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鞋王」的掉隊史

藍鯨財經
10/24

文|《投資者網》 韓宜珈

曾經的國民品牌,因為一場「降薪風波」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近期,體育品牌匹克因「全員降薪」事件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該公司要求全體員工「階梯式降薪」,拒絕者被要求提交檢討,否則停薪,此舉引發員工強烈抗議和法律爭議。

這次的降薪風波始於2025年9月中旬,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在內部會議上宣佈了階梯式降薪方案。薪資調整標準為:月薪5000至1萬元的員工降薪10%,1萬至2萬元的降薪20%,2萬元以上的降薪30%,而直營公司虧損部門及部分生產車間員工降薪高達50%。

公司對外回應稱,降薪是「特殊時期下的短期應對策略」,目的是「保就業、求發展」。然而降薪通知之後,又有內部員工透露,匹克發佈了《關於薪資停發的告知函》。公司要求這些員工在10月14日前「就相關事項進行反思、說明並提交檢討」,否則將自9月起暫停發放薪資。

降薪雖然不少見,但是不同意降薪就要寫「檢討書」的,確實是引人爭議。昔日的一線國產運動品牌,如今虧損連連不得不「降薪求生」,這家國牌運動企業到底怎麼了?

經營困境:1.3億虧損與上市曲折路

匹克管理層解釋,降薪的直接原因是內銷直營板塊的嚴重虧損。

匹克的告知函顯示,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行業競爭加劇及市場需求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持續面臨經營壓力。2025年1—8月期間,公司直營銷售體系持續虧損,未見好轉」。

許景南在內部會議上承認,2025年1至7月直營公司虧損達1.3億元,即使轉手三家直營公司,虧損狀況仍未改善。他直言,「我們民營企業虧不起」。

匹克在告知函中指出,「公司將持續關注經營改善進展,也將積極推動直營銷售體系的改革,力求逐步扭轉當前局面。我們誠摯歡迎並鼓勵所有認同公司發展理念、願與公司共渡難關的員工積極參與改革進程。」

匹克的經營困境並非一朝一夕形成。這家成立於1989年的老牌體育用品企業,曾於2009年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繼安踏、特步、361°之後第四家上市的福建運動品牌。

然而,由於股價長期被低估,匹克於2016年選擇私有化退市。實際上,匹克體育自上市以來就一直業績平平。據瞭解,從2012年開始,匹克體育集團年淨利潤僅維持在2億~4億元人民幣,並且開始大量關店以維持成本運營。退市前最後一份財報顯示,2015年匹克全年營業額為31.1億元,遠低於同年安踏的111.26億元。2016年股價較發行價下跌超過60%。

私有化後,匹克一直在尋求A股上市機會。2021年,公司宣佈完成近15億元戰略孖展,加速推進A股上市進程。然而,隨着國內IPO審核趨嚴,匹克的上市之路一再受阻,給管理層帶來巨大壓力。

匹克為何會從「晉江鞋王」滑向三線品牌?品牌的戰略選擇也值得深究。

在覈心產品方面,匹克曾憑藉「態極」科技在2021年打造出現象級爆品——態極運動拖鞋,當年賣出約250萬雙。

然而,這款明星產品存在明顯侷限:運動拖鞋不僅有季節、運動場景限制,毛利率也遠不及跑鞋、籃球鞋,更難以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對比安踏的「氮科技」、李寧的「䨻」等核心科技都應用在跑鞋這一大品類上,匹克的技術路線明顯受限。

在渠道方面,匹克近年來推動直營渠道改革,但直營模式是一把雙刃劍。直營雖可提升毛利率和消費者洞察,但也意味着品牌需自行承擔門店租金、員工等成本費用,對於產品力不夠強的品牌,會進一步帶來庫存積壓和現金流壓力。

此外,匹克也嘗試了「多品牌」戰略,2018年起先後收購休閒服裝品牌「旗牌王」、童裝品牌「嗒嘀嗒」和瑞士戶外品牌「奧索卡」。

但要做好多品牌運營並達到協同並不容易,從特步去年出售持續虧損的蓋世威、帕拉丁就可見一斑。

十年百億目標下的困境突圍

當匹克陷入降薪風波時,其他晉江系運動品牌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景象。

安踏在2023年營收突破千億,成為繼耐克阿迪達斯之後,第三個跨入「千億俱樂部」的運動品牌。

同時,特步與361°也先後跑入百億營收大關,而匹克2023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為58.6億元,在福建民營企業中排名第96位。

與2015年相比,匹克與第一梯隊安踏的差距從約80億元拉大到驚人的近千億元,曾在同一時期起步的國產品牌,如今已在不同的賽道上競速。

面對困局,匹克也在尋求突圍之道。

許景南在內部會議上透露,公司正在制定十年規劃,目標是「外銷突破百億元、內銷達到兩百億元」,並強調「打造中國人的國際品牌」仍是核心戰略。

然而,這一目標對目前的匹克而言挑戰巨大。2025年1月至8月,匹克外銷業務僅累計增長二十餘萬雙,與百億目標相去甚遠。

在品牌定位上,匹克態極系列熱銷價在200-500元之間,與安踏、李寧、特步在大衆市場競爭,價格優勢並不明顯。

隨着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發力低線城市,匹克的品牌力又無法與國際品牌抗衡。數據顯示,年輕消費者對匹克品牌認知度僅12%(對比李寧38%、安踏45%),其營銷活動(如慈善捐贈)雖提升短期聲量,但未能轉化為用戶黏性。

匹克的案例折射出中國三線運動品牌集體面臨的增長困境。與匹克處境類似的中喬體育和鴻星爾克,同樣在尋找出路——中喬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書但未果,鴻星爾克則在2021年因河南水災捐贈爆紅後,熱度逐漸消退。

匹克的現狀成為中國三線運動品牌在行業洗牌中處境日益艱難的一個縮影。在安踏、李寧等頭部品牌已確立絕對優勢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品牌競爭力、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是匹克必須解決的課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