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10月20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一艘貨輪在拖船輔助下停靠集裝箱碼頭。新華社發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很不平凡。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和內部困難較多的複雜局面,我國經濟發展頂住壓力,持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
國家統計局10月2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生產供給平穩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穩步成長,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經濟運行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沒有改變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從經濟增長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從國際收支看,外貿展現強大韌性,貨物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9月末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在3.3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從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各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不斷調優、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規模效應和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5.9%、16.7%。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種情況下,我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在不穩定不確定環境下應變破局能力和抗壓耐壓強大韌性。」該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是體制優勢、供給優勢、需求優勢、人才優勢等多種因素協同聯動、系統集成形成強大合力的結果。我國經濟「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沒有改變,保持穩中有進發展態勢具有堅實支撐。
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
今年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亮點頗多,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R&D經費投入比上年增長8.9%,R&D經費投入強度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投資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能力有效提升。
在創新投入持續加力的驅動下,國內湧現出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天問二號成功發射,全球首臺原位可變徑盾構機「變徑一號」下線,衆多科技領域實現突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24個創新集羣成為全球百強,入圍數量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
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集成電路製造、電子專用材料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2.4%、20.5%,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29.8%、40.5%、98.0%。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超前佈局,帶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數字產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中,智能無人機飛行器製造、智能車載設備製造增加值分別增長59.9%、25.1%。
我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着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增長點,經濟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7%、46.9%、14.0%。
宏觀政策為經濟運行「穩底盤」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頂住壓力、穩步前行,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總體平穩,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該負責人指出,這一良好局面的背後,離不開宏觀政策的主動作為和精準發力。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效實施,既為當前經濟運行「穩底盤」,也為長遠發展蓄勢增能。
今年,我國分四批向地方下達了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以「真金白銀」助力居民消費需求釋放。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個百分點,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以舊換新政策涉及的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傢俱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已突破830萬份,相當於每天有超3萬人申請換新車。
今年財政政策打出組合拳,配套金融政策及時推出,推動了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以技改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前三季度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4.0%,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0個百分點,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是拉動投資的重要支點。
「兩新」「兩重」等擴內需政策效應持續向生產端傳導,帶動了設備製造、消費品製造相關行業和產品生產,更推動了智能智造、綠色製造、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生產擴張與技術迭代,為產業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按下了「快進鍵」。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製造、船舶及相關裝置製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8%、22.9%、17.1%,數控鍛壓設備、包裝專用設備等更新類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1.7%、26.0%。
(本報記者 董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