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業績電話會,馬斯克帶給機器人產業鏈的驚喜與擔憂

格隆匯
10/23

昨晚特拉斯發佈25年Q3財報並召開業績電話會,隨後大摩和高盛都發布相關業績點評研報,也基本上代表了兩種主流市場觀點:可以接受和有些失望。

其中大摩發佈了主題為《特斯拉第三季度業績:普羅米修斯聳了聳肩》研報,重點強調:1.數據足夠接近預期,足以讓市場共識大致保持不變。2.高質量結果:儘管第三季度在某些方面未達預期,但庫存水平降至僅10天的供應量,自由現金流表現強勁。3.汽車業務僅佔收入的75%。隨着服務/其他業務(同比增長25%)和能源業務(同比增長44%)持續增長,特斯拉的收入來源正進一步向經常性收入多元化。

另一方高盛則對特斯拉Q3財報評價為好壞參半偏負面,雖然營收和總體毛利率略高於市場預期,但部分關鍵指標(如汽車業務非GAAP毛利率、非GAAPEPS)低於預期,且Optimus3(人形機器人)相關時間表延後,引發投資者擔憂。高盛維持 「中性(Neutral)評級」,並將12個月目標價下調至400美元(原425美元)。

下面我們重點就大家最關心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進展、時間表、指引以及對國內機器人產業鏈影響的部分,給大家梳理分析一下,以期幫助大家投資機器人做到「心中有數」。

01

戰略轉向:

特斯拉的AI野心與機器人藍圖

(核心數據:高盛測算Optimus業務遠期估值佔比或達特斯拉整體的35%-50%)

電話會最震撼的轉折,是馬斯克用80%時間談論AI和機器人,僅用20%討論汽車業務。這種敘事重心的遷移絕非偶然——特斯拉正在構建"現實世界AI"的三角生態:FSD自動駕駛算法作為大腦,Dojo超算中心提供算力,Optimus機器人則化身物理世界的執行終端。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特斯拉機器人戰略呈現三級火箭架構:短期(1-2年)靠汽車業務輸血,中期(3-5年)形成FSD+Optimus技術協同,長期(5-10年)實現"機器人即服務"的訂閱模式。這種佈局與蘋果"iPhone+App Store"的生態打法異曲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首次將薪酬方案與機器人戰略捆綁(11月6日股東大會將會投票):"如果我沒有20%以上的投票權,對建立機器人軍隊感到不安"。這番表態暗示,Optimus已從概念驗證階段升級為公司級戰略核心。

02

技術挑戰:

靈巧手與通用AI的"硬骨頭"

(關鍵進展:V3版本擬人度達"需戳驗真僞"水平,手部執行器數量從28個增至31個)

技術拆解顯示,Optimus的進化面臨三重門:

1. 機械極限:前臂與手部佔據整機70%的工程難度。天風證券測算,要實現人類手部90%的功能,需要24個微型電機協同工作,每個電機需承受200次/秒的脈衝指令。

2. AI遷移:雖然FSD算法可複用,但機器人需要新增三維空間感知、多模態交互等模塊。電話會透露,當前Optimus的AI訓練數據量僅為FSD的1/5。

3. 功耗陷阱:現場演示中,Optimus持續工作45分鐘後需充電1小時。摩根士丹利指出,能效比不突破8小時續航,商用場景將嚴重受限。

但突破已然顯現:V3版本採用"腱繩驅動+連桿"的混合結構,拇指實現人類級外展能力;新型陶瓷電機將扭矩密度提升3倍;更關鍵的是,Grok大模型賦予其自然對話能力——這些在加州總部巡邏的機器人已能引導訪客至指定會議室。

03

量產時間表落地:

百萬臺產能時間表敲定,可信度超預期

最讓市場興奮的是特斯拉首次給出明確的量產路線圖:Optimus GEN3版本計劃2026年Q1公開展示(或許更早些),重點秀出優化後的靈巧手;2026年底啓動百萬臺級產能,最終目標是Optimus 5.0實現年產0.5-1億臺。

這份時間表的可信度不低:一方面特斯拉在中、泰、墨三國的工廠審廠節奏密集,明顯在搭建全球供應鏈;另一方面,上游產業鏈企業也在透露,特斯拉機器人量產可能「先平後陡」,兩年內有望達到年化百萬臺規模。對國內產業鏈來說,這次並不是「畫餅」——東莞證券測算,僅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減速器需求,就將從2025年的1.45億元飆升至2027年的130.43億元。

04

產業鏈共振:誰在狂歡,誰在焦慮?

特斯拉釋放的百萬臺量產信號,正在引發產業鏈地震:

受益方:

精密傳動企業:行星滾柱絲槓需求暴增,日本THK等供應商產能排至2027年

力矩傳感器廠商:單機用量達16個,比工業機械臂高4倍

仿生材料公司:新型硅膠皮膚需滿足50萬次彎折壽命

承壓方:

傳統工業機器人廠商:發那科等企業被迫加速人形機器人研發

服務機器人公司:市場上現有玩家面臨技術代差壓力

二級供應商:中小電機企業遭遇特斯拉自研替代

值得警惕的是,馬斯克強調"供應鏈根本不存在"。這意味着特斯拉可能複製汽車業務的垂直整合策略,通過自研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部件掌控價值鏈制高點,而這也意味着規模化後的配套產業鏈供應商也存在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市場預期差。

05

未來展望:億級產能是泡沫還是星辰大海?

(產能規劃:從2026年1萬臺到2030年1000萬臺的指數級爬坡)

目前有關估值,資本市場出現罕見分裂:

樂觀派(以ARK為代表)採用終局估值法,謹慎派(如高盛)則關注兩大風險:

1. 技術風險:靈巧手量產良率可能長期低於60%

2. 政策風險:人形機器人的倫理審查可能遲滯商用

同時我們拆解馬斯克的"百萬臺宣言",需要穿透三層迷霧:

1. 需求驗證:波士頓諮詢測算,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突破500億美元,但現階段真實需求集中在汽車製造(34%)、物流(28%)等有限場景。

2. 成本悖論:當前Optimus BOM成本約5萬美元,需降至2萬以下才能觸發大規模商用。

3. 生態培育:參照iPhone發展史,特斯拉需要建立開發者平臺、應用商店、雲服務等配套體系,這或是比硬件更艱鉅的挑戰。

當然,資本市場已率先反應這種產業進展與市場估值矛盾:Q3業績公佈後特斯拉盤前股價跌近5%,既擔憂淨利暴跌36.8%下的研發投入可持續性,也質疑機器人進展不及預期。

對投資者而言,關鍵要分清「確定性」和「可能性」:短期看,減速器、絲槓等成熟環節受益於特斯拉產線建設,業績彈性明確;長期則要看靈巧手進展、AI算法突破和輕量化材料創新,這些關鍵挑戰決定了人形機器人能否像電動車一樣爆發。

時間節點上,除了11月6號股東大會是否有V3亮相和馬斯克萬億薪酬方案投票,同時我們需要關注兩個重點時間節點:短期看2026年Q1的V3原型機亮相,長期盯2030年的產能落地節奏,而關稅擾動、國內機器人獨角獸的上市和量產進展也值得重點跟蹤。

那麼後續特斯拉V3設計方案帶來哪些產業鏈新增量機會?

靈巧手、輕量化、執行器等關鍵環節又有什麼確定性/潛在的投資標的?

特斯拉最新審廠進展和重要節點怎樣?關稅擾動是否會有新轉機?

國內機器人獨角獸上市節點和機會催化有哪些?

……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