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藝術熱」點燃申城

新民晚報
10/23
《青衣仕女》以數字形式呈現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第一次看粵語話劇,第一次看香港劇團的話劇,第一次看葉童演話劇!」前不久,喜愛觀劇的俞小姐在上音歌劇院看了一出名為《唔講得》的「黑色話劇」,感慨這張票太值了。這出由香港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創排的話劇,充滿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黑色幽默,影視劇演員演話劇同樣細膩而富有感染力,粵語對白韻味十足,投影、互動、實時攝影等技術讓舞臺變得魔幻,在上半場結束時葉童和黃德斌合唱的一首《相愛很難》,更是讓觀衆深深共情。

不僅是《唔講得》,在今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廣東百年美術大展隆重登場,芭蕾舞劇《家園》、雜技劇場《站臺》、民族舞劇《英歌》、粵劇《雙繡緣》等舞臺作品集中亮相,在上海引燃了一場「粵港澳藝術熱」。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舉辦,在藝術節26年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三地藝術家帶來不同門類的原創精品,在金秋的申城鋪展了一幅斑斕的畫卷。

嶺南風情 持續走紅

上個週日,中華藝術宮門前排起了參觀長龍。觀衆都是衝着「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來的。展覽佔據了中華藝術宮三個樓面,展區超2萬平方米,近800件作品構建起嶺南美術波瀾壯闊的百年曆程。上海美協副主席李磊感慨:「廣東送來的超級大禮,彰顯了嶺南美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週,廣州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劇《家園》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這部現實題材的舞劇用浪漫的手法體現了大灣區人的精神氣質。

蛇年春節,普寧英歌登上央視春晚,帶動英歌舞在社交平臺的持續走紅。10月18日,廣州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舞劇《英歌》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這已是該劇今年第三次來上海。上海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陳飛華評價說,在這出舞劇裏,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廣州粵劇院帶來的新作《雙繡緣》則打開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在上海宛平劇院演出的上座率超過90%,讓崑劇表演藝術家梁谷音讚嘆「精緻、淡雅,又讓人驚豔」。

藝術交融 雙向奔赴

上海與粵港澳大灣區,分別作為長三角與粵港澳兩大城市羣的核心,此次深度藝術互動堪稱一次強強聯合的「雙向賦能」。雖說是「文化周」,但大灣區的演出貫穿藝術節全程,延續至11月15日。接下來,還有香港芭蕾舞團《布蘭詩歌》、澳門多媒體偶劇《蟲蟲的倉鼠》將與上海觀衆見面。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舉辦,意義深遠。大灣區文化周為藝術節注入了新鮮、多元的南國氣息;而上海這個國際化平臺,也為大灣區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契機。正如廣州粵劇院院長林凱彬所言,這是一次區域文化深度對話的契機,國際演藝大會的專場推介更推動大灣區佳作走向世界。

這幅「多元共生、融合創新」的多彩畫卷,讓上海觀衆領略了南國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非遺與當代的碰撞、地域與國際的銜接、專業展演與公共互動的結合等方面,提供了一個生動的範例,也為國內藝術的繁榮發展與交流互鑑寫下新的篇章。 本報記者 邵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