非真正「登場」。

當然,馬斯克在財報會上仍信心滿滿,稱Optimus V3進展順利,2026年初量產,並可能成為特斯拉最偉大的產品。但對比之下,Brett更擅長讓未來「被看見」,馬斯克仍在專注於如何「造出來」。

這場較量,本質上是兩種兌現未來的方式:Brett讓機器人先走進公衆視野,馬斯克則在打磨底層體系。

可在今天這個「注意力為王」的時代,誰能先佔領大衆心智,誰就更有機會定義未來。

39歲的Brett正在把Figure 03變成一段人人可見的「未來樣本」;而54歲的馬斯克,或許正面臨一個更尖銳的問題:當未來需要被看見的那一刻,他會不會慢了半拍?

做人形機器人,當新派遇上老牌

特斯拉和Figure,幾乎在同一時間邁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2021年8月,馬斯克在Tesla AI Day上首次宣佈,要打造一臺能承擔「危險、重複、枯燥任務」的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後更名為Optimus)。他描繪的願景是:在為人類建造的世界中,機器人能安全行走,協助完成日常工作。媒體很快將這一計劃稱作「特斯拉AI戰略的終極形態」——讓人工智能真正長出身體,進入現實世界。

五個月後,Brett在加州聖何塞創立Figure AI,用賣掉電動飛機創業公司後的第一筆積蓄,孤注一擲開啓機器人項目。

這兩個人,一個是從自動駕駛帝國走出的「造系統的人」,一個是剛完成創業轉身的「造機器的人」。在幾乎同一時刻,他們選擇踏上同一條未知的路。

2022到2023年,在人形機器人上,兩家公司一直保持着齊頭並進的節奏。

2022年10月,特斯拉推出原型機Bumble C,完成了基本的行走與雙臂抓取,一具身體尚未成熟的身體。

幾個月後,Figure 01亮相——這家成立才24個月的公司,讓機器人邁出了第一步。

那時,外界更願意把Figure視作特斯拉的「後來者」,Brett曾在採訪中提到,Figure正「站在特斯拉和波士頓動力等巨人的肩膀上」,並「從他們的實踐中學到很多。」但他補了一句:「只是我們得更快。」

真正的分水嶺出現在2024年春天

Figure 02發佈,接入OpenAI模型。在那支走紅的視頻裏,機器人在廚房裏整理檯面、遞蘋果——不是表演,而是任務。它會聽懂語音指令、識別物體、規劃動作。

那一刻,「人形機器人」第一次在公衆視野裏變得有生活氣。

也正是從那一刻起,這條賽道被重新劃分:

Figure代表的新派公司,選擇用語言去喚醒機器,讓它「理解人」;特斯拉、波士頓動力這樣的老派玩家,則依舊在用鋼鐵和算法去打磨一具可靠的身體。

進入2025年,這種分歧愈發明顯。

Figure 03發佈,自研Helix系統首次亮相。Brett 在公開場合說:「Helix不是讓機器人更聰明,而是讓它能從‘看見’走到‘行動’。」

這代機器人的指尖能感知3克壓力,足以握住一枚回形針;它的手掌嵌入小型攝像頭,即使主鏡頭被遮擋,也能完成近距離識別;外層包覆多密度泡沫和柔性織物,防止在接觸人時產生壓迫。

更重要的是,Figure開始造工廠。

大規模人形機器人生產工廠BotQ在加州啓用,年產能12000臺,機器從「手工組裝」進入「流水製造」;

人形機器人數據集工廠Project Go-Big同步啓動,用成千上萬臺Figure 03採集日常任務數據——從廚房到倉庫,從客廳到辦公室——為機器人建立一個「世界的記憶庫」。

這是一種典型的AI公司思維:先讓智能跑起來,再去完善身體。

而馬斯克選擇從反方向走。

2025年初,特斯拉宣佈關閉Dojo訓練中心,整合AI5與AI6芯片架構,把全部資源投入算力與控制系統。

Optimus團隊同時放棄了動作捕捉訓練,改為純視頻學習——讓機器人「看」人類如何完成任務,再去模仿。

馬斯克相信,視覺就足以成為智能的入口。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擴展,但代價是漫長。

視頻能教會機器人「看」,卻教不會「觸」;它知道「該怎麼做」,卻感受不到「該用多大力」。

於是,每一個失誤都要在真實的機器上試一遍。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馬斯克的Optimus V3遲遲沒有對外展示。

那不是拖延,而是一種謹慎的代價——當 Figure 在公衆面前演出,特斯拉仍在調校後臺的引擎。

到了2025年秋天,這條時間線的兩端已清晰分化。Figure 03用一支家庭場景的一鏡到底視頻,讓世界相信機器人可以「自然」融入生活;Optimus V3則只留下那段操作爆米花機的短片。

Figure 03憑一支一鏡到底的家庭場景視頻,讓世界相信機器可以「自然地」生活在我們身邊;而Optimus V3只留下了那臺操作爆米花機的短片。

兩家公司追逐的都是同一個目標:讓機器學會生活。不同的是,Brett先讓人們看見未來,而馬斯克,仍在打磨通往未來的現實。

「降溫」的馬斯克和「加速」的Brett

在Brett Adcock身上,仍能看到馬斯克最初做機器人的那股「興奮勁」。不同的是,Brett的熱度還在攀升,而馬斯克的激情已經開始降溫。

2024年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曾再次描繪那個龐大的未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可能至少是2比1,肯定能達到1比1。」換句話說,他設想這個星球上將有100億到300億個機器人,每年生產速度可能達到10億臺。

「即使特斯拉只佔10%,那也是每年1億個Optimus。」

他甚至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價——2萬美元一臺,這意味着一旦規模化生產,特斯拉可能掌握一個比汽車更龐大的市場。

這類宏大敘事曾是馬斯克最擅長的修辭,但過去一年,他的語氣變得剋制了。

2023年時,他在多次公開講話中堅稱,「到年底,數千臺Optimus機器人將在特斯拉工廠投入使用」。

但到了2025年夏季的電話會議上,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原型機現在正在辦公室裏走來走去。」即便在啱啱公佈的Q3電話會,馬斯克的說法也偏於保守,他稱Optimus可以在帕洛阿爾託的工程總部「24小時走動、引導訪客」。

那種曾經籠罩在「人形機器時代即將開啓」的激昂語調,悄然消失。

這種轉變並非態度問題,而是現實的重量——機械手的問題、團隊的問題、節奏的問題。

馬斯克在一檔名為《The All-in Podcast》節目中承認,人形機器人的手,是整個系統裏最複雜也最棘手的部件。

他表示,「人類的手進化得太複雜,它能同時完成高強度和精細操作,這種多自由度的協調幾乎無法用現成的結構複製」,「手的大部分肌肉其實在前臂,通過肌腱牽引來驅動」,馬斯克在節目中形容,機械手的製造難度「介於Model X與星艦之間」。在最新的電話會上,馬斯克再次提及,「製造一隻和人類一樣靈巧、能幹的手,是整個機器人中最難的一部分」。

這一困境在供應鏈中體現得更直接——即使肯花錢,也買不到合適的執行器。據Tech Stock報道,特斯拉目前囤積着大量尚未安裝前臂和機械手的Optimus機體,而這些關鍵部件的生產「仍在嚴重滯後」。這意味着,馬斯克所謂「規模化投產」的藍圖,仍停留在實驗室層面。

技術之外,團隊的動盪同樣影響了項目的推進。

2025年6月,工程副總裁、Optimus項目負責人Milan Kovač離職,緊接着,特斯拉起訴了一家由前員工創立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指控其竊取了與機械手製造相關的商業機密。

組織的不穩定進一步拖慢了進展——特斯拉曾在內部設定2025年生產5000至10000臺Optimus的目標,但該計劃已被推遲,馬斯克在最新電話會中表示「我們將在明年第一季度,可能是二月或三月,準備好展示一個生產意圖的原型。在明年年底左右開始建造一個百萬單元的 Optimus 生產線。」

馬斯克對「控制權」的擔憂,也或多或少影響了他推進 Optimus 的節奏。在最新的電話會上,他直言:「如果我建立了一支龐大的機器人大軍,會不會有一天,我反而被排除在掌控它的人之外?」

與此同時,Brett和Figure AI卻在快速推進。

Figure的加速並不只是「Helix」「BotQ」這些成果本身,而在於它在一年之內同時打通了研發、生產、數據三條線。

Brett在多次採訪中強調,Figure是一家「only focus company」——沒有其他業務線,也沒有資產包袱。

這意味着,它能以幾乎所有資源押注在一件事上:讓人形機器人進入現實世界。

他在接受《Forbes》採訪時說:「我們不是為了展示而造機器人,我們想讓機器人真正進入世界。」

這種說法反映了新興AI公司的思維方式——先讓它「看起來能工作」,再在現實中把它「變成能工作」。

這就是兩人之間的鮮明對比:

馬斯克的路線,是在穩紮穩打地構建「系統」——讓機器人真正可控、可製造、可複用;Brett的路線,是讓「智能」先被看見——用視頻、模型、數據閉環去搶佔公衆想象。

兩者的分歧,正好對應了他們的年齡與位置。

作為特斯拉CEO,馬斯克要為特斯拉整體的AI架構、能源網絡、芯片體系留出容錯空間,他不能讓一個未完成的機器人成為股價風險;

而Brett沒有這種包袱,他可以押上全部的資源和敘事,只講一個故事——讓機器人進入人類的生活。

華鑫證券在2025年上半年研報中指出:「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迴歸機器人業務,但多線並行導致新產品進度階段性滯後。」

馬斯克曾經最擅長「講未來」,如今在54歲這個「知天命」的年紀,在機器人制造上也不敢誇下海口。

而Brett——那個39歲的後輩——正在用馬斯克當年的語言,重新點燃一遍創業激情。

結語

雖然第三代擎天柱機器人發佈時間晚於後起之秀Figure,但這並不代表馬斯克「落後」於Brett。

外界看到的落差,本質上是一場「週期錯位」。Figure 搶佔了敘事高地,但它的Helix 模型和真實交互能力仍待驗證;特斯拉的擎天柱雖然沒能「登上熱搜」,卻掌握着通向產業化的核心環節——能源、製造、供應鏈。

這意味着,當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批量上工」的階段,決定勝負的未必是誰先亮相,而是誰能讓一百萬臺機器穩定工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