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中國投資圈,主動權益管理規模最大的團隊,不在上海、不在深圳,而在北京金融街17號17層。
這裏是國壽資管的辦公地,也是一家千億級私募機構的決策中樞。
這裏的核心決策團隊不僅決定着三期過千億的鴻鵠基金的投向,也打理着國壽資管麾下幾個重磅權益產品的投資管理。
這裏是中國價值投資的「堡壘」,紅利股的「高地」,同時也是超大資金投資實戰的「指揮部」。
而這個指揮部中的核心人士,最近又有了新的動向……
巨頭鴻鵠、持倉罕見
作為千億級別的鴻鵠基金,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始終保持着業內最大單體權益產品(主動投資)的紀錄。
但他的投資線索「暴露」的非常稀少。
一方面,背靠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兩家險資巨頭,同時和國壽資管團隊「千絲萬縷」,鴻鵠基金自2024年2月正式運作以來,就被認為是A股未來長牛行情的「壓艙石」。
另一方面,坐擁千億資金量級,鴻鵠基金卻十分「低調」,顯露於上市股東大股東名單的次數少之又少,目前僅現身於中國電信、陝西煤業、伊利股份、中國神華、中國石油、大秦鐵路等大盤股的名單中,且單票最少持股市值不低於18億元。
手握如此龐大的資金,卻未在其他個股上大舉建倉,這一現象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核心操盤手」四處「出擊」
來自資事堂蒐集的公告顯示,鴻鵠基金的核心「操盤手」在近幾個月十分忙碌,頻繁調研上市公司,或許為未來鴻鵠基金的「進攻」做足了準備······
鴻鵠基金的管理人是國豐興華,全職員工人數為11人,但其中最核心的崗位目前由國壽資產派出。
公開信息顯示:國豐興華的法定代表人是楊琳,她目前同時擔任中國人壽資管的權益投資部總經理。
楊琳的投資經驗非常豐富,她1969年8月出生,博士學位,1994年即加入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先後在期貨部、市場開發部、投資銀行部任職。2001年,她開始在中國人壽多個部門擔任管理職務,負責過風險管理部、戰略規劃部、宏觀策略部、研究部和權益投資部。
長期在投資一線指揮和實戰、投資經驗極為豐富的楊琳,大概率會是前述團隊權益投資的核心人物。
調研蹤跡,既多且新
資事堂通過整理公開信息發現:鴻鵠基金核心人物楊琳自2025年6月以來,已至少對11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深入調研。
這點既在情理之中,也出乎外界意料。
一方面,作為千億大盤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國壽資管的權益核心人物,楊琳大概率有相當多的管理實務需要介入。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要做投資決策,不接觸一線實際,又如何能做好決策?
從這個角度說,楊琳親身出來調研不僅合乎情理,且值得高度關注,因為至少反應了她和她背後的「超級資金」的所思所想,興趣所在。
創新標的多,創新技術多
根據資事堂的統計,楊琳親自調研的上市公司形式包括現場、遠程線上等方式,並與被調研企業的高管團隊進行了交流,具體的公司包括:
能輝科技(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商);
美好醫療(醫療器械組件及產品製造商);
電科數字(數字化轉型服務提供商);
凱立新材(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
華明裝備(電力設備製造商);
雅本化學(精細化學品生產商);
因賽集團(智能駕駛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
三羊馬(物流服務企業);
英傑電氣(電氣設備製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電科數字兩次出現在楊琳的調研名單中。
總體來看,上述公司主要是科技創新企業,多數是分佈於創業板、科創板的中小市值公司,與「傳統認知」中對險資偏好「大票」有所差距。
目標是「繪就產業鏈地圖」?
有業內人士對資事堂表示:買方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遠不止於尋找買入信號。對於鴻鵠基金這樣的大型機構而言,通過調研產業鏈的上下游公司,能夠交叉驗證行業景氣度,精準定位關鍵環節,這張「產業鏈地圖」能幫助他們提前發現潛在的投資機會。
換言之,機構調研上市公司並非簡單地「選股票」,而是系統地「繪地圖」,從而精準定位每一家公司的價值座標。
順着上述邏輯,我們可以摸索出鴻鵠基金的楊琳調研記錄中透露的某種「規律」。
其一,從能輝科技的光伏領域,到英傑電氣的充電樁業務,再到華明裝備的電力設備,楊琳對新能源產業鏈的調研覆蓋了發電、輸電、用電等多個環節。
此種調研蹤跡,多多少少顯示出這家險資對新能源產業的持續看好,也透露出險資偏好長期確定性強的特點。
其二,這家險資私募對高端製造的「材料+工藝」企業有着偏好,其中新萊應材、凱立新材和雅本化學均屬於材料和化學制品領域,這些公司都在各自細分領域擁有技術壁壘,均可以輻射到「硬科技」投資機會。
觀察這些上游企業,可以洞察一個關鍵邏輯: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戰略背景下,誰掌握了核心材料與工藝,誰就掌握了價值鏈的制高點。
其三,人工智能趨勢下的投資機會,自然也受到鴻鵠基金的「放大鏡」研究,楊琳連續兩次調研的電科數字,以及因賽集團,均涉及將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這類能夠將前沿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企業,自然成為長線資金「駐足」研究的對象。
千億私募的「投資鋒芒」
依據以上內容,我們可以推斷,鴻鵠基金對三類成長型投資機會有相對「濃厚」的興趣,即新能源、高端製造和人工智能。
我們可以從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的公告中找到交叉驗證的信息。
10月中旬,上述兩家均披露了超預期的前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告,並進行了業績分析。
比如,中國人壽指出:「公司積極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前瞻佈局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新華保險則分析稱:「積極響應保險資金入市的號召,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增配能夠抵禦低利率挑戰的優質底倉資產」。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壽特別點出的「新質生產力」,與楊琳的調研軌跡高度契合,亦為鴻鵠基金的潛在佈局提供了清晰的「註腳」。
除了表述上的「交叉信息」,另有一個佐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005L」的持倉動向。後者的投資多年前就覆蓋了中小創企業。。
考慮其巨大的規模和投資可見度,外界普遍認為上述賬戶是中國人壽旗下一個保費收入的「資產池」;在A股市場的十大股東名單中可見度頗高,截至2025年6月末,總計在144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名單中出現。
更具關聯性的是,楊琳本人曾任職於中國人壽資管部門,其投資理念與老東家一脈相承。進一步梳理發現,前文提及的美好醫療、英傑電氣等被調研公司,正是該保險產品的重倉標的。
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許透露出一個信號:雖然鴻鵠基金尚未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中「顯露」對中小盤股的持倉,但他背後的團隊對於新能源、高端製造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已經關注已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