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製造的BBA,用的也是中國電池?
今年9月,全球頂級車展之一——慕尼黑車展在德國慕尼黑開幕,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驚豔全場,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參展,並同步在歐洲發佈新的技術產品或公佈新的佈局。

圖片來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在產品出海的同時,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已在海外多個國家或地區建廠,推動當地化生產。此前,這些動力電池企業已實現全球化合作,為奔馳、寶馬、大衆汽車、特斯拉、通用汽車、豐田汽車等全球化車企提供動力電池。
這使得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貢獻了全球過半的動力電池裝機量。據SNE數據,今年1-8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的企業中,有6家為中國企業,依次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電池)、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以及蜂巢能源。
動力電池出海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出海的關鍵一環。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下,動力電池玩家紛紛拓展海外市場,在當地建廠成為重要選擇。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動力電池產業海外本土化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甚至還面臨與新能源汽車出海建廠不同的難題。
到海外,再造「寧德時代」
從最早的把電池賣出去,到當下主動走出去並紮根當地,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正在迅速深化海外佈局。在這其中,實現本土化製造是不少玩家完成海外產業鏈的最後一環。
在今年2月,中創新航首座海外電池工廠在葡萄牙錫尼什市開工。官方介紹稱,這座工廠是行業首座零碳數智化(AI)超級工廠,涵蓋電芯、模組和電池包生產環節,將生產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品。
中創新航將這座工廠視作在歐本土化生產的主陣地,斥資約20億歐元(約合165億元)打造,一期年產能達15GWh,預計於2027年開始交付電池產品。
今年上半年,總部位於惠州的億緯鋰能宣佈在歐擴張取得關鍵進展——億緯鋰能匈牙利項目已收到建築許可決定,公司已經開始全面推進建設工作,預計2027年建成投產。
億緯鋰能匈牙利項目是億緯鋰能在歐洲的首個電池工廠項目。9月,該項目的機電設備正式進場,標誌土建工程進入關鍵階段。億緯鋰能表示,這座工廠專注生產大圓柱動力電池,產品將直接供應給寶馬集團位於同一城市的德布勒森工廠。
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的海外佈局更加廣泛。寧德時代歐洲區總經理對外稱,該公司在匈牙利的新工廠預計於2026年年初前投產。據悉這座工廠投資金額達7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04億元),客戶為寶馬、Stellantis和大衆汽車等歐洲大型車企集團,規劃年產能為100GWh。
此外,寧德時代斥資1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9億元)建成的德國工廠已建成投產,規劃產能14GWh,主要面向歐洲車企客戶。寧德時代還在西班牙投資約4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9億元)建廠,計劃2026年底投產磷酸鐵鋰電池,年產能50GWh,配套Stellantis的歐洲車型。
國軒高科、瑞浦蘭鈞、遠景動力等動力電池企業也在加速海外佈局。國軒高科、遠景動力還分別依託海外股東,各自在大衆集團所在地德國、日產汽車所在地日本等地建廠,借力外部力量出海。
據時代週報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廠商已在海外超13個國家佈局製造工廠,整體規劃產能接近400GWh。這個數字超過了寧德時代2024年全年全球339.3GWh的動力電池裝機量。
至此,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出海已形成研發、製造、銷售及投資的全鏈條佈局。
既是藍海,也有挑戰
動力電池產業出海,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業內人士看來,動力電池企業出海不僅利於其全球化發展,包括獲得更多海外客戶、降低海外市場準入難度等,也與自主品牌車企海外本土化生產相輔相成。尤其是後者紛紛在海外建廠來減少貿易壁壘的當下,動力電池企業和自主品牌車企能夠相互促進發展。
這也是中外產業交流、共建的新範式,頗受當地政府歡迎。在上述多個工廠開工或奠基的時候,不少當地政要還出席見證。
不過動力電池產業出海也面臨多維度的考驗,包括但不限於成本、基礎設施、文化與環境等層面。
在成本層面,按照國海證券測算,海外建設單GWh生產線的成本至少是國內的3倍。同時以德國、匈牙利等地建廠投入計算,單GWh產能投資高達6億-9億元。加之海外人力及其他生產要素成本更高,導致本地化生產意味着總體成本上升和利潤率下降。
因此,上述多個工廠投入資金均接近甚至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而頗高的海外建廠成本也成了後來者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成本的增加也體現在時間和效率上。電池廠從審批到投產耗時也不盡相同,國內可能需要1-2年,海外可能長達3-4年。這不僅意味着廠商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獲得回報,漫長的建設週期還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此外也有國內的動力電池企業早先計劃海外建廠,但經評估後認為海外建廠難度與收益不匹配,開始考慮替代方案。「以前傾向於海外建廠,現在發現行不通,正在討論怎麼幹更合適。」國內某動力電池企業從業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稱,其所在企業正在大幅調整出海策略。
該人士所在的企業評估認為,相對於國內有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鏈體系,海外幾乎是從0做起,出海的成本幾何式遞增。同時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出海方案中,當地文化、環保等觀念與國內大相徑庭,難以複製國內的建設效率和成本。
此外,歐洲主要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態度搖擺不定也給動力電池企業的海外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出海面臨的挑戰十分多樣化,但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是常態。「只要謀發展、必然有困難。」一位浙江的動力電池企業從業者對記者說:「但動力電池產業與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樣,只有走出去,纔有機會再進一步。」
(文章來源: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