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買」比「造」更香?

伯虎財經
10/27

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漸趨白熱化,隨着智能化從「加分項」轉變為「必選項」,一場關於智能駕駛的「軍備競賽」已悄然換擋。

近日,一汽股份通過增資及股權收購,將獲得卓馭科技35.8%股權,交易完成後,一汽將取代New Territory成為卓馭科技的最大單一股東,雙方將共同控制卓馭科技。

幾乎同一時間,全球豪華汽車巨頭奔馳通過其在華數字技術公司,斥資13.4億元戰略入股千里科技,交易完成後,奔馳數字技術將成為千里科技第五大股東,持有3%的股份。

不難看出,那些被冠以落後的傳統汽車正在選擇用「鈔能力」購買決賽圈的入場券。問題來了,這個方法能起效嗎?

首先,買成熟的智能駕駛供應商方案已經是個很普遍的事情。Momenta表示,其自主研發的飛輪大模型輔助駕駛系統,已跟奔馳、寶馬、豐田等超20家主流車企達成合作。今年初,地平線也宣佈其征程6系列已獲超20家車企及汽車品牌的平臺化合作,去年以來,新增超10家合作車企及品牌。

事實上,除了小鵬、蔚來小米等造車新勢力依然堅持全棧自研智駕之外,大部分車企在智駕領域都選擇了「兩頭下注」:既與智駕第三方保持合作,也在進一步明確內部智駕戰略。

其次,智能駕駛的主流技術路線切換的比較頻繁,從一開始的「模塊化」方案到特斯拉開創的「端到端」再到更類人、更可解釋的VLA大模型和更具前瞻性的世界模型(WA)等。智能駕駛方案的競爭積累效應沒那麼明顯,一旦主流技術路線切換,一些曾經表現還不錯的廠商可能就要面臨掉隊。因此,選擇主流供應商是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第三,和供應商合作並不意味着整車廠失去獨特性。一方面,車企跟智駕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早已不侷限於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追求更深度協同的開發。比如一汽通過收購卓馭科技,直接深入其核心技術資源和供應鏈,在全面加速智能化轉型的同時,進一步保證了技術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許多車企在購買供應商方式的同時也在推動自研,比如吉利支持的千里科技、長城毫末智行、大衆和地平線成立的酷睿程等。

到底是自己造,還是直接買,你覺得哪個更好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