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10月以來,創新藥股市出現下滑走勢,就在行業都調侃着「再來個大交易提振下信心」時,「大交易」真的來了。
10月22日,信達生物宣佈與武田製藥達成總價114億美元的授權合作,包括12億美元首付款和102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其中,首付款中含有武田製藥溢價20%入股信達生物的1億美元,這筆錢將以8:2的比例用於全球管線研發和企業運營。未來,如果交易產品成功上市,信達生物還將按比例獲得銷售分成。
相當於一筆交易同時涵蓋現金、股權、分利,這在過往的創新藥BD授權中並不多見。
同時,交易雖涉及IBI363、IBI343和IBI3001三款,但處在早期臨牀的IBI3001只賣出了「選擇權」,114億美元的大部分是為IBI363和IBI343兩個管線支付的。
三款產品的具體合作內容示意(數據來源:信達生物公告)
信達生物稱,這筆交易已經「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出海授權記錄」,在全球範圍內,總額僅次於第一三共在2023年完成的一筆220億美元交易。
信達Co-Co背後的野心:
更看重武田對「構建國際化能力」的助力
除了金額巨大之外,有關PD-1/IL-2雙抗IBI363的獨特合作模式是這項交易引起行業關注的核心原因。這是本次交易中最核心的管線,肺癌數據曾在今年6月的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年會(ASCO)上驚豔行業。
信達生物沒有把IBI363直接賣掉,而是選擇深入參與進產品後續的全球開發,按照四六開和武田製藥分攤開發成本、推進商業化,並按這個比例分享未來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利潤或損失。
在行業內,這種深度綁定的合作通常被稱為「Co-Co」。此前有BD人士介紹,這種模式對授權方的全球臨牀開發能力和資金儲備要求都比較高,且收到的款項大概率有一部分要用回管線的後續開發上,因此少有藥企會選擇這麼做。
在國內,曾公開披露採用這種合作的BD交易,也只有傳奇生物和強生的CAR-T療法Carvykti,以及百利天恆與百時美施貴寶的BL-B0D1(EGFR/HER3雙抗ADC),兩個都是備受關注的潛在「大單品」,比如,已經上市的Carvykti在今年前3季度的銷售額為13億美元,年銷售峯值預期為50億美元。按規劃,傳奇生物和強生的分成比例在中國和其他市場中各為7:3和5:5。
但相對應的,這場「豪賭」一旦成功,則意味着授權方能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其全球臨牀開發、註冊申報和商業化能力也將直接在「真槍實戰」中得到鍛鍊和檢驗。此前,一位藥企創始人告訴36氪,若傳奇生物當年沒有選擇與強生共同開發Carvykti,而是直接賣出海外權益,就無法共享後續的商業成果,並實現市值跨越。
後一點,恰恰是信達生物當下最看重的。
信達生物做「全球Pharma」的目標一直都很明確。10月22日的交流會上,董事長俞德超首次給出了時間點:即到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公司,資產上擁有至少5個全球多中心III期臨牀管線;能力上,完成從產品研發到註冊、銷售的全球組織架構建設。
信達生物管線示意
中國藥企想靠自己在海外市場立足並不容易。信達生物此前的出海動作雖不少,但大多依賴合作伙伴,比如PD-1信迪利單抗就是把海外權益都賣給禮來,直接收取現金回報。如今做合作開發,相當於給自己找了位跨國藥企「師傅」,一起敲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我們不只想做商業合作,更想借商業合作提升公司自身的能力。」俞德超解釋。
據介紹,過去一年多談合作期間,信達生物並非沒有遇到規模更大、在腫瘤領域能力更強的意向買方,但最終選擇武田製藥,是因為「對方對合作的重視程度、對交易產品未來5至10年發展臨牀發開發和發展的定位」,都與公司的戰略目標相匹配。
武田製藥雖是一家日本藥企,但在歐美市場上深耕已久。目前,公司員工遍佈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入結構上,美國佔比最大,達到52%;歐洲和加拿大的佔比局其次,約為23%。此外,武田製藥的全球腫瘤事業部總裁Teresa Bitetti曾在百時美施貴寶任職,負責過全球首個PD-1藥物O藥在美國的上市。這也成為信達方面選擇武田的重要原因。
小標題2:
押注下一代廣譜抗癌大藥
再來看交易涉及的產品。交流會上,信達生物方面多次強調了一點,即「對分子有望成為下一代腫瘤免疫療法基石藥物的潛力」,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最能承載這部分希望的,就是IBI363。這是全球首個進入III期臨牀的PD-1/IL-2雙抗,也是信達生物後續創新管線中最有看點的一個。從機制上看,它同時具備阻斷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的雙重功能,這意味着它不僅能有效應對傳統PD-1抑制劑治療失敗的耐藥人羣,還能對PD-L1低表達甚至不表達的「冷腫瘤」發揮作用。
這些都是潛在的「大市場」,比如行業對PD-1耐藥市場規模的預測就達到百億美元。
以合作雙方決定率先推進開發的鱗狀非小細胞肺癌(Sq-NSCLC)適應症為例,肺癌是全球抗癌藥物開發的高地,而非小細胞肺癌是全球「藥王」K藥最核心的適應症,也是所有後續基於PD-1靶點開發的藥物都需要考慮的適應症。
今年的ASCO上,信達生物公佈的有關IBI363的I/II期臨牀數據顯示,1/1.5mg/kg劑量組中,客觀緩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總生存期(mOS)分別為25.9%、66.7%、5.5個月和15.3個月。此外,在3mg/kg劑量組中,ORR、DCR、mPFS分別為36.7%、90.0%和9.3個月。
如果和現有針對Sq-NSCLC的標準療法進行對比,K藥聯合化療的mPFS和mOS分別為8個月和17.1個月。
這意味着,IBI363或許能為Sq-NSCLC患者帶來潛在的、更長期的生存獲益。
此外,IBI363的另一個特點在於廣譜。據clinicaltrials.gov網站,除非小細胞肺癌之外,IBI363在研的適應症還包括黑色素癌、結直腸癌、胃癌、食管鱗癌等。以結直腸癌為例,ASCO大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IBI363單藥後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中位OS為16.1個月,高於現有標準治療。
交流會上,信達生物方面表示,在針對IBI363的開發上,從單藥治療PD-1耐藥患者,逐步擴展到聯合治療,再重點推進一線結直腸癌和一線非小細胞肺癌的思路上,公司與武田製藥的判斷都高度契合,「雙方確定的第一階段關鍵開發方向完全一致」。
不過,市場上亦存在一種聲音認為,以上野心都要建立在III期臨牀成功的基礎上。如果數據不及預期,已經到手的首付款就將為巨大的開發風險買單。疊加近期市場對BD交易的熱情衰退,導致交易雖重磅,但未能推動信達生物的股價上漲。10月22日,信達生物收跌1.96%;23日收漲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