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來,臺積電在算力芯片利好、iPhone 17 銷量預期增加及 2 納米制程量產的推動下,股價持續飆升,年內累計漲幅超 50%,市值突破 1.5 萬億美元。其 2025 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增速同比增長 30.3%,淨利率達 45.7%,均遠超市場預期。
然而,在股價高歌猛進之際,英特爾正逐漸成為臺積電的潛在威脅。英特爾的 18A 工藝將於 2025 年下半年啓動量產,該工藝與臺積電的 2 納米工藝類似,雙方將在先進製程領域展開正面競爭。儘管臺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擁有豐富的量產經驗和大量的外部客戶訂單,2025 年三季度其 7nm 以下先進製程佔總營收的比例達到 74%,但英特爾已獲得美國政府的政策扶持,且與英偉達的合作已正式落地,還傳出與蘋果、AMD 等公司的合作傳聞。
此外,美國政府正醞釀一項新政策,要求芯片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芯片數量必須與其進口量保持 1:1 比例,這對臺積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政策風險。臺積電雖已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但即使未來其在美國的 2 納米產能佔總產能的 30%,仍有約 40% 的需求依賴進口,與政策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同時,三星也在芯片代工領域發起價格戰,其 2 納米晶圓價格較臺積電低 33%,這可能會吸引一些成本敏感型的芯片設計商。
儘管臺積電目前業績亮眼,股價不斷創新高,但從長期來看,英特爾的競爭以及潛在的政策風險等因素,可能會對其發展產生影響。而資本市場似乎對這些潛在風險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臺積電的市盈率水平已達到近 10 年的 90% 分位,投資性價比已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